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回到大明当皇帝 > 第353章 连中三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三百五十三章连中三元

    小皇帝在这一年的喜事不少,国泰民安,没什么大的灾害饥荒。军力强盛,连盗贼都快绝迹了,敢于挑衅大明朝的周边国家都老老实实的。

    更难得的是,皇后张柔儿,贵妃柳清莹、柳如仪在八月初同时被查出有孕在身,独中三元呐,太难得了!

    小皇帝从去年起,就放开了对身体的管制,十八岁了,发育也成熟了,可以做些羞羞的事情嘛,何必光打雷不下雨呢?

    可历史上的正德皇帝活了三十一岁,并没有子嗣,着实让如今的朱厚照有些疑惑。

    前身太会玩了,荒唐的不行,难道那方面有问题?

    现在一颗石头终于落了地,除了江雪那个不靠谱的侠女,经常在锦衣卫的暗自跟随下东跑西逛,肚子里一点反应都没有之外,其他三女不就珠胎暗结了么?可把张太后欢喜的不要不要的。

    皇家的事情就是天下人的事儿,一帮老臣早就望眼欲穿了。帝国有了继承人啦,该普天同庆才是。大明时报甚至专门开了个版面,罗里吧嗦的写了好几千字。

    朱厚照执拗不过,感觉脸上发烧。老爷子们,才怀孕一两个月,你们起什么哄?万一三个都是女儿呢?

    谢迁老脸一板:“陛下,没可能!臣夜观天象,紫薇……”

    “打住打住!”

    朱厚照头疼了,紫微星不就是北极星么?一年总会亮几次的,我信你个邪!

    “那什么,朕打算对全国的行政单位进行改革,通过报纸吹了半个月风,怎么没啥反对呢?吏部就按照计划执行吧!”

    “陛下圣明!”

    如今的军权紧紧抓在小皇帝手中,满朝的勋贵就张懋和徐公爷负责装备部,其他人都忙着做生意赚钱,上朝也就是点个卯走走过场。

    文臣会反对吗?

    两京十三省现在多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北海、九原、宁夏、甘肃、琼州等十三个新的省份。省、府、县扩充了近半,得需要多少官员呐?他们欢呼还来不及呢!

    “陛下,去年本该举行的会试,因为酝酿行政改革不得不推迟,今年春闱必须扩大规模啊!”

    李东阳老成持重,赶紧站出来板上钉钉,要不然,这官员就不够用了!

    推迟科考,那是朱厚照耍的小手段。他对八股取士不满,但短时间之内还不足以动摇儒家的地位,只能徐徐图之。

    如今明智渐开,让大明百姓自己认识到科举的弊端,儒家文人的局限性,自下而上的推动,才是最重要的。

    过个十年八年,几百上千万人参加童生试,挤垮你们的草棚子去,嘿嘿!

    “嗯嗯,当然不能再推了!曹尚书,去年年底,各地主官回京叙职,闹出不少笑话,你有什么看法呐?”

    朱厚照立刻点了吏部尚书的名。

    以往三年一叙职,文官来京,不过是走过场,很多人甚至托病不来也没关系,银子到位就成。

    去年就不同了,小皇帝当时就下了严旨了。强硬要求,但凡地方官不到者,就地免职,生病?那你卸下乌纱帽,回家养病可好?

    吏部的过场也走不下去,朱厚照来了个御门听政!

    皇极殿外摆开了桌子,全国到场的,包括京官,一个个轮流向前汇报。

    汇报完毕,每人都面临着小皇帝的一两个问题。

    要么就是文你三年间兴修了多少水利?

    要么就是农税多少,商税多少?三年间是增长还是减少,增长率和减少率如何计算的?

    未来三年,你对所管理的县、府、省、有什么规划?达到什么目标等等!

    这时代的父母官哪会统计学呀?他们一大半都当着太平官呢。

    治下没大的动乱,税银不拖欠,在以往就能评个中上,至于那些烦人的数据,请师爷是干什么的?

    小皇帝当场就暴怒了,延安府的水利沟渠居然十七年没有维修过?更别说开挖新建了?要没有水旱灾害,那都是老天不开眼,你们太懒了嘛!

    四川某地县令为官三载,一次春耕仪式都没有举行过,下面多少乡镇数目都喏喏的说不出来,还辩称是无为而治。

    妈蛋,无为而治,朕要你这个县令干什么?

    叙职连续进行了七天,两千多人中,当场丢掉乌纱帽的就有247个,记大过留职察看的达到八百多人。

    可也有表现好的,比如当时的辽东总督王阳明,天津知府杨廷和,顺天知府海瑞、九原知府刘士元等十几个人。

    看看人家在任上干了多少实事?一个个的,脸都晒黑了,海青天穿的衣服都打了好几个补丁,这才是好官呐!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不但小皇帝雷霆大怒,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们无疑是这时代的人尖子,都是能办事儿的,可下面的盖子真的捂不住。

    谈不上腐败,腐败的都在三年时间里,被惩治的差不多了,可吏治无为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这帮庸官、懒官全部上了大明时报,锦衣卫调查的详细情报都附录在后面,好几天的版面都登不下。

    一个文官,名声臭大街了还怎么当得下去?短短一个月里,又有三百多人主动辞职回家养老。

    还好翰林院、六部的预备人才跟得上,要不朝廷都不够派的!

    “陛下,臣建议今年的春闱,新增算学、地理、农学,身体素质四大项考核!”

    吏部尚书闻玄歌而知雅意,他自己也明白,三年后,要是那帮下官再不合格,他这个尚书也干不下去了!

    “不过微臣建议扩大会试录取人数,要不然,行政改制之后,吏部将无官可派!”

    其实大明并非没有人才,每三年一次乡试就能出来一千余举人,举人当县令或者二把手的也不是没有。

    只不过很多举人考过几次,名落孙山之后,年纪一大就心灰意冷了。

    整个大明,还有多少活着的举人?两万人总是有的。

    有明一朝,在册的举人超过十万人,二百多年间,上亿的人口,才录取这么点人数,其实科举考试挺残酷的。

    难道在野的两万余举人中,找不到一批真才实学之辈?既然新的行政改革马上开始,扩大了一半的省、府、县,这乡试过关的举人又会增加不少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