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狄仁杰之我大唐第一权臣 > 第三百一十五章 逃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众人循着声音望过去,是一个面色冷峻的年轻男子,面白无须。

    身边有两个花魁侍奉着,眼尖的人已经瞧出来了,是大唐北部最富盛名的诗社名士,李举迎。

    狄仁杰没有生气,拱手道:“不知这位仁兄何来此说?狄某为何成了欺世盗名之辈?”

    “这首菩萨蛮明明是我们诗社黄重阳游历江南后的新作,怎么就成了你的即兴赠词了?”李举迎笑容玩味道。

    让人看不出一丝虚假。

    狄仁杰内心已经开始将李举迎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一个遍,怎么到哪里都有这种人呢?

    不等狄仁杰开口,一旁的年轻老\/鸨蝶巧先出了声。

    “狄公子当然是有真才实学的,昨晚在奴家的要求下又填了首《蝶恋花》。”

    蝶巧将那首词公布于众。

    满座皆惊。

    总不能说他狄永是昨晚别人捉刀代笔的吧。

    又有青\/楼艳名远扬的老\/鸨亲自作保,人们开始对李举迎的话产生了怀疑。

    那位带头向狄仁杰作揖的俊朗公子哥又站了起来,质问道:“李举迎,怎么着写词比不过就开始血口喷人?不愧是诗坛领袖,如此风度!”

    李举迎眉头不皱,脸色不红,神色挑衅:“词只是诗余小道而已,我已经不屑为之,这位狄永兄可与李某捉韵成诗?”

    捉韵成诗,顾名思义,抽取一个韵部然后作诗。

    毕竟是诗坛领袖,玩诗词这一套要比搞科举的那群人更加专业。

    这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舞弊。

    已经有和事佬站了出来,狄仁杰讥笑道:“狄某三岁学诗,自愿与李兄奉陪。”

    李举迎身旁的花魁拿来了一叠特制的小纸,慢慢写下“一东”“二冬”“三江”……

    写的很快,不多时便写完一叠纸,细细地吹干墨迹后,又打乱顺序反过来放在桌子上。

    一旁的李举迎不客气地站了出来,一边伸手抽纸,一边散漫道:“那就李某先抽了。”

    拈出一张纸,纸上写着“十四寒”。

    李举迎稍加思索,一首绝句脱口而出:“青风桃月定边寒,日暮西窗烛影残。魂梦三千谁与共,香堤十里碎心阑。”

    笔力娟秀,婉约可玩。

    李举迎又笑了笑:“不好意思,李某脑海间又有一首,春来总是暗伤魂,花落无声但有痕。一握青丝愁尽染,痴情依旧对谁言?”

    众人皆窃窃私语。

    “李举迎不愧是诗坛奇才,挥指间两首绝句横出,这狄公子相必是擅长填词的主,不一定做得好诗。”

    “这回狄公子可要被打脸了啊,做人必须低调。”

    “你什么意思?狄兄可是能填出一首《菩萨蛮》一首《蝶恋花》的大才,区区捉韵作诗肯定难不倒他的。”

    捉韵作诗,狄仁杰当然不行。

    但捉韵背诗没谁比得过狄仁杰。

    毕竟走马观碑的实力在这呢。

    狄仁杰快步向前,抽出一张纸。

    还未等打开,李举迎就说道:“狄兄还是认输吧,认输算输一半。”

    手里的韵是五微。狄仁杰微笑不语。

    随后将手中纸一把扬掉。

    脚踩七步,手作八叉。

    七步踏完,八叉成行。

    李举迎一声冷笑,我到要看看你这么故弄玄虚能做出来什么诗。

    “我一首七律成矣。”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复是举座皆惊。

    狄仁杰就喜欢看他们这种不见过世面的样子。

    若说七律上的造诣恐怕没人能超过杜甫了,李白王维尚且不够,他区区一个李举迎?太不够格了。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李举迎念叨着这句诗,目光呆滞,随后又如炽。

    李举迎大笑不已,而长揖不起。

    “自以后,李某与诗社惟狄公子马首是瞻。”

    李举迎固然是心高气傲之人,又有文人相轻的因素。

    但即使李举迎不来寻衅挑事,也会有其他什么张举迎,马举迎的来比试。

    这是世道。

    “李公子亦是大才。”狄仁杰还礼道。

    “我那点微末道行对狄兄来讲简直不值一提。”

    “你那是跟我比试呢?你是跟诗圣杜甫比试。”狄仁杰心里补充道。

    一众人推杯换盏,花魁清倌侍奉,其乐融融。

    狄永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最近鍪林县与周边各县读书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热度要胜过状元狄仁杰。

    也有人将二者进行比较,结果给出的结果是不分胜负。

    鍪林县毕竟是小地方。

    狄仁杰假托狄永名字所做的光辉事迹被传的神乎其神。

    比如说,一阙菩萨蛮直接征服整个凤鸣院的花魁;又和年轻老\/鸨蝶巧大战三百回合,留下一阙蝶恋花;随后用一首七律将诗社少年名士李举迎摁在地上唱征服。

    诸如其是。

    但是没过几天,人们口中的话题就改变了。

    城门不远处的饺子摊前,一对食客在咬耳朵。

    “王兄,你的家产可都收拾好了?”

    “唉,软细金银也没多少,女儿也嫁出去了,但是你呢?陈老弟,你母亲还在卧床养病。”

    “不然怎么办,我无可奈何了,必须带着我老母一起走,匈奴蛮子的刺刀不分老幼。”

    “这该死的匈奴蛮子,官军作战也太软弱了,碰上蛮子就是兵败如山倒。”

    “都怪陛下的重文轻武的策略。”

    “嘘,小点声,外人听到可是要被杀头的罪名。”

    “这几天赶紧逃命吧,说不定明天就打到鍪林县了。”

    两位食客吃完饭后匆匆离去。

    在这个交通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有钱人知道的信息并不比穷人快多少。

    朝廷自然不可能发布,官军要失败了,百姓们快逃吧。

    这是朝廷最基本的尊严。

    当狄仁杰随着李举迎等一众人从鍪林县向南逃难的时候,鍪林县的人口已经流失了将近一半了。

    鍪林县只有不足五百人的军队,此时仿佛成为了县令和权贵商户的私家军。

    在通往鍪林县南部的路上,狄仁杰坐在一辆车上,面色凝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