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想起父亲对祭祖一事,做得一丝不苟的情形。每次清明、十一及老人祭日等大的日子,父亲总去为爷爷奶奶添土、上坟。他每次都准备地很认真,烧纸、纸钱、苹果、香蕉等贡品等一应俱全。然后到坟上大哭一通,方才作罢。
而年底的“请族子”,父亲做得更虔诚。记得十几年前,我刚上班的时候,父亲去了一趟老家,把所有的逝去的上辈平辈的族人一一炒在一个泛黄的本子上,然后宝贝般地带回家,最后“央”我找人一一打印出来。等打印出来一看,有厚厚的一摞。父亲看到样稿,很是欢喜,最后还又跑去老家,并把样稿送给老家的亲戚了几份。
这样有了明确的样本,父亲就去买了一米左右宽,两米左右长的长方形的形似原来挂在方桌上的“中堂”样的空白纸张——“族子”,开始了自我创造。父亲戴上老花镜,用毛笔蘸足了墨汁,开始一笔一划地从始祖巴景威的名字抄起,一行行,一列列,白天写,晚上写,下雨阴天也写,这样足足写了半个多月。
父亲对自己的作品,誊写的“族子”很满意。有人去家里串门,他就拿出来给人家看。对我们姐弟及孩子们,更是指着上面的一个个小小的人名说,这是谁谁谁,该记得你们可得记住了。我们“唯唯诺诺”地应着,但心里却笑父亲的迂腐,还信这个。但看到父亲的笃信不疑的样子,我们又不忍心伤他的心。
到了年关,父亲就会挂上自己做的“族子”,“族子”两边还配上自己剪的花花绿绿的纸;桌子上则摆满了好多盘美味佳肴,水果,鸡鸭鱼肉;桌前的地面上,则铺上了崭新的红布。
一切就绪后,腊月三十是“请先人”的日子,父亲就会郑重地去村口,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词的,然后逝去的先人被父亲“请”来了。
年初一,父亲哪里也不去,就在家守着“先人”,等着拜年的同辈、晚辈的家人及乡亲们。听着大家一声声的“新年好”,看着他们跪在桌前的红布上,认真地磕三个头。在父亲,那才是欣慰。
这样一天下来,到底多少人磕了多少头,估计父亲也算不过来,但他知道,大家都像他一样,也在心里为自己的先人祈福,这就足够了。
初二是“送先人”的日子,父亲同样去村口烧纸,最后撒了花花绿绿的纸,端走了各个盘子,拿起了红布,然后一边把“族子”卷好,放好,一边很满意地说,“今年很好,谁磕头磕得很实在,没想到今年谁也来给磕头了;哎,这请“族子”的事,或许到我这辈就结束了,你哥哥肯定是不会请的……”
我想,父亲的请“族子”的行为,或许是迷信的。但在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父亲的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既然他觉得好,继续下去,也未尝不可。是的,父亲的这种方式,就如我们清明节扫墓一般,是一种祭祖情结,再平常不过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