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典籍华夏:直播古今 > 第103章 杏林树下,千年之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然而就在宁安有所动作的时候,忽然是想起了什么一般。

    先生,我忽然想起隔壁的高丽国了。

    恩?高丽莫非也有医者于后世成名?李时珍不明白为何这个时候,宁安要提起高丽国。

    宁安忽然笑了笑,摇了摇头:倒也不是,只是他们说神农氏,先生都是他们国家的祖先。甚至,说针灸是他们国家发明的。其中便引用了《黄帝内经middot;素问篇middot;卷四》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所谓东方,便是他们,针灸是他们的东西,和华夏无关。

    后世之人若是听到此话,必然嗤鼻一笑,满是嘲讽而过。

    或许有愚昧的人,盲从,因为喜爱的明星在高丽,便质疑国内言论,疯狂的吐射,赞扬高丽。

    这些人,统称为脑残粉或者外吹。

    然而谁知当李时珍听到这话的时候,勃然大怒,他猛然拍了一下桌子,屋内的烛火闪烁,几乎要熄灭了一般。

    那道身影骤然高大了起来,他满是悲愤的说道。

    混账,胡说八道,我李时珍是土生土长的大明朝之人,我李家之祖宗便埋在这华夏国土之内。区区弹丸小国,怎敢如此放肆?窃取主宗之文化,妄图以下犯上,该死,该死!!!

    许多人都是被李时珍的反应给吓到了,仔细一想,倒也觉得的好像正常。

    刚才众人就已经被他之心胸所感染,能够对自己穷尽一生的著作,愿让天下人修正,承认之中的错误,是何等品质?

    可现在,大家好像更喜欢这个有些倔强但很可爱的老头了。

    忽然想起来,那个时代,高丽只不过是明朝的附属国罢了。那时候他们换国主都要跟明朝通报,若是明朝不同意,他们就凉凉。在明朝人眼中,高丽自然算不得什么。

    古代人极为重视祖宗,骂他没事,但你要是骂祖宗,真能跟你不死不休。也怪不得老先生生气,这高丽做的事的确畜生。

    哎,高丽端午祭申报成功之后,他们是越来越放肆了,妄图让中医变成韩医,还要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还拿出了什么狗屁宝典《东医宝鉴》。

    呵呵,我就是医学生,那书我们看过了,就是一个文化的窃贼罢了。参考华夏医书《素问》、《灵枢》、《伤寒论》等撰集而成,核心依旧是气血运行,四象分辨,五行生克。真不知道,怎么有脸说出来的。

    真想让那些喜爱韩流的看看,人家都当了文化窃贼不说,还要把娘炮文化宣扬到华夏,试图在软实力方面解决华夏男人。可一群人还傻啦吧唧的给他们洗,动不动就是自由,踏马的,老子真想把你塞到战场上,让你这沙雕拿键盘跟人干仗,哭死你个败家玩意。

    直播间里,瞬间就是开喷起来,对于无耻的操作,大家都是愤怒至极。

    这就是窃贼,窃取了别人文化传承的窃贼,无耻至极。华夏民众,绝不会认可。

    待到有朝一日,华夏跻身世界超级大国,你这跳梁小丑,是否还能蹦??

    然而画面之中,李时珍依旧难以消散自己的愤怒。

    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火冒三丈,衣袖被甩的呼呼作响。

    他们以大明为主,文字皆是大明官文,以说大明话为荣,那是贵族言语。可他们的后人,竟敢有如此狼子野心,若是太祖太宗得知,定然会策马奔腾,叫他知晓,我大明之天威!

    李时珍满腔的怒火无处发泄,只可惜未曾生于太祖太宗之时代,不然,区区高丽,定然会知晓何为兵强马壮之主宗。

    随后,李时珍骤然冷静了下来,他突然笑了。

    先生为何发笑?

    宁安倒是显得很好奇,开口问道。

    弹丸小国,我华夏之医学博大精深,岂是区区小国能够理解的?若无人教导,定然费力至极。就凭他们,还学不会精髓,不过皮毛罢了。

    并非李时珍轻视他人,只是中医之传承都是不外家传,如若非亲生之子,师父临死之前才会把最后一手传给徒弟。

    若是未来得及,那,便失传了。

    华夏人口众多,天才辈出,尚且遗传之技难以追寻。更何况,是附属小国?拾人牙慧,能有什么出息和本事来创造新型医术?

