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哥是专程来参加滕珂的婚礼的,昌平的事务繁重,嫂子又生了,他一个人回来,婚礼结束后他很快就会回去。时间很紧,滕琰与大哥也没有说上太多的话。
然后滕琰又参加了才凌与魏家女儿的婚礼,这个媒也是滕琰做的。燕王答应了才凌,滕琰只好按才凌的要求为他做了媒,魏家正是书香门第,魏延平是新娘的伯父,这门亲事双方都很满意。
还有罗才生与晨雨的亲事,滕琰虽然没亲去,但也让人送了礼品。
飞珠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子,只看到父母双方的美貌,就能知道这个孩子有多漂亮了。满月后,飞珠将他抱出来,见到的人没有不喜欢的。
滕琰看着婴儿黑黑的大眼睛睁眨了眨,再也忍不住在他的小脸上亲一下,惹得小婴儿大哭起来。手忙脚乱地想哄,可他却哭得更厉害了。
飞珠把小婴儿抱了起来,轻轻哄着说:“他是困了,每天都是睡着的时候多。抱来想让小姐看看,刚刚就没让他睡。”果然没几分种小宝贝就睡着了。
飞珠并不把孩子放下,而是抱在怀里轻轻地摇着,转头轻声问滕琰:“小姐还没有信吗?”
滕琰从东山郡回来时,飞珠就大着肚子过来了几次,她对滕琰与燕王的事情没有多少惊奇,理所当然地接受了。
在王蓉回了王家,晨雨一心备嫁时,她带着晨风三个人将王府的内院重新理了一次,并又给滕琰选上来四个丫头。让滕琰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以滕琰前世的经验看来,孕妇适当地做点事,没什么不好的,飞珠因为以前同她到处跑的原故,身体很强壮,这一胎一直平平稳稳的,也证实了她的想法。
“没有,”滕琰笑笑说:“我倒是想没有才好呢。”
她才二十刚过,生孩子太早了,要是能多过一段时间的二人世界更合她意。
飞珠却有些急,“小姐,上次皇上指派御医开的药你是不是一直坚持在吃?”
“我坚持吃了三个月。”这两位御医给滕琰吃的药还真有用,她痛经的毛病已经好了,应该没有再吃的必要了。
“要不,再让御医再开几个方子?”
“不用了,顺其自然吧。”滕琰不以为然,“倒是你,怀孕时多走走还好,现在有了孩子,就少管些杂事,把孩子带好最重要。”
“这不是王侧妃‘病’了吗?”飞珠什么都知道,但她非常谨慎,对着滕琰眨了眨眼睛说:“燕地又是官员考绩,又是修路,小姐哪有时间管后院的事呢?安宁公主又什么也不管。”
王府里王蓉已经“病“了一些时间,早就什么人都不见了,只要再找个机会像滕琳那样办个假的丧事就行了。
安宁公主已经笃信佛教,不问一点世事了。
燕地以往佛教并不兴盛,而是以道教为主。这两年经济发展,商贾往来,将南边兴盛的佛教带到了这里。燕都先后建了几座寺庙,也有了不少的信众,安宁公主是其中最为虔诚的。
想劝安宁公主接管王府内院杂事的滕琰听着安宁公主给自己讲佛教大法,生死因果,什么话也又都放回了肚子里。生在皇家的金枝玉叶,最后只能长伴青灯古佛,滕琰替她生出无限的酸楚,知道安宁公主不可能勉强,自己要做的只是保证她锦衣玉食一辈子了。
滕琰想到这些,与飞珠商量,“以后,王府内院的事最后都交给晨风,有什么定不了的晨风可以找你问。”好在王府内院很快只有滕琰和安宁公主两个人了,也没多少事。晨风虽然年轻,应该也能应付得了。
这一年的冬天,燕地的官员第一次进行考绩,按唐代的方法,用“四善二十七最”,也就是把德义有闻、清慎明着、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些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然后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二十七最”的具体标准。
滕琰和燕王将上述标准简化,保留对官吏自身的要求外,针对对农业生产、户口情况、财政收入、社会治安以及能否发现人才等方面的内容制定发燕地的考绩办法。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燕都、六郡和三座边城的政务、军事及监察官员的考绩由吏部进行,上报燕王,而以下的官员,则由各部门官员负责,层层向上报备。
并且以今年为每一次,此后三年一次,对于一些部门还有一年一次的小考。考绩的结果,直接与官员的任勉升降相关。
燕地初建,制度并不完善,现在应该是完备的时候了。而且在最初平燕时,很多政策与吴地有很大差异,也先后产生过许多问题,如今都需要及时解决。
