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唐火力全开讨债李世民 > 第四百零二章 招文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寿一番忽悠,总算忽悠到四十多个才俊,答应投靠他们。

    那四十多人,当即就被李寿封官,去他们占领的地方管理百姓。

    这天,金庚信带着两万三千人到来。

    “我们现在在这里的兵马,有十一万多人。为了尽快攻下高句丽,我们再兵分三路。薛将军和金将军各带二万五千人,在左右两翼占领城池。我率六万兵马为中军,直接进军平壤。”

    路线李寿已规划好,他们占领中部后,剩下的南部已不足不虑。

    只有北方的难度不小,他以前都不知道,在高句丽北方还有个豆莫娄国。

    李寿的主力吸引敌方大军,这样的安排没人有意见。

    主营的人刚散伙,一个将领来报:

    “殿下,大相朴成会到了。”

    李寿有些惊讶,高句丽会派大相来和他谈。

    他知道朴成会是渊盖苏文的人,代表的是渊盖苏文。

    “朴相来此有何事赐教?”

    朴成会打量着李寿,暗自叹了口气:

    “越王殿下,我奉大王和渊大人之令,想和你们谈谈。如今我高句丽虽打了一些败仗,然兵马尚有几十万,如果硬拼,你们就算能胜,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李寿懒得和对方打这些嘴仗:“你们如何谈?”

    朴成会有点不习惯李寿的直接,自我调整一会说:

    “如果唐国愿意撤军,我高句丽愿奉唐国为主,永不背叛。每年除供奉外,另赠送一些马匹粮草给唐国。”

    等了片刻,李寿才知道朴成会说完。

    “朴相这些提议,要是在这次战事之前提出来,我大唐会欣然接受。现在不行了,我们已打定主意,一定要推翻高句丽在这里的统治权,收复原本属于我中原的土地。你们若是真不想再打,投降吧!除罪魁祸首渊盖苏文外,其它人皆可赦免无罪。”

    朴成会怒了:“殿下这是没安心谈吧?我们兵将皆比你们多。现在更得到许多大户的支持,真再战,你们未必能胜过我们。我们求和的原因,并非怕你们。战争让我们损失太大,不想再继续下去。”

    李寿也不想再打下去,但他的底线是高句丽灭国,全投到大唐来。

    “朴相要是真不想打,希望能回去好好和大家商量一下。我的底线是不再有高句丽国,你们可以选择归隐,高句丽的人和地盘,必须交还我大唐。”

    这可能是最快的谈判,朴成会很快就被气走。

    李寿以为这事烟消云散了。晚上,宋百泉带着一个年青人到来。

    “殿下,他叫尹世杰,也曾在大师那里学习。他是尹相之孙,想来拜见殿下。”

    李寿一听是尹相之孙,来了几分兴趣。

    宋百泉口中的尹相是尹茂林,朴成会虽是大相,论威望,不如尹茂林。

    尹茂林无论势力家族,皆比朴成会强得多。

    只是尹茂林,远不如朴成会亲近渊盖苏文。令渊盖苏文颇为忌讳,才让其屈居在朴成会之下。

    一番闲话完,尹世杰说:

    “万万没想到,许多同窗好友,都投了殿下。我听百泉兄说,殿下今天与朴相他们没谈拢,非要占领高句丽全境才甘心?”

    李寿更愿和年青人谈,年青人虽也有不少固执之人。有时看问题,比那些上年纪的人还远,也更容易放下。

    “并不是我们非要占领高句丽全境,这是为了高句丽百姓着想。如果我们只承认占一部分,那是在分割高句丽,会为以后,埋下很大的祸根。我宁可现在将高句丽占完,以后再被他们独立出来,也不愿分割。”

    两个年青人听得一呆,尹世杰问:

    “我认为占一部分,唐国更容易管理。为何殿下宁愿以后高句丽独立,也不愿分割?”

