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客宋 > 第五百三十六章改革之议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多年过去,赵太炎终于从刚入京时的翩翩少年成为了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年自己就抛出了考成法,清丈土地,官绅一体纳粮等堪称惊世骇俗的改革之法,引得士人对赵太炎褒贬不一。

    如晁补之范致虚等人皆是因为自己对大宋所说的改革而对自己青眼有加,朝堂之上一直有些改革之声。

    只不过清丈土地官绅一体纳粮之改革触动了广大士绅的根本利益,是以一直没有形成打的浪潮。

    但是赵太炎在燕山府路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云中府路的改革也正在进行。

    天下有识之士已经越来越认同赵太炎的土地改革,是以当赵太炎以绝世之功得大宋权柄行改革之事时,众人一时无言。

    建炎元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从开封府拉开了序幕。建炎是小皇帝赵谌的年号,所谓建炎者是“建隆再造以火克金”。

    “建隆”是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新朝的意思就是想恢复太祖时代的文治武功,使大宋出现中兴之势。

    “金”自然是指金国,阴阳五行变化很受世人追捧,以火克金最起码是个心理上的安慰。

    之所以选取开封府首先清丈土地,一是因为赵太炎不想冒进,从而导致改革失败。二是后世凡有改革,必选取试点。

    本来选择一个稍微偏远的地方作为改革试点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为了让众臣看到自己的改革是可行的,而且为了使改革可控,是以选择了相当艰难的开封府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而且在赵太炎在政事堂提出改革之时,政事堂中除了刘?表示了赞同之后,徐处仁耿南仲都闭口不言,甚至连张叔夜都有些犹豫。

    眼看众人无声,气氛非常沉闷,赵太炎呵呵一笑道:“诸公,土地改革势在必行。我大宋因为优待功臣之故,是以不限制土地兼并。

    太祖时,天下不过六百四十万户,三千二百余万人。而此时的大宋已经有两千三百万四十万户,十二千万人。

    十二千万人养在五百万顷的土地上看起来还可以接受,但是这五百万顷的土地却有多少不缴纳赋税的,这也是大宋财政窘迫的缘故。

    虽然说是藏富于民,但是这么多财富藏在权贵和士绅的家中又有何用,于国无益。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今朝廷不知道私田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以燕山府路为例。

    按照燕山府路州县所报,整个燕山府路耕地不过二十三万顷。但通过清丈土地之后,燕山府路的耕地实有五十六万顷。

    这多出来的三十三万顷全部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地方豪强就是利用这些多出来的土地招兵买马,对抗朝廷!

    我大宋如今看是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地,但实际上谁也不知道。

    不过根据太平书院的估算,大宋最起码有七百余万顷的耕地。

    也就是说起码有两百万顷的土地没有交税,按照一亩地一斗粮计算,两百万顷地该是多少粮食?

    凡是私用田地而不交税者都是国家的蛀虫,我们坚决不能姑息,诸位以为呢?”

    刘?的父亲东南儒宗刘民生一直对官场不满,对官府中人也颇有微词,是以才潜心讲学。

    在刘民生的影响下,刘?自幼就想为父亲还一个为民做主的官场。

    无奈蔡京当政,朝中魑魅魍魉横行。若不是因为赵太炎一再的鼓励,刘?也想挂冠而去,回家讲学。

    刘?已经等着赵太炎的新法等了多年,现在赵太炎以平章军国重事而行新法,刘?就是第一个支持者。

    “太师所言不虚,蔡京当政时光是田地就侵占了五十多万亩。自己和家人挥金如土,奢侈无度,财政却日益困难,百姓失去了田地唯有做工为生,经常朝不保夕!

    权贵和士绅们侵占了大宋大部分的田地,所交赋税却寥寥无几。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刘某愿为改革急先锋!”

    刘?的表态并没有打动徐处仁和耿南仲,耿南仲仗着有太后撑腰,腰板再次硬了起来,道:“如今大宋内忧外患,实在不易生变。

    若是此时行改革之事,那么大宋将尽失士人和权贵之心。此时失去了人心,那么面对金国时我们更没有把握!”

    张叔夜犹豫道:“耿少宰所言不虚,改革之事诚然是势在必行,但却不是迫在眉睫。

    若是因为改革引得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揭竿而起,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为政事堂的少宰和尚书右丞都不赞同改革,赵太炎在徐处仁没有发话之前,直接道:“既然诸位惧怕天下生乱,那么我们就先在开封府进行改革。

    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盯着,看改革之事到底有没有成效。而且若是生乱,我们十多万禁军也能迅速扑灭,诸位看怎么样?”

    赵太炎的的退步当然让众人无法拒绝,而且开封府周围的田地多为权贵所占,与文官们的关系并不大。

    士大夫和权贵实则是对手,能让权贵吃亏的事,士大夫也是乐见其成的。

    当赵太炎在政事堂说服了诸位宰执之后,开封府首先进行清丈土地的消息就传了出去。

    开封府王时雍抵不住压力而直接辞职请求外放,一时间开封府成了烫手的山芋。

    赵太炎在朝中的根基不深,本来是想调曾曾前来开封府主持改革。

    不过却为刘?否认,刘?认为以曾曾的威望绝对无法压住开封府的诸多大员和皇亲国戚,是以刘?决意亲自判开封府,以打响建炎改革的第一炮!

    当刘?决意判开封府的时候,朝中终于知道一场剧变已经不可避免。

    朝臣们和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很有作壁上观的意思,因为开封府多是是皇亲国戚勋贵大臣的自留地。

    文臣们一般都是在家乡圈占田地,谁也不会傻到将把柄送到御史台的嘴边。

    皇亲国戚和功勋武臣们对改革的抵触很大,宫中是一片凄凄之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