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主要是因为南明三王内讧,给几省的明军造成了严重混乱,清军每到一处几乎必定有人带兵投降,就算没人投降也有内应把明军的部署、虚实报告得一清二楚,因此清军总能攻击在明军的薄弱环节,稳操胜券。同样因为三王内讧,西营上下也缺乏斗志,秦王、晋王、蜀王三系的兵将之间还互相敌视,在大军压境的局势下,不是互相拆台就是见死不救。因此清军对明军的战斗力是相当轻视的。
磨盘山一战,因为全是晋王系统的明军出战,没有什么内讧问题所以给清军造成较大的损失,但清军并没有因此改变对明军的优越感——毕竟磨盘山清军也没有战败。
戴剑雄认为今夜这场进攻也不会例外,很快就会变成一边倒的屠杀。但他和两路友军都被蜂拥而来的西营兵将围住,几经冲突始终杀不出重围,直到城北的五万大军来到,分散了西营官兵的注意力,戴剑雄才得以从重围中杀出。
直到这个时候,清军仍然认为对面的敌人不过是一些败军而已,己方还是占据优势。但越打下去,清军就越感觉不对,对面的西营降军人人舍死忘生,哪怕是身负重伤的敌人也仍高呼不止,哪怕手臂断了都要扑上来咬你一口。今夜不管三万投降的西营将士来自哪个系统,他们只想着清军要把他们残暴地杀光,满脑子都是杀降兵坑降卒的旧例,他们现在不是为了永历天子、孙可望、李定国或是刘文秀拼命,而是要在临死前弄死一个对面的清兵报仇。
情况正如吴三桂担心的一样。
如果是一般没有月亮的夜晚,敌人的斗志再强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毕竟他们也要担心误伤的问题,但今天旁边的昆明城燃着熊熊大火,清军伤亡不断增加,清军意识到无法轻易取胜后士气开始渐渐低落,而三万多西军则愈战愈勇,把几乎是他们两倍的清军打得不停地后退。
此时火势已经蔓延到南面的城楼上,巍峨的昆明城楼开始熊熊燃烧的时候,清军变得更加人心惶惶,不知道城内到底进入了多少敌兵,也不知道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不少清兵怀疑昆明快要失守了。戴剑雄左翼的友军率先开始败退,身后还追着已经杀红了眼的西军。不久,右翼的一股友军也宣告崩溃,还有溃兵向戴剑雄这里跑过来,嚷嚷着说他们的将军阵亡了。
戴剑雄赶忙带着自己的本部向北边后退,等他回身后发现后方也是一片混乱,还有的军队好像正在撤离战场。见状戴剑雄气得破口大骂,正在他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在喊自己。
片刻后,一个部下带来个骑兵,这个骑兵正是吴三桂派出的亲信之一,见到戴剑雄后这个骑士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现在没有明确的战线,东一团、西一团到处都是乱战的士兵,他也是好不容易才在这一片混乱中找到戴剑雄的面前。
“戴将军,洪经略在哪里?”这个骑士一路上边寻找吴三桂要找的将领,边打探洪承畴的位置,但所有的人都告诉他没见过洪承畴。
“洪经略?”戴剑雄也是一头雾水。
这时从黑暗中突然飞出来一支箭,戴剑雄身边的一个卫士还来不及喊小心,就被这支箭射落马下。
“大帅的命令,”这个骑士知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场合,更不多言,急忙拿出吴三桂的令箭:“戴将军火速带队回营!”
戴剑雄接受了命令,同时心里还一阵奇怪,为什么要火速回营?现在激战正酣,怎么不见吴三桂的本部前来?而且他对吴三桂的传令兵带着令箭来也有点迷惑,今天这战场上是怎么回事,传个令怎么还搞得这样郑重其事?
西营的降将马宝仍在奋勇冲杀,他面前的清军不断地后退。面前的清军似乎突然放弃战斗,脱身后头也不回地退出战场,向北方急速撤去。本来马宝是李定国的部将,昆明失守后他与晋王的联系被切断,部下完全丧失了斗志,马宝见势不可为就投降了吴三桂。
当初投降的时候马宝忧心忡忡,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等待着自己和部下,可是吴三桂对他相当客气,没有拆散他的军队,允许他独立扎营,还提供给他粮食。吴三桂要求马宝跟着赵良栋进攻李定国,虽然马宝对这个命令感到很屈辱,但渐渐地他也只好接受命运,毕竟部下们有了一条活路,要是再拒绝吴三桂的指挥,后果可想而知。
今天晚上,马宝觉得前些日子完全是被愚弄了,吴三桂终究还是不打算放过他们。既然吴三桂决心残杀西营的降军,他多半是有了稳妥的计划,西营降军想要逃出升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马宝带着部下冲出来拼命的时候,也没打算今天还能活着离开昆明。
但是打仗越打越顺手,西营的降军人人奋勇,眼看又有一队清军被马宝冲垮。那些清兵丢盔弃甲地四下逃散,马宝和部下不依不饶地追在他们身后,砍死每一个被他们追上的敌人。当最后一个敌人倒下后,马宝环顾四周,附近竟然已经没有敌军了!
