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108国盗》 > 谋国自残之父屠子-国盗之八姒启3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续前)再论孟子之言,何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伯益与其父皋陶在帝舜时即辅佐舜和禹,伯益和他爹皋陶两代人辅佐帝舜、帝禹两代帝王可说是呕心沥血。皋陶是帝禹的中心拥护者,谁敢不听帝禹的话他就大刑伺候,《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译文: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仅从《史记》中其父子二人的履历政绩皆可佐证伯益之人品德行,而并非《孟子》所说“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而是政绩卓越!伯益可说是禅让制的见证者、支持者、奉献者!《墨子》也记载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故古者尧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於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且根据《尚书》舜典、皋陶谟、大禹谟所记,这父子二人不仅功勋卓著,大禹还向舜举荐皋陶为接班人,因此大禹先是举荐皋陶为继任者,根据《史记》所载,因皋陶早逝,大禹又在其去世前七年指定伯益为接班人了。反观伊尹、周公、孔子三人,又那个在任帝王指定他们为接班人了?孟子把伯益与以上三人比及不对等。

    从万章问孟子‘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的问题,可以看出孟子所处之当时,即公元前350年前后,中国当时的社会舆论是有对大禹、姒启持贬议的!由此可知万章是个好同志、是个追求真理的明白人啊!万章(生卒不详)是孟子得意高徒,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万章对整理、编著《孟子》贡献卓著。《史记》载孟子晚年经常同万章等弟子谈论经书,并和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书。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被朝廷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后人为纪念万章为其修建了享殿陵园。万章墓位于今山东邹城西南5公里处的北宿镇后万村正东。万章是个好学生,他敢问世人之所不问或不能问或不屑于问的问题,《孟子》七篇中有\"万章章句\"凡十八章,万章名字出现22次之多;对孟子有\"尧以天下与舜\"、\"伊尹以割烹要汤\"、\"敢问友\"、\"敢问交际\"等问达38次之多。这说明万章敢于说实话,他敢于问那些不被当权者记载于史籍的民声,即使一些民声或是历史真像或是当时的“流言蜚语”,但民声异议毕竟由此记载于史册。

    因此伯益与姒启对比高下立判,对错立判,有伯益如此能人立世,更是法定接班人,姒启如想夺得帝位不杀死伯益怎能成功呢?由此可断古本《竹书纪年》中姒启杀害伯益之事实。

    对于姒启政权的争议性,屈原在《楚辞天问》也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译文大概:夏启代替伯益做了国王,自己又终于遭受灾害。为何夏启遇到灾患,却能从拘禁中逃脱?未行征诛,同受禅让,为何伯益失败,夏禹繁昌?其实在汉朝集权体制下也还是有敢于说实话的人,此人即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时的太史令张寿王。他说出了伯益接替大禹做帝王的事实,因此最终以乱世邪说获罪入狱。《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张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张寿王作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能力博览先秦史籍典籍,因此在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身为太史令张寿王经过对史籍的细致研究,对当时的历法(太初历)提出了异议,还对当时的《帝王录》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史籍大张旗鼓的说:化益(即伯益)代禹为天子是确有其事的。他研究认为舜、禹的年岁不合人的年龄。还说伯益替代禹为天子,骊山女在殷、周年代也为天子……,他这些说法虽然是根据史籍说了些真话,但显然不合当时传统经学。因此立马有人弹劾张寿王,说他说不吉祥的话,是在制造怪诞的邪说想扰乱国家制度,犯大逆不道之罪。皇上最终批准了弹劾。但张寿王坚持真理始终还是不服,因此当时体制中的士大夫们又弹劾他该当死罪,幸好被昭帝赦免了,到此张寿王便不敢再说了怕真的丢了脑袋,但覆水难收,官僚阶层还是揪住他妖颜惑世的小辫子不放,最终被交给法官审讯。后世有人为其鸣不平的,如宋代许景迂写的一篇《赠制刻漏前挈壶王君?洹肥?剩?谥巳丝冢?鞔?两瘛F渲形?攀偻趺??骸霸┰照攀偻酰?巫蠲苡诤骸P攀凡蛔汜纾?叫饲г鼗丁!笔导噬弦妗⑵糁?湔?嵬跷唬?嗽?忌缁嶙?湮?准渡缁崾比ɡ??嶂?从场

