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边说边递给李嫂子一根缠着麦芽糖的筷子。
在原主的记忆中,只记得来人是邻居,并不清楚对方娘家的家庭状况。
原主称呼她为李嫂子,彭莹莹便沿用了这个称呼。
接过麦芽糖,看着笑颜如花的彭莹莹,李嫂子心里生出一股嫉妒来。
同样围着灶台打转,彭莹莹却丝毫没有被烟火气熏染,依然清丽脱俗,比村里的知青更像城里人。
想起自家丈夫在结婚前曾暗恋过彭莹莹,她心里更加不是滋味。虽然结婚后丈夫放下了对彭莹莹的心思,对自己很好,但李嫂子心里始终过不去这道坎。
若不是想替爸爸打探消息,李嫂子一万个不愿意登门。
李嫂子细细观察手中的麦芽糖,颜色澄澈透亮,像极了上好的琥珀。
无需凑近嗅闻,便能闻到麦芽糖上诱人的香气,让人口中唾液泛滥。
咽下口中分泌的唾液,李嫂子舔了一下麦芽糖的表面。她知道,麦芽糖的甜味并不算高,比不上县里供销社卖的蔗糖。然而当她舔了彭莹莹做的麦芽糖后,根深蒂固的观念被颠覆了。
麦芽糖在舌苔上融化,刺激着味蕾,李嫂子脑海中只剩下一个想法,甜!
因着经常吃爸爸做的麦芽糖,李嫂子早就吃腻麦芽糖了,彭莹莹做的麦芽糖这样甜,肯定很容易被吃腻的吧。
这样想着,她将整块麦芽糖吞进嘴里,麦芽糖慢慢地在口腔中融化,香甜不腻,让人吃完还想吃。
输了,彻底输了,色香味各方面统统输了。
李嫂子眼神复杂地注视厨房中忙碌的彭莹莹。
彭莹莹对此一无所知,她要趁着麦芽糖还未冷却,将麦芽糖从大铁锅里转移到陶瓷缸里。
一个陶瓷缸大概能装十五斤麦芽糖,彭莹莹装满了整整三大缸,锅里仍然有剩余的麦芽糖。
抹去额头上的汗水,彭莹莹看到李嫂子满脸的纠结,还以为对方想吃麦芽糖却不好意思要,于是从锅里盛了一碗麦芽糖,硬塞给李嫂子。
“嫂子,我做的多,你端一碗回家,让我大伯大娘尝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彭莹莹想跟邻居们打好关系,沈子晴和沈子辉还小,若她忙起来,少不了麻烦邻居。
李嫂子眼眸低垂,遮住眼中的复杂神色,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这连吃带拿,怪不好意思的,正好,家里刚刚蒸了一笼包子,我给你们拿几个包子过来。”
李嫂子端着麦芽糖从沈家离开,被人拉住,一群被香味吸引而来的人围住她,眼巴巴地看着她手中的麦芽糖。
在八十年代初,糖并不是家庭必需品,即便买了糖,大多数也会让给家里的小孩和老人。
村民很少能吃到糖,这么一大碗麦芽糖,至少要卖两块钱。
口中不自觉地开始分泌口水,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
“这是沈家丫头做的麦芽糖?”
“手艺真不错,熬得恰到好处。”
“我以为莹莹会用拔掉的麦芽苗喂牲畜,没想到她做成了麦芽糖,厉害啊。”
“是啊是啊,莹莹真厉害。”
“李嫂子,能不能让我尝尝这麦芽糖?”一人说着便向糖碗里伸出手指。
李嫂子眼疾手快地把碗挪开,“想吃糖,自己要去!”
随后拨开人群回家去了。
于是,等沈子皓放学回家,看到堂屋里堆满了瓜果蔬菜,有些疑惑,便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彭莹莹正想开口,却见沈子辉冲上去抱住沈子皓的大腿,十分委屈地向大哥告状,“莹莹姐和沈子晴都是大笨蛋。”
沈子辉很气愤,别人用瓜果蔬菜换麦芽糖,用不值钱的东西换走要能卖钱的东西,彭莹莹和沈子晴两个人居然还乐呵呵的。
沈子皓先是被这没头没脑的话搞得一头雾水,等他听沈子辉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这才恍然大悟。
讲述完之后,沈子辉站在沈子皓身后,用谴责的眼神看着彭莹莹和沈子晴。
沈子辉本以为大哥会训斥二人,或者摆事实讲道理。却没想到,在他看来极有威严的大哥居然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请彭莹莹去看从县城带回来的零件。
沈子辉愤愤不已,大哥太没用了。
想起妈妈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来,他才是家里唯一的希望。
彭莹莹喜欢萌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相貌可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举动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此时此刻,沈子皓明明只是五岁的豆丁,却背着双手,像老夫子一般老气横秋地摇头叹气。
超级可爱。
彭莹莹忍着笑走到沈子辉身边,双手揉搓他的头发,把他的头发搞成鸡窝头。
这还没完,当彭莹莹翻看零件时,沈子辉背着手,围着彭莹莹三人转圈圈,像个下基层视察的领导。
沈子皓再次感受到彭莹莹的双标,若是他敢这么做,早就被收拾了。
沈子皓委屈,但他不敢说。
电机、发热丝、细网、小风扇,零件齐全。
沈子皓好奇发问,“姐,你让我从县城买这些零件,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
“棉花糖机。”
“棉花糖机?棉花糖?是刘大哥提到的在省城里特别流行的那种糖食吗?”
“是。”
彭莹莹把棉花糖机的结构画出来,让村里的铁匠帮忙把棉花糖机打了出来。
沈子皓已经回到学校继续上学了,在学校住宿,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
周日下午是学生返校的时间,彭莹莹和沈子皓将棉花糖机带到学校门口。
这对姐弟出色的外貌引来众人的关注,只见彭莹莹打开棉花糖机的电源开关,将麦芽糖倒入机器中,用一根竹签在机器上面不停转动。
不一会,一根白白胖胖的棉花糖就做好了。
虽然棉花糖在省城和大城市比较常见,但是在沈子皓他们生活的县城里,却很少有人吃过。
“呀,这不是省城里卖的很火的棉花糖吗,给我来一根。”
省城、糖,人们听到这两个关键词,来自省城的必然是好东西。
于是围观的人犹如潮水般涌上去。
“给我一根。”
“给我一根,我先来的。”
“我也要,我也要。”
彭莹莹的棉花糖火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