    李寿并未说虚:“一旦分割,如圆镜破损,很难再圆。如果圆镜只是丢失,早晚还有能找回来的一天,岂不比之破损更好?”

    两人恍然大悟,尹世杰向李寿一礼:

    “开始听百泉兄说,还以为他们只是在恭维殿下。殿下之才,难怪能为大师解惑。现在高句丽仍有不少兵马,支持的大户也不少,殿下真要一座座城打下去吗?”

    “能和平收复,我绝不会选择战斗。”李寿说:

    “高句丽现在的问题,并不难解决。高藏年纪还小,可以忽视。主要在于渊盖苏文,为了他一人,连累那么多人太不值得。大家何不联合起来,将他拿下?我不相信,那么多人都愿为他而死?”

    尹世杰等了半晌才开口:

    “不瞒殿下,军队连连败北,不满渊盖苏文者,远比拥护他之人多得多。只是大家都还对高句丽抱有幻想,另担心唐国统一后,会对他们不利。比如抄家、流放唐国等等。”

    这些事,李寿也没去仔细想过。不用多想,他知道尹世杰说的绝对不假:

    “我可以写封信给尹公子,为和平解放高句丽努力的人,我们绝对不会伤害半分。无论为官为民、住在何地,这些都可以有自行选择权。并且能保留一半的田地。更不可能抄任何人的家。”

    尹世杰大喜:“若如此,定会有不少人,我愿为此努力。此番去,用不了多久,定会带来好消息。”

    ……

    第二天一早,李寿接到老婆的信,她们已到新罗,正在来这里的路上。

    李寿高兴得晕头转向,原本他要出征也改变主意。

    让薛礼和金庚信,先一步去占领那些没多少兵马的城池。

    李寿的中军,准备还在国内城修整几天。

    军队的事大有人负责,不需要李寿操心。

    他招的四十几个文人,分出去就像石头掉进海里。

    文人太少,许多工作开展很困难。

    现在各地虽在搞分田地,都只是还在起步阶段,搞统计一类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文人太少。

    李寿虽抓了不少文官,那些文官几乎都是大户的代表。

    他并不想用那些官员,决定面向社会征集文人。

    这个消息一出,加上宋百泉等人奔走。李寿招呼的人才大厅,到来一百多人。

    李寿很满意,敢来这里的人,不说学问有多好,起码能识字懂算数。

    待大家坐下,一个心急的年青人问:

    “我们为官,还需不需要科考?”

    受中原的影响,高句丽这边也在逐渐开始通过考试为官。

    “不用再考试,但要考核。”李寿说:

    “大家将会分到各地去,暂任官职。试用期半年,如果在这半年内,大家的本职工作干得不错,朝廷会正式下文,授予官员。如果干得不如意,大家只能另谋高就。”

    现在没什么试用之类的,全听呆。一个中年男问:

    “干得行不行,以什么来评?谁说了算?”

    为了招人才,尽快稳定占领的地方,这些李寿早已想好:

    “百姓是最好的评判者,到时我们会组织一些人,到各地走访调查。这些大家不用担心,只要好好干,绝不会埋没一个人才。凡是正式为官之人,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分得三个人的土地,减免两年的赋税。有优先治病权、优先出行权、可享用各地驿站的便利……”

    一大串优厚条件,成功将许多人吸引。中年男问:

    “我们下去为官,是不是要去做分田地的事?”

    李寿扫了一眼,许多人对这个问题都很关心:

    “当地的事情都得做,自然包括分田地。分田地的事,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必须要干好。大家不用担心,有你们做这些事,比军队做更温和,对他们也有好处。我可以向大家承诺,谁要是敢打击报复你们,主犯杀,抄家,家人卖为奴。”

    这样的惩罚,已能和谋反相比。

    一天的忽悠,李寿成功招到近百个人才,大大缓解了各地人才荒。

    这天,前线的紧急军情送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