    宁安听到后则是点了点头,也是跟着笑了起来。

    的确如此,他们后来举办医学博览会,其中查阅的古文典籍多是来自于华夏图书馆的珍藏,毫无底蕴,便想吃掉龙的传承,他们只会被噎死。

    而后,李时珍抚摸着自己的胡须,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急切的抓着宁安。

    不对,你快,快带我去见华佗,仲景先生。

    原来,刚才宁安向李时珍承诺,可以带他去看看张仲景,华佗的时代。

    所以,李时珍才会回光返照,瞬间精神了起来。

    那,都是他的偶像呀。

    华佗之学虽然未曾发扬光大,但他之所想亦是令后世医者敬佩。

    张仲景便更不用说了,那是所有医者的典范,济世救人,于万千贫困民众灾难之时而来,为天下苍生而生。

    他是华夏历史上毫无争议的医圣,他之所学所做,足以光耀万年。

    宁安微微点了点头,随后伸出手骤然一挥,书桌之上,笔墨肆意而动,临于空中书写,似要将这时空的大门给破开。

    一卷卷典籍不断的翻滚,页数哗啦啦的响动着,极为悦耳。

    笔墨构建而出的虚空大门落于书房之内,那光影让李时珍有些错愕。

    神仙,华夏当真是神仙之国。

    此刻,李时珍对于历史之传闻坚信不疑了。炎黄时代,蚩尤战神定然是真实存在,后世子孙不过是找到法门了,重修术法,回归仙侠之时代。

    这一刻,李时珍无比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生于华夏而庆幸。

    宁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不过是凭借了系统穿梭的力量,竟然会激发出李时珍的爱国之情。

    先生,请。

    宁安对着李时珍轻轻地示意,伸出了手。

    李时珍也不推辞,和后人打交道,无需和今世一般,礼让三分,繁琐。

    他迈着大步,迫不及待的进了光圈,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想过宁安会害他的后果。

    他心中,只想见到自己的偶像。

    跟随着李时珍的步伐,宁安也是一同迈入了进去。

    映入眼帘,便是民不聊生,满是狼藉的一幕。

    民不像民,兵不像兵。

    这,便是东汉末年。

    远处的杏林之中,有两道身影茫然无措的看着周围,极为错愕。

    李时珍远远望去,虽然从未见过二人,可此刻,他却已经知晓了二人的身份,泪水横流,他于此生,竟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偶像,此生励志之榜样。

    如此,无憾,无憾。

    没错,远处便是东汉末年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中其二的华佗和张仲景。

    二人年岁相差不大,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然而一个是励志征服瘟疫的高手,另外一个则是内、妇、儿、外,针灸各科的高手。

    医者地位低下,虽说名声显赫,却是不曾得见。

    元化先生,仲景先生,晚辈此番有礼了。

    李时珍疾步走了过去,见到二人,立刻行礼,若非生怕惊扰到二人,李时珍恨不得跪下磕头。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愣了一下,有些错愕。

    面前这个老者少说也是古稀之年,远远胜过他二人之年龄,怎对他们行礼?如何受的起?还自称晚辈?

    两个人虽然不明所以,但立刻还礼,并且低身更甚。

    这位老翁,何出此言?

    见到二人误会,李时珍连忙解释了起来。

    二位前辈切莫折煞时珍,二位都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医,是我医者之先辈,鼻祖的人物。时珍受礼,是要折寿的呀。

    这不是也就算了,一解释,两个人顿时面色凝重起来。

    虽然不曾得见,但医者之间的默契,往往只需要第一面之后便能够搭建起来。

    莫非是脑疾?

    极有可能,我曾游历天下行医之时见过此等症状,皆是垂暮老人,虽行动灵活,言语伶俐,看似无常,更甚青壮。实则,心中藏病,脑中有疾。胡言乱语,记忆混乱。

    如此,便清晰了,此法可有医治?

    心窍出现问题,元气虚弱,只是不知虚实,清窍到了何种程度。治疗,恐非一时半会之力。

    然而,一提起来医治之法,二人都是犯了难。

    术业有专攻,医学之道虽然谓之小道,其中却是分化万千,各不相同。

    就比如这脑力问题,是心藏相关。早早的便有痰浊蒙窍之言论,便是早产,婴儿元气不足,出现五迟。详细划分,更多。

    脑疾虽说有病,但却亦是没有大害,身体无恙,无病无痛,不过是麻烦了许多,古时候的人最不怕的,便是麻烦。

    孝道,于他们而言,是铭刻于骨子里的东西。

    顶多是费些心神,又有何妨?

    所以这方面,倒是少见,有所研究,却未有较大成效。

    二位,我是来自于后世之人,名叫宁安,这位是后世明朝之药圣,李时珍,我等跨越千年而来,只为于这杏林树下,见二位医道先祖。

    谁知当宁安说完,张仲景和华佗的神情更加凝重了。

    宁安的心中忽然有了不好的预感,该不会也认为我是脑疾了吧?

    这时,张仲景和华佗的心里写照。

    得,又一个。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