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典籍华夏:直播古今 > 第65章 腐朽的不是时代,是朝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伴随着宁安的描述,众人仿佛闻到了硝烟和鲜血混合的味道,冲入胃中翻涌。

    林则徐似乎看到了关天培被一颗子弹打中眉心,他手中依旧死死地握着大刀,怒目圆睁,任由身体无力的垂落下去,倒在了这满是鲜血的土地。

    泥土、土块、弹片、残肢断臂于空中飞舞,飘荡。

    鲜红色的血液充斥了整个世界,这一刻,世界,变成了灰暗色。

    这,便是历史记录的战争。

    国家若是弱小,不叫他们贩毒,他们都敢打你,打到你服气,打到你愿意。

    侵略者将大人视为眼中钉,表示只要惩治大人一人,万事皆能商谈。若是不处置大人,万事休谈。

    提到这里,宁安的眼神中满是悲哀和心痛。

    国外都清楚,此刻的林则徐是整个华夏的脊梁。是勇于反抗国外的模范和典型,给予了全国男人力量,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

    可这脊梁,偏偏又被清廷给打断了。

    道光帝革了您的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大人明明是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最终却落为的替罪羊。

    宁安的言语之中充满了落寞,象征着林则徐的一生,幸运却又悲哀。

    林则徐轻轻地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最终,还是卡在了喉咙处,不过瞬间,便像是苍老了几十岁一般,犹若风烛残年,似乎随时都会离世。

    这个大青的脊梁,于今日。

    碎了

    那个面对强大的侵略者都不曾低头,昂首挺胸,敢于拔剑的钦差大人,纵然黑白无常,地府鬼差都难以纠缠而去的林则徐,在知晓朝廷所作决定后。

    心,凉了。

    他自诩清流,一生为国为民。

    他想过皇帝昏庸,想过满朝大臣皆为蛀虫,却依旧没有想到。

    竟会到这种地步。

    皇上,您是否想过,那些可恶的侵略者真的会因为林某人停止战争吗?

    若是如此,无需皇上操劳,林某人拔剑自裁,绝无半分犹豫。若以林某人一人之死,换取大青百姓安宁,林某,愿往!!!

    林则徐这话振聋发聩,是发自肺腑之言,是发自内心之话。

    可也就是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他的心死了。

    今日的林则徐,为的是华夏,而不是大青了。

    林则徐的模样,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林大人无需伤心,这样的朝廷不配你来效力,是他们配不上你。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腐朽,烂掉的王朝总有这么一群忠义之士,却不懂的珍惜?

    国外的人都比狗屁皇帝看的明白,之前说支持林则徐的人呢?这就是皇帝的支持?朝令夕改,畏惧洋人,亲手将英雄葬送了,将大青的脊梁葬送了!!!

    不论如何愤怒,那个时代,终究难以改变了。

    那时的林则徐,人人喊打,皆是埋怨。再无半分抗击侵略者英雄的威风,豪气。

    但,那些人真的不知晓内情吗?不知晓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吗?

    他们太清楚了,侵略者不过是想要先敲碎大青的硬骨头,将这块招牌和风骨给粉碎掉。

    随后,再吞噬大青,便犹入无人之地,届时,谁又能是下一个林则徐?

    世人只知道虎门销烟,可曾知晓林则徐其他功绩?

    宁安握紧了拳头,满是替林则徐委屈,只见他大手一挥,凭空起风。

    一股七彩之色凝聚而来,宛若仙气临凡,星光璀璨,荧幕之上,将林则徐此生之功绩尽数记载。

    让人看了之后,不由得由衷敬佩。

    此乃,清官,好官,善官,可百世流芳之官也。

    宁安负手而立,望向荧幕,声音不觉提高了几个分贝,响彻在所有人的耳边。

    他兴修水利,治理运河、收服奔腾的黄河、制服野性的长江。文官治水,不是锦绣文章,便是甩手掌柜。治好了,便是天大的功劳。治不好,便是刁民造反!

    从始至终,修建水利的官员有几个真正把百姓放到心上了?可,林则徐做到了。他注重实际,事必躬亲,赈灾济贫,将民众视为根基。

    他所修水利,无一不是锱铢必较,贪官无从下手,桃汛迅猛,两岸却安然无恙。却于朝中成为众矢之的,诸多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

    原来,不是水患治不好,只是,缺少一个两袖清风,愿办实事的林则徐罢了。

    他生前极为赞同张际亮黄河河道改道北流之建议,却于朝廷之上,独木难支。

    那些不是不知晓有利于民,只是若是一劳永逸,他们如何贪墨每年的水利工程?

    他逝世之后,黄河终究还是按照他之所想改道了。

    但林则徐,再也,看不到了

    可笑吧,讽刺吧,原来比水患更可怕的,是人心。

    官老爷们于高堂之上,那明镜高悬的牌匾下数着贪墨而来的银两。

    却不知,是否为那些水灾而遇难的民众,真正的哀悼过?

    观众们无不感慨,悲叹,那个时代的民众,真惨。

    幸好,我们生于今日。

    水灾降临,国家护航。

    有这般的国家,便是满满的安全感。

    宁安又向前一步,低吟朗读。

    安定陕西之举亦是鲜有人知,那时,道路纷歧,奸究易于出没。凶匪悍勇,百姓叫苦不堪。

    林则徐接任之后,亲提研鞠,殚精竭虑,至年底,凶匪之祸,便一扫而清。

    整个地方,焕然一新。

    不说夜不闭户,却亦是不必提心吊胆。

    功绩如此,换其他人早就请功领赏,可他却将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

    无力购买的贫困户,老弱病残,大笔一挥,官府养了。

    仅仅是省城便有三四千人,谁人可有这般魄力?谁人能有如此善心?

    当官做到如此,便已经是极致,可林则徐却偏偏不满足,他要救济贫困,收买富户耕牛,让贫困民众有所依靠,继续耕种。

    更是请朝廷缓征钱粮,兴修关中水利。最终因为费用所耗过大,计划再次沉底了。

    大家都是被震撼了,惊呆了,原来,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林则徐竟然还有如此功绩。

    他们为自己所做的资料而感到羞愧,几天的准备时间,只是查询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却遗忘了他被耀眼的光芒掩盖下的光辉。

    他更是于垂暮之年,身披战甲,西域遍行三万里,早早的就看出了沙俄之隐患。

    他提出屯田耕战,更是成为了防塞论的先驱!

    却最终未曾得到重视,六十余年后,数百万领土被蚕食鲸吞,林则徐又对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皆是在斥责着那腐朽的朝廷,歌颂着林则徐的功绩。

    原来,他不止只是虎门销烟。

    他之远见早已经跨越山河和历史,凝望历史长河的岁月,遥望世界之未来。

    如若那烂透的朝廷可肯将林则徐这般忠义之辈的言语听进去,是否,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宁安用悲愤的言语将最后一句讲出,如若清廷不是那般,如若清廷能愿从谏如流,是否,便不会有那样的屈辱?

    原来,腐朽的不是那个时代,仅仅,只是那个朝廷。

    早已经有人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睁开双眼望向世界,可笑,那天下的至尊却还龟缩在自己的三寸之间,以为如此,便是天下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