好在,燕地的官员大都年轻,尤如初生的太阳,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最主要的是大家有一种奋发努力,一心为燕地发展作贡献的热情。
只要有这种热情,什么事情办不好呢?燕地确实一天天地发展得更好了。
这个冬天,燕王和滕琰没有去京城,皇上已经下旨,燕王不必去京城朝见。因为皇上明年将出巡,大约是在夏季到燕地。
正月里,滕琰和燕王两个人看灯、赏雪、放烟花,玩得不亦悦乎。这是他们成亲后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第一个不用考虑那么多的规矩的春节。
滕琰在燕都生活了好几年,第一次知道燕都过年有这么多的好玩之处,还有燕王,他知道的更少。
不过,也可能是过年的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特别的是他们俩人的感受。他们穿了寻常人穿的衣服,只带几个侍卫,在燕都的大街小巷出入。
挨门挨户地品评人家门上贴的春联;与街头的顽童一起放烟花;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尝尝没吃过的食品;顺便还买上一堆好玩的小玩意……
他们还骑马到山中去看郑先生,他可以算是他们的媒人了,要是没有郑先生,他们两个人不会相识。郑先生的身体虽说还是不好,但也没再坏,他对燕王和滕琰现在恩恩爱爱的样子只是小小地惊叹了一下,又觉得正是天道循环,没什么奇怪的。
过了年,他们又出了燕都,在处理正事之余,顺便游山玩水。
六月初,滕琰与燕王在黄河边恭迎圣驾。
皇上是四月出的京城,先向东,再一路向北,视察沿途郡县。随行人员一万余人,一路浩浩荡荡。
在码头边,无数的船上面飘着旌旗,排列有序地等着登陆。
滕琰跟在燕王身边,先上船给皇上行礼,恭迎皇上大驾。
皇上与去年相见时没有什么改变,也许是离开了皇宫,他的神色比去年见面时要和缓得多,对燕王和滕琰微笑着说:“起来吧。”
燕王依言站起来问:“皇祖父圣躬安好?”
“朕还好,此次朕到燕地来消暑来了,顺便看看燕地治理得如何。”
滕琰跟在后面面带微笑地听着祖孙二人的对话,心里却在思忖着,燕王同自己在一起时还算开窍,怎么见了他的祖父,连一句想念的话都不肯说呢?
不过,这也不奇怪,皇上也是这样。明明就是想来看看燕地怎么样,还一定要说来消暑,这也是他们多年的习惯了。恐怕谁也改不了。
黄河边的码头很有规模,通往河堤上的台阶用青石铺就,有几十步宽。这样的台阶有十几个,在青草覆地的长堤上每隔几十尺就有一个。皇上龙舟下锚的地方正在码头的最东面。
这里红毡铺地,两旁锦障竖立,燕地士兵和皇上带来的御林军排列两侧。
沿红毡走上河堤,皇上下令将锦障撤下。河堤有几十米高,绿柳成荫,站在这里,黄河北岸尽在眼前。
“码头西边都是民船吧?”皇上指着西边那一片乌黑的货船,正在热火朝天的装货卸货。因为龙舟和随行的船只占据了大半个码头,给商人们的货船留下的地方就有些少,排队的船只就显得多了些。
“是,皇祖父。”燕王上前答到,“燕地与吴地商贸繁荣,来往船只极多,故孙儿下令没有完全征用码头。”
“正该如此,朕先前不是传旨过来,不可扰民,不可奢侈。”
“是,孙儿尊从皇祖父教导。”燕王答应着,“请皇祖父到行宫休息。”
燕王陪着皇上走了,跟着一众的官员,滕琰留在了后面。皇上的随员共有一万多人,现在除了一部分御林军外,只有皇上及皇上身边的重臣下了船,还有几位随行的后妃,需要滕琰去迎接。
滕琰带着顾冰儿和昌平官员们有品级的女眷们等着后妃们的船靠码头停下。
一位燕王身边常用的内侍跑了过来,行了礼说:“皇上命燕王妃先去见驾。”
滕琰答应着,看了眼顾冰儿说:“嫂子,这里交给你了,待皇妃们上岸,将她们迎入行宫内院。”自己急忙向行宫方向走去。
行宫就在不远处。这里原不过是一座萧条的小镇,燕地与吴地商贸繁荣起来后,小镇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下了河堤,连绵几十里的商铺客栈货栈饭店,衣食住行各方面,无不应有尽有。
滕琰快走几步就追上了皇上一行。皇上并没有走专为他辟出来的一条通往行宫的新路,而是折向西,沿着铺面看了起来。见到滕琰就笑着说:“燕王妃不同寻常女眷,跟在朕身旁。”
滕琰笑着站到了燕王身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