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饭菜吃完,他讲碗和筷子规规整整的放在自己的脚边。
张了张嘴:“谢谢你。”
听得许淮陡然抬了头:“你……能说话了?”
那人陡然捂住自己的嘴,惊恐的看着许淮。
他显然也没想到自己会说出这三个字来。
十舍非无子,三山亦有儿。
仙姑与妹女,阆苑两灵芝。
服我天元药,飞升昆明池。
老翁开笑眼,吾当证清澄。
他念了足足十几年的这段话!终于,再也不用念了。
许淮高兴起来,他却是马上捂住了许淮的嘴,低声说道:“不要声张!”
说完还紧张的跑到牢门往外看,确认没有狱卒过来才放下心来。
这时许淮知晓了这个人的名字。
沈繁。
也是这时,许淮才知晓,他口中反反复复念叨这段话背后的含义。
沈繁的祖父名叫沈富,浙江南浔人。
自小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长得蛮机智聪明。
沈繁的太爷爷沈佑靠捏粉玩具为生,挑副小担头穿街走巷,平时省吃俭用,积得一些钱财,在南浔买了几间房子和几亩土地,种田兼经商。
家里缺少人手,沈富停学帮助父亲看店,打打算盘记记账,年纪轻轻早出道,成了一个很能理财的生意人。
有一年新茧上市,沈佑收购到几十担新茧,就差沈富带了个伙计到盛泽去转手导买,想赚一笔钱。
盛泽是著名丝绸产地,人口很多,集市繁华。
镇上有好几家妓院,一到晚上便开出一条条张灯结彩的画舫彩船,为那些买茧客商夜里享乐提供方便,上船来吃花酒、听曲子、掷骰子,或者拥抱着花枝招展的妓女,在内舱宿花眠柳。涉世未深的沈富,被龟奴拉到彩船上吃酒赌博,一夜工夫,卖茧得来的银子输得精光。
沈富身无分文回到南浔。
伙计一见沈佑,就一五一十讲了原由,沈佑气得胡子发竖,将沈富捆绑痛打,逐出家门。
沈富就此落难,到处流浪乞讨度日。
临近年关,他来到昆山千灯镇,这时家家户户都宰鸡宰羊忙着过年,他走近一户人家,还没开口要饭,忽然门开了,从里面扔出一堆鸡毛来,正落在脚跟前。
沈富一看,不能吃,不能卖,可是,一大把色彩艳丽的公鸡毛吸引了他,他猛然想起了父亲早先的手艺行当,用公鸡毛也可以制作玩具的。
于是,他就收拾起鸡毛,并用泥土来代替小粉,心灵手巧地制作出了几件泥雀鸡,一下就被孩子们买走了。
沈富有了活命的办法,就在制卖泥玩具度日。
三春的一天,沈富到镇外的一个泥塘边挖泥,发现有个农民在捕捉青蛙。
他上前劝阻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神物,不可随意捕杀,赶快放掉吧。”
这个农民瞪了他一眼说:“我懂!可是眼下青黄不接,家中断吃缺喝,只好捕杀青蛙卖了过活。”
沈富掏出了一把卖泥玩具得来的钱,交给农民说:“这些青蛙就卖给我吧!”
农民接过钱,把一串青蛙交给了沈富,当即被他全部放回池塘。
当天晚上,沈富梦见几个青衣人向他作揖说:“谢谢你救了我等性命,日后定当报答大恩大德。”
过了几天,沈富到汤家滨卖泥玩具,看见个老人扳罾网,扳来扳去,网网落空。
沈富觉得奇怪,上前说:“老阿爹,我来试试看……”
原本只是及寻常的一幕,却被路过的一个郑姓大人瞧见,那位大人受高人指点日行一善很有心得,瞧见沈富的作为便觉他无形颇高,细问之下得知沈富并没有得到什么指点,是自己愿意这么做的。
这位郑姓大人深有感触,便将自己随身带着金银财宝悉数赠给了沈富,沈富再三推辞拗不过那人丢下财宝直接走掉了。
沈富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那老人家家境也不好,住在一条破鱼船上,身边有一个十八岁的孙女张秀英一起生活。
于是三人商量用这些财宝典当钱银出来请人垦荒植粮,然后用富余的粮食去救济穷人、或者低价卖给需要的人,也算是为留下财宝的那人行善积德了。
自打他们开始这样做之后,连续几年风调雨顺,垦荒植粮的面积越来越大,得过救济的那些穷人还有买不起粮食低价来买他们粮食的人越来越多,到得最后,他们的规模尽直接比过了当地最大的粮商。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小小的城市怎能容的下两个粮食大户?奈何沈富和老阿爹本就普通人,没有官家背景也没有江湖背景,只能任得他们霸占了他们的田产,侵占了他们的家宅,然后将他们赶出了千灯镇。
老阿爹和孙女秀英原本就是相依为命,以为日子要好过了些的时候,不料生出这样的变故来。爷孙两人相顾无言,郁郁而行,还未走出城门口,爷孙两人被拦住了去路,老阿爹对着拦住他们去路的人端详了好久,忽然认出此人正是几年前送给沈富财宝的人。
老大爹以为他是来取回自己的财宝的,大惊失色,正不知如何是好时,这人笑道:“明日里就是黄道吉日,我保个媒,许你家秀英嫁与沈富为妻如何?”
老阿爹原本想要拒绝,可回头一看秀英,却是双眼含泪,脉脉低头,她分明是对人家有意。
原本三人也如一家亲,计划过不得多久便结为姻亲,都是这场变故……于是在这位郑姓大人的操办下,许淮和秀英结了姻亲,还按照这位大人的意思,去了他的家乡周庄镇东??村。
到得了这东??村之后三人才知道,这郑姓大人命不久矣,又无子孙后人,是想着有人送终才去寻了沈富。
郑姓大人西去之后,变为一家人的三人便在原来郑姓大人的家中住了下来。
郑姓大人家产众多,三人却是不敢动用分毫,原打算谋得生计之后便从这里搬出去,谁知到得第二年开春,适逢大旱,草木皆旱死,村中百姓眼看着颗粒无收,这时三人商量,借助郑姓大人家里的财力,为村民打了七十二口眼井,又用多余的钱财铺路架桥造福村民。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