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一品寒士 > 第八百一十六章 渐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晃就到了铁城历六年六月。

    西军接受整编都有三个月了。

    军中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更好的甲胄,更好的苗刀,逐步淘汰的复合弩,新增的火炮,汽车、吉普车。

    就连军装、饷银、伙食都有所提高。

    百姓的反应,反而是最迟钝的。

    他们只对自家田地里收成,家里的吃喝冷暖感兴趣。

    至于谁当皇帝,平头百姓几乎不关心。

    新皇登基,又不会对赋税减免半分,大伙儿关心有个卵用?

    即便文官系统反应慢一些,但也有利好消息影响道普通百姓。

    比如,铁城系取消了徭役,所有税赋都折合到田亩之中。

    百姓可以直接用粮食缴税,不需要再换成银钱。

    最明显的,就是督察部门一改大周旧例。

    路、府、县都有专门的督察局、科、所等对应部门,直接对铁城民政部督查司负责。

    其他各级官员都要接受监督,不得干预督察独立之责。

    同时,情报司也扩大了,分为外务、内务调查局。

    内务调查局各级部门对军、政系统同样负有监督作用。

    简单的说,你就算手眼通天,逃得了督察部门,也未必躲得过更隐秘的内务调查局。

    地方捕快、衙役裁汰老弱,改成监察、税警、消防三个部门。

    淘汰的武器也留下部分装备这些人。

    铁城的督察部门、内务调查局既然介入了。

    抓一批,杀一批,再罢免一批。

    各地官员老实了。

    随时有强悍的铁锋军撑腰,即便你有些地方背景或者士绅关系,只要犯了错,就没有蹦?的机会。

    铁城系不承认士绅阶层的特权,有多少田地缴纳多少税。

    想让百姓挂靠吃红利的时代过去了。

    你家的买卖,年交易额过了三十两银子,照样得交商税。

    一开始,还有不少人反对。

    等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地痞恶霸之后,所有人都规矩了。

    即便他们找到折、杨、鲁三位老帅门前,人家也避而不见。

    据小道消息说,鲁志昌的某个侄子都因为逃税,欺男霸女被砍了头。

    更何况其他人?

    铁城系已经有了不错的人才储备,没了地主士绅的支持,照样能治理天下。

    政务学院走出的人才,可比读了十几年书的举人、秀才懂得多。

    西军前些年学着铁城系,把因伤退役的官兵分到乡、镇、村去做基层官吏,效果很不错。

    铁城系接收后,经过两个月的考察,合格的一律承认。

    每年还能收到铁城和老西军的双重伤残补贴。

    四大家族陆续变卖旧式兵甲,给自己稍稍留点,都能吃几辈子。

    他们响应沈麟的号召,旗下的店铺对盐铁的经营维持三到五成利。

    所以,百姓一下子察觉到了。

    铁器价格大降。

    白霜一般的雪花盐,居然才买二十文一斤,比以往的粗盐都便宜。

    盐、铁价格一降,老百姓手里的余钱就富裕了些。

    其他的,如粮食,肉食,布匹等日用零杂的生意空前繁荣了。

    主要还是五十万西军官兵,口袋里的月饷更多了。

    铁城银庄在三个月里开遍了陕西路的每一个县。

    凡是官员、军人,官办企业员工饷银一律通过银庄以存折的方式发放。

    而且,铁城系鼓励这些人带头使用纸币。

    如今的铁城、安定府,澶州、唐州一带,谁还用银子、铜钱?

    就连铁城自己发行的银元、铜钱,年青一代都不稀罕用。

    当然,老一辈习惯成自然,愿意口袋里随时能听着响,这倒没人管。

    沈麟不得不大力推行纸币。

    铁城历五年,沈麟的军费开支就超过了两千万两银子。

    今年,搞不好会攀升到三千万两的新高。

    要是大周的历代先皇知道,多半会吓得从棺材板里蹦出来。

    很简单,他们当政的时候,拥有整个中原江山,国库岁入最好的年景,也不过五百万两!

    军费开支如此巨大,民政支出比这个数目还要高些。

    没办法,各地的建设项目,实在太多了。

    如果完全流通金属货币,世面上得投放多少?

    即便沈麟和铁城系家大业大,也大呼吃不消。

    推行纸币就好了。

    流通的金属货币降低,银庄库存就多,还不怕挤兑。

    同时,杠杆作用将更加有效。

    大笔支出,也代表着巨额回收。

    比如,海军从南美运回来的橡胶和土特产,就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跟长崎岛津家的贸易,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二百万两银子左右。

    五月初,沈麟就组织了一支舰队下南洋。

    顺便给广南的大周军带去了一批具甲、苗刀和破阵弩车。

    一来,希望南军能坚持得更久些。

    二来,沈麟希望跟交织,占城,真腊,爪哇等国家开展海上贸易。

    等航路熟悉后,他不介意派出钢铁舰队去印度,甚至波斯湾一带转一转。

    收编了西军,地盘扩大了,负担也更重了,必须开辟另外的财源。

    海上丝绸之路就不错。

    再说陕西路。

    各项利民政策,渐渐开始落实。

    不少人都向村长,镇长打听。

    咋哪?

    又换皇帝了?

    听到的人都觉得一脑门黑线。

    这年头,大周的老杨家就出现了好几个皇帝。

    不过,咱们现在跟着沈大都督混了。

    再也不需要为混乱的年号发愁了。

    “刘叔,额们没换皇帝,就换了个大都督!”

    “呃,他跟皇帝也没啥区别!”

    “没有他,您家的徭役能减免?税赋能少那么多?”

    “雪花盐,农具都便宜啦。”

    “可羊价也上涨了,您老人家今年可赚着了。”

    刘老疙家就三亩薄田,很难养活一家子人。

    好在,三个儿子饥一顿饱一顿总算拉扯大了,正愁说不着婆姨呢。

    前几年,西军占了河套跟河西走廊。

    老实巴交的刘老疙一合计,历朝历代,有几支大军能拓土几千里的?

    没说的,跟着混总没错。

    于是,老大、老二都报名参军了。

    最近,两儿子来信说,军队整编了,饷银也提高了。

    老大还当上了排长,管着几十个兵呢!

    这下子,十七岁的老三眼红了,天天吵着要当兵去

    这哪行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