“怎么回事?”马宝顿时也迷惑了,想杀光降军的清军,已经被击败了吗?竟然会有这样的事!
看到面前的道路上已经没有阻碍,马宝的作战欲望也迅速地消失了——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撤!”马宝大叫一声,带领部下迅速远离昆明而去。同时还不忘派出几个传令兵通知其他的西营友军,自己已经杀开了一条生路,要他们赶快跟着自己的队伍一起逃生。
……
离开昆明后邓名马不停蹄地奔向东川府,日夜兼程还一直小心提防,怕有追兵赶来。但快到东川府境内的时候还是没有追兵,也没有听说昆明发出的警报——靠着吴三桂的亲卫腰牌,他们带走了遇到的所有驿站的快马,没日没夜地向北狂奔。
在离开云南前,邓名在最后一个清军驿站取出吴三桂的令箭,向驿卒要了笔墨,一口气写了十几封内容一模一样的信。
封好第一封信,邓名把它交给毕恭毕敬的驿站站长:“火速送去昆明,这是给吴大帅的急件。”
看到一个驿卒急如星火地带着信件离去后,邓名又把其它信件一一封好,分别发向其它府县,除了云南还包括贵州等地。这些信的优先级就不必很高了,邓名没有指定要发给某个人,而是发给当地的衙门。
“先生写的什么?怎么写了这么多封信?”离开这座驿站后,周开荒急不可待地问道,他不知道所有的信其实内容都是一模一样。
“是一封给吴三桂的公开信。”邓名微微一笑。他先给卫士们解释了一下什么是公开信,然后对大家说:“在信里我自称将军,你们觉得如何?”
众人自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来昆明之前,我觉得如果让吴三桂以为我们是建昌的兵比较好,会让他死了劝降建昌的心思。不过我们大闹昆明之后,估计吴三桂很快就会认真打听我们的来历,不久他就会知道我们和建昌并没有什么关系。”邓名很清楚就算以前自己不出名,昆明大火之后也会名扬天下了:“所以我也就不再假扮是庆阳王、狄将军的部下了。”
经过昆明一场大火,短时间里吴三桂肯定无力北顾,就算他知道了建昌明军内部的真实情况,他也拿不出资源和兵力威胁建昌。邓名觉得此行远比他预想的更加成功,足以让冯双礼等人恢复一些信心,坚持战斗下去,而且能够堵住那些主降派的口。
“邓先生在信里写了什么?”李星汉急不可待地想知道。听到邓名说这封信分别发到西南清廷的十几个衙门中,昆明的大乱肯定会震动西南,甚至惊动天下,李星汉的心情非常激动。自己能够参与到这种轰动天下的事情中——实在有点了不起啊。
“我写的是……”邓名把信的内容复述给部下们听。
他在信中首先提到了自己和其他十七个勇士,然后声明自己就是搅乱东川和昆明的人。具体行动并没有写得详细,有些内容还是打算保密的。写得模模糊糊更好,就让收到信的那些满清衙门去猜吧,得知昆明大火,肯定会好奇心发作,说不定还会瞎猜,想像得比实际情况更加神奇。
中途下马休息的时候,邓名对武三和吴三说:“你们的名字太简单了,比如武三、吴三这种名字,天下重名的不知道有多少,有朝一日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种名字不容易让人记住。”
“卑职本来想以后要跟先生学认字的,那时候就可以给自己起个名字了。”武三趁机向邓名要求道:“那就请先生帮我起个名字吧。”
“好吧,”邓名今天的心情非常愉快,就问武三道:“你有什么样的志向、愿望?”
“我的志向,”武三琢磨了一下,回答道:“卑职的志向就是保得先生平安。”
“不好。”邓名现在常常受到别人的恭维,不过总这样恐怕会变得糊涂起来,他还是要尽力保持自知之明:“应该立志保卫天下的平安才对啊。”
“先生说的是,那卑职以后就以保天下平安为志。”
“嗯,那你就叫武保平吧。”
“谢先生赐名。”武保平顿时喜笑颜开。
“卑职的志向也是一样的。”吴三看得眼热,也急忙赶到邓名身边叫道。
“你们俩的名字本来就差不多,新的名字还一模一样可不太好!”邓名摇头道:“你换个志向吧,或者说,你有什么愿望吗?”
