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唐火力全开讨债李世民 > 第三百三十五章 一个叛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许多事情,只能料到开头,料不到结尾。

    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冒着风雪走在白茫茫的旷野间。

    无论人马,呼吸之间全是热气。看得出人累马乏,但速度并未减慢。

    队伍中间旌旗林立,铁甲冷锁,威风凛凛。

    一群身穿盔甲的将领,围着一个身材高瘦、额突眼大的老将。

    这个老将,就是高句丽征伐新罗的元帅杨琳。

    杨琳右边身穿暗青盔甲、高大威武的壮年男,见他愁眉紧锁,安慰道:

    “父亲不用担心,姜大帅身经百战,他不会做没把握之事。”

    杨琳有三子,长子杨授习文,在朝廷为官。次子杨刚武艺非凡,勇冠三军。

    三子杨嗣武艺同样不凡,和杨刚一起在杨琳左右。

    右边说话的壮年男,是杨刚。

    杨琳叹声说:“姜世业太心急,他损失几万兵马,想亡羊补牢,已无法计较有没有把握。但愿他们能顺利进城。”

    杨琳听说姜世昌救援河城,心急如焚,想也不想就带兵去河城。

    现在他们离河城只有一天多点的时间,很幸运,碰到一群逃兵。

    看到来人,杨刚快速迎上。

    “甘将军,你们这是?”

    来人是甘万平,不用甘万平说,大家的心已凉了半截。

    甘万平翻身下马,跪在杨琳面前:

    “元帅,我们中计了。”

    甘万平将河城发生的事说完,全哑声。半晌杨琳才开口:

    “营寨如此异常,你们还要进去?天亡你们怪不得谁。只是拖累我军,姜世业,是我军大罪人。”

    杨刚说:“父亲,我们快去救援。这里离河城已只有一天多点,一定能救援到一些弟兄。”

    “被那么多兵马包围?哪还有救援的可能?”杨琳此时说不出的疲惫:

    “快马传令,汉山的兵马撤到白岩城,我军返回白岩城。”

    众人大为不解,一个头小身瘦的年青人问:

    “元帅,为何要撤走?我们走了,前方这些城池怎么办?”

    杨琳长叹一声:“我们这点兵马,要保这些城池,只会让他们各个击破。现在只能借汉江天险,阻止他们渡河。”

    ……

    薛礼带着兵马来到汉山,这里已人去城空。

    他对杨琳的果断颇为佩服,本想带兵去追。这样的对手,他没敢轻视。

    汉山城比浮泉城还大,李寿带兵来到这里时,城楼上都已垫起一层厚厚的雪。

    这么大的雪,李寿不想走了。和金庚信商量,汉河这面剩下的城池,让他们自己去取。

    李寿将他的四万多兵马、和抓的俘虏全押到汉山城来,坐镇后方,给去攻城掠地的新罗军当靠山。

    一番安排完,李寿送走新罗军,来到军营,一个男子来访:

    “崔自敏拜见越王殿下。”

    李寿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眼面前的中年男。这个长着甚是健壮的男子,和他的名字不太相符。

    “崔先生来此所为何事?”

    李寿叫不认识的大龄人都叫先生,这尊称让崔自敏很高兴,一顿猛夸:

    “早就听说殿下不但才智过人,还知人善任,对任何人,从不看其出身,深得世人敬重。”

    李寿被这几句马屁拍得也很爽:

    “崔先生过奖了,先贤早就说过,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人才,无论哪国哪行之人,我都扫榻相迎。”

    得到李寿的保证,崔自敏说出故事:

    “汉山城原有三万二千兵马,面对高句丽的大军,守将朴于休还要分去救秦余城。时任参将的崔良成苦劝未果,结果中计,身受重伤。剩下的一万多兵马,在崔良成的带领下,阻挡高句丽大军数天,终因兵力悬殊破城。崔良成家小皆在城中,无奈投降。”

    李寿不知道崔自敏的意思:“为救家小投降,并没有错。”

    崔自敏很激动:“殿下真是如此认为?”

