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客宋 > 第一百九十章大军压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西夏军有异动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泾原路,经探报,静塞军都指挥李乾师领军十万聚集横山,正在大肆练兵。

    同时,保泰军监司禹藏重帘在兰州会州附近出没,一时间熙河路泾原路风声鹤唳。

    泾原路经略使杨惟忠很快作出反应,在怀德军西安州的前线布置了重兵,同时自己驾临了安西城。

    赵太炎出城十里迎来了身边仅带着泾原路第十一将三千人的杨惟忠,杨惟忠仍是一副豪情万丈的模样。

    “哈哈,慕甫,本帅早就听说安西城成了西北明珠,早就想来一观。今日一见,果然不愧西北明珠之名。

    这一路上往来安西城的商队不断,而且我远远的看新建起的城墙,仿佛就是卧着一条巨龙呐!”

    赵太炎谦虚的道:“大帅过奖了,下官不过是利己利人罢了。都说士农工商,只是在这西北之地,若想人人吃饱喝足,使不了一同发力,不能有偏袒呀!”

    杨惟忠笑道:“慕甫真男子汉大丈夫也,都说君子不言利。慕甫身为少年进士,代天牧守一方,张口闭口却都是利。

    听说慕甫对商人尤其客气,甚至可以抛下身姿称兄道,不知世上这般的知州有几人?”

    这时杨惟忠身后一个文官打扮的中年官员讽刺道:“堂堂的天子门生,代天牧守一方,却与卑贱无耻的商人混在一起,实在是有辱斯文!”

    赵太炎听了冷道:“不知这位斯文人能否让缺衣少粮的西安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开口的文官闻言一滞,另一名文官道:“小康水平?诗经说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难道说现在的安西城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吃饱喝足吗?”

    赵太炎笑道:“世上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只是安西城的百姓已经可以过着朝不保夕日子,现在家家户户有余粮。纵然安西城被西贼围困半年,也不会发生什么易子而食的惨剧!”

    中年文官赞赏的道:“赵知州抚民有方,堪称能吏,刘某佩服呀!”

    赵太炎看着这位颇具风度的中年男子,不禁问道:“不知大人是……”

    中年文官笑道:“本官集英殿修撰,陕西转运副使刘?!”

    赵太炎的职官如今是从六品的秘阁修撰,差遣是知西安州军州事,延边经略副使,较之六品的集英殿修撰还差了一品。

    而且赵太炎已经听说过刘?是一个能力相当强的人,特别是嘴炮能力更是出神入化。

    在考中进士授官江西丰城县尉时正逢当地发生大灾荒,饥民遍野。

    刘?以区区三寸不烂之舌硬是鼓动的城中富户有钱的有钱,有粮的出粮,迅速赈济了灾民,恢复了生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

    因功调任秦州县令之后因为不满蔡京的所作所为就想辞官回家,学自己的父亲,东面儒宗刘民生著书讲学。

    不过熙河经略使王厚却很欣赏刘?,硬是将刘?请进了幕僚,任陕西平货司。

    这时在河、湟两地又发生了饥荒。河湟之地多是不好打交道的蕃人和羌人,其中蕃人的头领手中有粮。

    刘?打听清楚后,再一次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硬是用陕西平货司的金银布帛等换来了大量的粮食。

    就这样,刘?的名声传到了东京,刘?火箭般的升任了陕西转运副使。

    面对这样的能吏,赵太炎喜道:“原来是刘大人来了!有刘大人在此调拨转运军械物资,那么西贼当不足为惧!”

    刘?叹道:“本官不是点石成金之人,如今陕西各种装备物资奇缺,本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历朝历代以农为本,君王每年都要劝课农桑。西北之地最缺的是粮食,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呐!”

    赵太炎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自从真宗唱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之后,就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

    除了自己的圣贤书,书生们虽然五指不沾阳春水,但最喜欢的就是提起天下万民,仿佛天下万民都在等着自己去解救呐!

    殊不知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若是一味求稳,不求富,不求变,那么西北之地的荒凉是改变不过来的。

    赵太炎笑道:“原来刘大人最担心的是粮食呀!今年以来我在安西城屯下了大量的粮食。

    本来若是用不到这些粮食,我就直接将它酿造成绝世美酒,让天下爱酒者记住此等神物!”

    刘?苦笑一声道:“我所需要的是陕西之地的粮食,安西城的粮食再多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战争一起,三十万人马一同动起来,人吃马嚼的不计其数。若不是没有朝廷支持,以陕西目前的能力肯定不行。

    而从上年开始,无论是北方和南方的天气都尤为恶劣,全国大部分都是灾区,恐怕很难调拨粮食呀!”

    赵太炎笑道:“刘大人,我有一物,可请诸位大人一同观看!”

    杨惟忠笑道:“慕甫休要卖关子,有话说话,干净利索点!”

    赵太炎指着远方道:“不远处就是我开春时种下的三十亩红薯,红薯是我偶然若得的一种粮食,产量极大,而且耐旱,适合西北种植!”

    杨惟忠一打马,道:“那还等什么,快些上马,我们过去看看吧!”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随着赵太炎来到了一片长满了青黄色秧叶的地,赵太炎道:“这里就是我种下的红薯地,诸位可下马一观!”

    先前的陕西转运使司判官不屑的道:“故弄玄虚,我还从未听说过红薯之名。西北土地贫瘠,这红薯可不一定适合这里种植!”

    赵太炎不计较判官的态度,道:“这世上没有比红薯更适合西北的粮食了,这红薯产量极大,每亩地至少可产十石的红薯!”

    判官一听,哼道:“哗众取众,我还从未听说过什么可以种出十石来!”

    这名判官直接俯身朝着地面开始往下扒,三两下就扒到了一个小腿粗细的红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