吴三认真地想了想,答道:“卑职听说江南那个地方很好,不但气候好,吃的也不比四川差,还有大海和许多海产,若是将来天下太平了,卑职很希望能去江南终老。”
“其实四川的物产一点不比江南差,不过四川确实没有海产。”邓名想了想:“江南有一个地方叫吴,还有一个地方叫越,都是非常美丽又非常富饶的地方,你姓吴,就叫吴越望吧。”
其他没有大名的几个卫士也纷纷挤上来,嚷嚷着要邓名一视同仁,邓名也帮他们起了名字。
好不容易等邓名给大家起完名字,等得不耐烦的李星汉和周开荒同时问道:“那封信的事还没有讲完,信的后面还写了些什么?”
“还有一段是挑战书,”邓名笑道:“我说的是……”
……
昆明城内的气氛极其沉重,由于没有集中人力救火,昆明的城区毁坏了一部分,连城楼都被烧掉了两座,大火一直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熄灭,直到下了一场大雨。
驻扎在城内的一万清军被大火卷去了两千,这些都是吴三桂和洪承畴的精兵;城南的三万西营尽数逃走,吴三桂的心都要碎了;而城北的五万兵马在混战中损失了上千,随后在败退中又被西营追杀了好几千。本来城内外接近十万的大军,现在只剩原来的一半。
数日前昆明的清军还趾高气扬,赵良栋也雄心勃勃,打算穷追李定国,哪怕深入缅甸也在所不辞。而现在五万清军士气低迷,军营里看不见任何笑容,赵良栋也暂时不用出征了。现在昆明的重要工作就是设法征粮,储备的粮草被烧了,放在营外的军粮只够大军数日所需。
虽然从城南各营翻出了一些西营降军没来得带走的粮食,但这对吴三桂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而且他知道征粮工作肯定不会顺利,之前吴三桂已经仔细征收过了——他怕民间有粮食会帮助散布在云南各地的残余明军;而且昆明的大火震动方圆百里,附近的百姓害怕发生大战,都尽可能地远远逃离了昆明。那些逃走的西贼,他们洗劫了沿途的清军驿站和小仓库,吴三桂因为缺乏军粮还无法派兵去追击他们。
把清军将领召回来后,所有的人都说他们根本没有接到洪经略的命令,而是有一队吴三桂的亲卫持着令箭来传达的命令。这些将领一对口供,发现他们接到的命令都一样,全是“便宜行事”。
一开始吴三桂还不信,甚至大发雷霆,但人人都这么说,由不得他不信。
第二天,吴三桂忙着整顿部队,同时继续寻找有关的线索——他和赵良栋彻底酒醒以后,觉得那个保宁千总十分可疑。据亲卫报告,保宁千总那队人进城来的时候一共有十八个,城北众将也说有十几个骑兵给他们传令,戴剑雄的一个部下更出来作证,他当时数了一下人数,确实是十八个没错。
吴三桂和赵良栋两个人此时最想见到的就是洪承畴,以便问问他都了解到什么情况。但这老头子就像是人间蒸发了,始终不见踪影。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曾经跟着洪承畴去救火的亲卫,他们说最后见到老头子的地方是粮库。这几个亲卫看到火势太大,或是从粮库逃走,或是去执行命令但根本没回去,而跟在老头子身边的那几个同样没有音讯。
吴三桂和赵良栋都起了不祥的预感,等大雨过后火焰熄灭,吴三桂就派了一队士兵,押着那几个临阵脱逃的洪承畴亲卫去粮库找人,不过一直找到第三天也没有找到洪承畴。
第三天早上,吴三桂又接到一份报告,他的亲卫从西城城楼的守卫那里查明,就在大爆炸发生前不久,有一队武装骑兵出城去了,手里拿着吴三桂的亲卫腰牌以及吴三桂的令箭,守卫的军官当时数了人数,正好十八个人。吴三桂和赵良栋仔细盘问了这几个守城官兵,确认领头的那个家伙十有八九就是保宁千总李名,这队人的装束也和城北众将的描述相当吻合。
搞清楚来龙去脉以后,吴三桂气得七窍生烟,止不住破口大骂。多半东川失火也和这个家伙有关系吧?一路烧到了云南的边上,凑巧有个笨蛋亲卫在那里打听消息,把他当成自己人引进昆明城里。这厮点了火以后,杀了吴三桂的人,又抢了令箭混出城,到各营假传命令!这贼,休要落到我吴三桂的手里!
“恐怕大帅去建昌的人也是他伏击的。”等吴三桂骂完,赵良栋低声说道。现在回想起来,那保宁千总对建昌一战的叙述怎么看都值得怀疑,但如果他就是袭击者,那一切就能解释得通了。
“狗贼!”吴三桂拍案大怒,到现在洪承畴还没有找到,看来也是凶多吉少。
“大帅,”这时一个亲卫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捧给吴三桂:“急报,说是您的一个亲卫让驿站送来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