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唐开局成为李世民 > 第三百二十四章 可想而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台族岛上河流、溪水密布,但遗憾的是除了淡水河都不具备通航条件,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逐水草而居,农耕民族也是一样的。

    李复设想,第一批登岛垦殖的人数最好在三到五千人之间,在畜力不充分的情况下,一个人耕作10亩田地就差不多到顶了。

    这时代的土地亩产大约200公斤左右,台族一年一般种两季稻谷,一亩地差不多能养活一口人,一家四五口人有10亩地就能活的比较轻松了。

    一次性开发35万亩土地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按照李复的设定1000平方米为1亩,三五千人差不多就可以占据3050平方公里的面积。

    先在彰化扎下根脚,累累积经验,不断往岛上迁移人口,有20几年的积累,李复觉得那时候即使满清也应该拿台族没办法了。

    500多人在工具齐备的情况下,一个多月已经砍伐了大量的木材,黄敬早就跟李复商量好垦殖人员上岛的时间。

    夏季天气炎热不说,而且颇多风雨,不利于开垦,九月底十月初是最好的时间。

    这时候天气逐渐转凉,正好适合劳作,造房、开垦,兴修水利,经过秋冬季节的修整,来年的二三月正好可以开始播种。

    黄敬这次来闽国,除了汇报前期的工作进展,也是来向李复求助的,有了水力锻锤,于渊给台族的开发人员准备了大量的锯子。

    加上李复要求,巨木先不砍伐,因为可以留着造船,点了钢口的锯子可就不是用斧头伐木能够比较的了。

    可伐木进度的大大加快,锯木板的进程就跟不上了,有了钢锯一棵几十厘米粗的树木要不了多久就能锯断。

    可要把圆木锯成木板就费工夫了,黄敬在砍伐了几天树木后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因为不能等木材晾干了再锯,更增加了锯板材的难度。一棵几十厘米粗的圆木要晾干怎么也要一年。

    从漳泉运送晾干的木材成本太高了,黄敬在发现木材基本够用后已经开始砍伐巨木了,因为巨木晾干到能够使用也至少需要2年时间。

    500人现在的主要工作已经不是伐木了,运输已经伐倒的原木,锯木板是他们现在的主要工作。

    本来黄敬是来要人手的,可李复觉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增加人口的问题了,既然有条件,水力圆锯就应该在台族登场了。

    另外大量的人员登岛以后,铁质工具的制造、修理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是时候在彰化建工厂了。

    黄敬在李复的带领下参观了工坊,下巴都差点要掉地下了!百多米的江面上现在林立着大大小小的三十几架水车,黄敬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魔幻世界。

    之前李复很是担心这么密集的建立水车会不会影响流速?结果文科生根本没想到这样建水车好像流速还有加快。

    每一台水车在运转时都会产生湍流,这些湍流不断汇集消散反而还加快了些流速。

    现在工坊里已经在试验冲压了,当然冲压是李复的说法,没有合格的密封材料,液压根本实现不了!

    这是真正的冲压,把锻锤高高吊起,用重力加速度重重的砸下去!效果可想而知,生铁板的家伙多半被砸碎了!

    后来大匠们又想出了热锻,可蘸火搞不好铁盔还是一敲就碎!科学实验不就是摸索吗?

    有了不知疲倦的锻锤,无非就是对铁质和蘸火反复试验罢了,学校高年级的孩子现在半天上课,半天在工坊工作,他们主要是做记录。

    对生铁质量的要求越高,吴昂和李勉两位大师傅的压力就越大,铁锭的再次熔炼和锻打这是他们的强强,熔炉的建造就不是他们所长了。

    唐通却是冶铁的专家,家传的手艺就是建炉冶炼铁矿,铸易爆物工艺那是遵化铁厂关闭了以后才开发出来了。

    这年代又没有精密化学,建高炉的手艺主要就体现在加温上了,那个能够建造快速、持续增温的炉子,哪个师傅就牛叉!

    坩埚这东西李复是知道的,可就知道是石墨造的容器罢了,耐高温、耐腐蚀,这就是李复唯二的记忆了,炼钢铁好像是要用到坩埚的,坩埚好像是用石墨做的。

    攀枝花的兄弟在李复的记忆里是对他穿越帮助最大的两个人了,他们说炼钢铁的标志性突破就是炼出单质铁。

    在没跟他们接触前李复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词!杂质都去掉的铁就叫做单质铁。

    可只要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华夏人就知道,华夏的铁矿富含杂质,特别多硫磷,要把这些都去掉才是单质铁,这谁干的了?

    铁的熔点是多少来着?记得才出鬼了!但是攀枝花之行,李复记住了一件事情,鼓风增温,热风!

    李复全程观看了唐通把铁矿石炼成铁水的过程,燃料和矿石是放一起烧的。煤炭本来就富含硫,这样出来的铁水不是硫含量更高吗?

    好吧,即使在攀枝花李复没看过那两个兄弟冶铁,但是他大概也想到坩埚是干嘛的了?应该是把燃料跟矿石分开的吧?

    也不知道对不对,试验嘛!鼓热风这个好理解一点,增加氧气,同时减少热量流失。

    水力鼓风机的效率完全不是人力能够比量的,吹呗!一个鼓风口不够再加一个,不用李复说,唐通就想到了,现在的高炉有8个鼓风口!

    可温度好像还不够,这李复就没办法了!得师傅们自己去解决了。热风也解决了,唐通不是要建冷却窑吗?

    冷却窑和加热窑有什么区别?一个是要逐渐降温,一个是要稳定加温,一样的东西用途不同罢了!

    自从学校的学生们来了以后,几个大师傅紧张了,眼见着自己的经验变成了文字,这多可怕?

    以后这东西就不是自己独有了!怎么办?认字学算数吧!每天被两个小子无时无刻的跟着,滋味很不美妙的!

    可自从孩子们加入进来后工作效率却大为提高了,每一道工序都详细的记录了,加了什么东西,加了多少,在什么时候加的,全部详细的记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