    这话李寿并未说虚,他只是换位思维:

    “岂会有假?如果连家小都无法保住,活着也废了。”

    崔自敏点头附合:“崔将军虽投高句丽,内心并不情愿。他在高句丽为将,从未出征。高句丽的赏赐,他也没收。他很想重回新罗,为了新罗,哪怕拼上他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他让我来问问殿下,希望殿下能给新罗朝廷说说。”

    李寿不知怎么说才好,李寿的确很同情崔良成。但这样投来投去,他很反感。

    “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主要看看,他能为新罗做些什么事?”

    崔自敏一脸理所当然:

    “他现在已随大军,去了白岩城,并管一千降兵。殿下足智多谋,有任何安排,他一定听从。”

    李寿为难多过高兴,连脸都没见过,他对崔良成一无所知。

    要是重用,得冒不小的风险。

    “崔将军的家人现在何处?”

    “崔将军的家人已回老家汉兴城,那里虽被高句丽占领。行事之时,他有把握将家人送过来。”

    李寿已打定主意,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当回小人也无所谓:

    “我写封信,麻烦你带给崔将军。我绝对可以保证,新罗不但能原谅崔将军,还会重赏于他。只是要想取得新罗的信任,就必须要将家人交给他们保护。但我保证,就算计划失败,他的家人也能平安无事。”

    李寿将所有恶事全推给新罗,又写了一封大忽悠的信,欢送崔自敏离开。

    三天后,李寿收到第一批来自大唐的东西。

    ……

    主营和外面的操场,被箱子和麻袋堆满。

    负责送东西来的驸马都尉唐善识,正在给李寿和众将介绍:

    “今年的棉花大丰收,收获几万斤棉。皇上做了一千套棉衣给你们送来。另有两千手箭,各种药丸、御酒、沿海一带制作的腌鱼等等。我们调用了十三艘战船,从广州出发,又在登州装了些东西,直接运到新罗沿海。刘将军他们那边走的是陆路,现在可能还未到。”

    东西太多了,连纸张都运来不少。

    唐善识指着十几口箱子密封的东西:

    “这是娘娘和公主、王妃她们给殿下准备的。”

    李寿没有背着众将,里面有不少防寒的衣物、药物,吃的等等,还有一堆信。

    看到这些,李寿不想在后方享福了,准备等会就计划进军。

    “长安那边怎么样?”

    虽有书信往来,那边的事,有些李寿不知道。唐善识说起也很兴奋:

    “那边的变化非常大,纸张、纸币已普及到各处。特别是纸币,朝廷已发行数千万,在京城,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用的都是纸币。朝廷已成立银监司,任命上官仪为银监司侍郎。”

    今年大唐可以过一个好年了,纸币成功发行,朝廷也获得不少好处。

    唐善识运来的军饷,用的也是纸币。如果是以前,不知要运多少箱。

    现在只运了几箱,只是还得费些口舌,说服那些将士。

    听唐善识说,朝廷今年收获八千二百多万赋税,比两年前,多了一半。

    其中海贸和医药这块,占了全部赋税的三分之一。

    李寿的兴唐大计,正在逐渐实现。赋税增加,各种政务、设施也在逐渐完善。

    有些话,当着大家的面不方便说,李寿将众将招集拢:

    “我军现在有一百多个将领、队正和百夫长有四百人。这些人每人可领一件棉衣,纸张等物。剩下的棉衣,留给重伤、需要保暖的弟兄。”

    李寿的安排没人有意见,当即就开箱发货。

    一件米多长的大棉衣,发放到高岛行雄手里。

    他又摸又闻,就差没将布撕开,马上将盔甲脱掉。

    “这东西就是棉花?穿在身上太暖和了。要是大家都穿着这东西上战场,哪还怕冷?”

    领到的人深以为然,刘予说:

    “我们只是听说过大唐的棉花,从未见过。此物要是能遍天下种植,真能做到让天下人皆能丰衣暖身。”

    市井亮脸皮比较厚:“殿下,能不能拿些种子给我扶桑种种?”

    现在李寿已不好拒绝:“待战事结果,你们可以去广州拿些种子。”

    一群扶桑将领大喜:“多谢殿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