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重生明末之南浦中兴 > 第65章 殉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来到了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已经攻陷太原、忻州,山西总兵周遇吉退守代州,接着再退守到宁武。

    李自成发出最后通牒,宁武如不投降,攻下后便要屠城。周遇吉却置若罔闻,坚守城池,拒不投降。

    李自成的大顺军用人海战术源源不绝的进攻,终于攻破城池。周遇吉巷战力竭遭擒后,被乱箭射杀。其夫人领导城中之人与大顺军巷战,男人死光了女人也上,最后全家都被烧死。

    大顺军在宁武损兵七万,李自成为报复宁武城的反抗,下令屠城。

    屠城后,李自成对部下说,此战伤亡惨重,后面还要打大同、阳和、宣府、居庸,都有重兵把守。如果每仗都像这样打,到北京也没剩多少人了,不如回陕西休整以后伺机再来。

    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同总兵姜襄和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书先后送到了李自成的面前。李自成大喜过望,随即进军大同、宣府,兵不血刃拿下数城。大军来到居庸时,总兵唐通也开门迎接,北京城最后一道防线陷落了。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过昌平,攻打北京,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广宁门。十八日,李自成派投降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谈判,要求割西北地界给自己称王,并犒赏自己部下,自己不奉诏不用进京面圣,俨然藩属国一般。李自成愿意帮明朝平定其他流贼,抵抗满清入侵。

    关于李自成兵临城下为什么还要和谈,谈判为什么破裂,历史上各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怎么样,最终谈判没能成功,李自成在内应的帮助下,于三月十九日从德胜门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崇祯皇帝赐死了周皇后和妃嫔们,杀了自己的女儿,以免她们受辱。回到乾清宫,此时大臣皆已逃散,身边只剩下太监王承恩。

    崇祯与王承恩来到煤山,在衣服上写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之后大明天子在一棵老槐树上吊自尽,王承恩也在旁边一棵树跟随自尽。

    数日后大顺军才发现了崇祯的尸体,李自成命礼葬之。

    京师沦陷,天子殉国,何等大事!消息传到南浦,满城皆惊,除了穿越来的几个人,因为他们早有心理准备了。

    但是朱平林还是召集了中层以上的部下开会商议此事,天子殉国都不闻不问也太过反常了。

    首先跟几个穿越来的人商议,因为他们都属于先知先觉者,跟他们谈以后的历史走向可以肆无忌惮,虽然历史有可能已经发生偏差了。

    主要是嘱咐他们千万不要说出拥兵自立的话来,以免像冉洁璧和鱼孟祥这样的忠君人士心生不满,产生嫌隙。

    如果历史还按照原来的轨迹,在消息传到南浦时,其实已经是两三个月后了,现在却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消息就传到了。

    那离清兵入关,李自成退出北京已经很快了,而离弘光皇帝朱由崧继位同样不久,就坐看南京那边的举动。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在朱由检自缢、北京城易主之后,南京成为有实际内涵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成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

    此刻在南京,很快就展开了一场拥立新帝的斗争。

    因为崇祯皇帝驾崩,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被李自成抓了,只能从近支宗室中寻找继承人。

    而此时的近支宗室,福王朱由崧、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E、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等等都是几个比较热门的候选人。

    当时桂王和惠王在广西,瑞王在重庆,距离南京城都比较遥远,所以摆在大家面前的,就只剩下潞王朱常?E和福王朱由崧二选一了。

    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朱由崧,因为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而朱常?E只是万历皇帝的侄子。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兵部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及原礼部侍郎钱谦益等却主张拥立朱常?E,理由是朱常?E比朱由崧贤明,当立贤不立亲。

    事实上朱常?E是比朱由崧贤明一些,是一个喜欢弹琴、下棋的儒雅藩王,还写有《古音正宗》和《潞藩辑纂万汇仙机棋谱》这样的专业性著作。

    而朱由崧继承了其父朱常洵的基因,生性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这是文官集团给他提出来的七大缺点。

    但文官集团还有一个私心,因为当初的国本之争,他们可是把?藩得罪死了。

    万历皇帝喜爱的是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准备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在朱常洵身前还有后来的泰昌皇帝朱常洛。

    而朝臣以“祖宗家法、人伦道统”为借口,对万历帝的“废长立幼”举动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反对。

    这就是明末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最终在这帮朝臣的力争之下,万历皇帝心力交瘁,以多年不朝来抗议。

    虽然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最终以朱常洛被册立为太子,朱常洵封福王看似结束了这国本之争。但事实上,朱常洵封王后一直呆在北京,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才前往洛阳就藩。

    事实上这场国本之争达到近三十年之久。

    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所以他的实质其实是党争。

    此时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文官集团,也怕福王朱由崧继位后,对自己实施清算报复。

    但马士英得到江北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的支持,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先给他以监国的名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年号弘光。户部尚书高弘图与史可法、马士英等被推入阁,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马士英仍督师凤阳。

    而朱平林与部下商议后,决定还是奉弘光朝廷为天下正统,并上表恭贺新帝继位。

    此时张献忠大军已从垫江县赶至长寿县,没有遇到太大抵抗,顺利攻取此城。

    眼看张献忠就要绕过自己驻防的涪州,前往攻打重庆府城巴县,曾英坐不住了,率领部下前往长寿与张献忠决战。

    没想到长寿一战,曾英大败,自己还负了伤,好不容易走脱,所率兵马折损大半。曾英怕被重庆知府王行俭治罪,不敢回去,只带少数亲随逃往南川县。

    这下曾英的很多船只被张献忠缴获,张献忠一路进军,无人抵挡。

    巴县城内本来人心惶惶,但此时却来了一个人。

    之前被崇祯帝罢职的原四川巡抚陈士奇抱定必死之志,到巴县督师抗贼。

    知府王行俭见到便相劝:“陈老已是谢事之人,何必同我等留守孤城待死?还是速速离开吧。”

    陈士奇惨笑着答曰:“我既决心来重庆就没想到惜此残躯。士奇誓与四川共存亡,早晚追随先帝于地下罢了。”

    左右官员听之无不感动,这致仕的巡抚都如此,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拼死抵抗的呢?于是人心稍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