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唐:神级驸马爷,咸鱼就变强 >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朝政(2/3)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殿前。

    见李二并无大碍。

    程咬金急忙将自己藏了起来。

    这事闹的,他原本是想让李二露个脸,好好炫耀一番。

    没想到李二竟如此不争气,直接来个大飞活人,差点没将自己摔出个好歹来。

    这若是让他反应过来。

    程咬金非要吃不了兜着走不可。

    也许,这就是命。

    程咬金拍马屁,自带翻车翻倍几率。

    片刻。

    两仪殿。

    李二端坐上首位,此时他感觉已经好多了。

    不过,龙袍之下的肉体,肯定出现了损伤,但李二到底是马上皇帝,这点疼痛倒是可以忍受。

    此时,殿中鸦雀无声。

    文武百官皆是不知道李二此时是悲是喜。

    秦牧依旧坐在角落中。

    不过,这管理殿中的宦官倒是有心,没有忘记秦牧的习惯,茶点依旧丰富。

    顿了顿。

    李二面露严肃,缓缓开口。

    “朕此去西疆,路途遥远,耽搁时日偏多,朝中仰仗诸位爱卿的辛勤付出,才得以安定。波斯之战,我大唐挥师百万,令西方止戈,拓三州之地,将疆土向西推进数百里。”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大唐都将不会有战争爆发,所以我们的精力要从周边各国转移到大唐各地的发展上来。”

    “殷秦州。”

    话落。

    殿中一名身披朝服,腰系童纹角带,体型魁梧,面如冠玉的男子走上前来,“微臣在。”

    此人正是江南道刺史,殷秦州。

    殷秦州,字玄之,地地道道的江南官吏,书香门第,科举入仕,原本只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太守。

    在大唐经历了数次官场政治和京察后。

    殷秦州频繁出现在吏部提拔的名单之中。

    江南地区,自古便是富庶之地,人杰地灵,不但是朝廷的重要粮食产地,更是出官吏的好地方。

    殷秦州能从一个太守仅仅用几年时间便坐到了刺史的位置,还真不是因为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最主要的便是他兢兢业业,不但自己恪尽职守,就连他麾下官吏都少有贪墨之人,是江南地区出了名的刁钻负责之人。

    他有三成的精力便是放在严查官吏上。

    官场不明,则政远离其道。

    江南地区在他的治理下,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是大唐难得的父母官。

    李二望着他,沉吟道:“朕听闻,你对大唐农业改革,有些许想法?”

    殷秦州应声。

    “是,陛下。”

    “微臣对于大唐农业发展有些拙见。”

    农业,国家发展之根本。

    在大唐没有将土豆搞出来,没有彻底解决百姓温饱之前。

    自古以来便是重农抑商的。

    随着大唐商业政策的开放与扶持,相应的农业发展,不可避免的将受到冲击。

    “好。”李二缓缓点头,休息片刻,他身上的伤痛好了许多,精神头也足了不少,“那你便跟诸位爱卿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是,陛下。”殷秦州微微揖礼,随即道:“自从土豆这一农作物向大唐各地推广后,由于其极高的产量,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令大唐告别了饥饿。”

    “但小麦和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亩产量,依旧没有得到提高,而且随着大唐商业政策的开放和全日制军制的实施,我大唐农民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减少。”

    “大家都知道,商业所带来的利润是种地难以比拟的,所以我们无法抑制百姓们弃农从商,微臣调查了江南地区的人数,弃农从商的人数竟高达一成半,微臣相信这在大唐绝不是个例。”

    听着此话。

    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江南地区那是大唐粮产的核心地区,毕竟大唐不能光靠着土豆过日子。

    但这高达一成半的农户流失,虽然短时间内并没有看到危害,那是大唐水利,农具等硬件设施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但农户流失,这是无法挽回的。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相当严重。

    此时,殷秦州也不再继续说,他在给大家思考的时间。

    李二右臂搭在龙椅扶手上,手指轻轻的敲击着扶手。

    不得不说。

    殷秦州确实是一名好官,发现的问题极为刁钻。

    就在大家全都沉迷于大唐粮产的不断增加时,只有他一人反其道而行之,发现在农户的流失问题。

    顿了顿。

    李二站起身来,扫视殿中文武百官。

    “殷爱卿所言之事,极为深刻,令人发醒,大唐农业改革刻不容缓。”

    “真等到大唐粮食减产的那一天,可能一场天灾一场战争就会让我们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所以农业改革势在必行,但怎么改,从哪里开始改,还需要诸位爱卿集思广益。”

    此时。

    李二已经彻底将节奏把握回来。

    方才骑车飞出去的尴尬也已不再。

    听着这里的话。

    殿中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殷大人说的没错,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此事确实值得我们考虑。”

    “没错,农业是大唐安身立命之本,商业发展的再好若是离开农业支撑也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若是如此,应该对商业赋税进行提高,农业赋税予减免,以此来商贾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有道理,弃农从商,无非是追逐钱财,只要让农户取得不菲的收入,此事迎刃而解。”

    “重农抑商,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是不会错的,希望陛下可以悬崖勒马。”

    ......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家伙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

    光禄卿刘政会站了出来。

    刘政会原本在河东道担任刺史一职,疟疾之事平息后,李二便将他调回了长安,任光禄卿。

    “陛下,微臣有一言。”

    李二望着刘政会,点了点头,“刘爱卿但说无妨。”

    紧接着。

    刘政会缓缓道:“陛下,老臣以为,改革农业,不如先改革商业。”

    “近几年,朝廷对商业政策的支持,可谓是投入甚大,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又可以在短期获得巨大的收益,这是百姓弃农从商的根本原因。”

    “所以,朝廷应该先对商业进行改革,增加商人的限制和赋税。”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