    第二个问题是启的政风如何?总结姒启的政风只有两点,一是崇尚武力解决一切,包括敌对派也包括他亲儿子。二是姒启奢靡享乐。《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后启二年姒启作了两件事一是把伯益赶到其封地费国,再者就是发兵征讨有扈氏。“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甘(甘之地望有陕西户县境、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尚书.甘誓》记载了,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J于社,予则帑?J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尚??颉罚骸?⑴c有扈氏?鹩诟手?埃?鳌陡省贰!薄妒芳恰钒妫河徐枋喜环??醴ブ??笳接诟省=?剑?鞲适模?苏倭?渖曛?M踉?\"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J于社,予则帑?J女。\"译文:启登临帝位后,有扈氏不来归从,启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战一场。战斗开始之前,启作了一篇誓辞叫做《甘誓》,召集来六军将领进行训诫。启说:\"喂!六军将领们,我向你们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剑手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驭手不能使车马阵列整齐,也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谁不听从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后世的《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主编吴乘权,又名吴楚材,曾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记载:【纪】时有扈氏无道,威侮五行,(威,暴殄之也。侮,轻忽之也。五行,水、火、木、金、土。)怠弃三正,(谓不用正朔也。三正,子、丑、寅之正也。夏正建寅。)启召六卿征之,(六卿,六?之卿也。《周礼》每?卿一人,平居无事,则各掌其?之政??禁令而属于大司徒;有事出征,则各率其?之一万二千五百人而属于大司马,所谓军将皆卿者是也。)大战于甘。不胜,六卿请复之。启曰:“今兹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班师,(班,还也。)琴瑟不张,钟鼓弗考,(考,击也。)不因席,不仍味,(因、仍皆重也。)亲亲长长,尊贤委能,隐神期月,而有扈服,遂灭之。《甘誓》把启利用武力威逼天下服从其统治的咄咄逼人的杀气暴露无余,有扈氏也因此被启灭掉。从夏启作的《甘誓》我们可知这场惨烈战争的不可调和性,姒启之武力手段及政治之血腥一览无余了!

    有扈氏何许人也?《韩非子》记载,“昔者有扈氏有失度,?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桀有侯侈,?有崇侯虎,?x有??施,此六人者,亡???家病!庇徐枋衔?挪柯涿??幼∮谙衷诘纳挛骰?馗浇??胂耐?真Γ?窍闹?艄?渤莆?办韫?保??氐孛??怯纱硕?础T谕?把捌湓赐罚?啻??侔?(也称昊,尧舜之前为帝挚,帝挚前为帝喾,帝喾前为颛顼,颛顼前就是少昊,即玄嚣也称为青阳,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定都建城,故又称为穷桑帝))时主管农事和社会风气的官名为“扈”。扈姓来源根据《??夫??、後?h王符撰、志氏姓第三十五》:祝融之?O,分?榘诵眨杭骸⒍d、彭、姜、?u、曹、斯、?。己姓之嗣?叔安,其裔子曰董父,??甚好?,能求其嗜欲以?食之,?多?w焉。乃?W?_?,以事帝舜。?姓曰董,氏曰豢?,封??Q川。?Q夷、彭姓豕?,皆能??者也。豢?逢以忠?,桀?⒅?7惨蜃H谥??O,己姓之班,昆吾、籍、扈、?亍⒍?6d姓?Q夷、豢?,?t夏?缰?E硇张碜妗Ⅴ鬼f、?稽,?t商?缰?=???耍?t周?缰?!蹲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在《金?亲泳硪?兴王篇一》中也有“九扈为九农正,天下大治焉。”杜预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有扈氏既得名于负责农业及宣传部长的职务,况仅仅距离帝尧三代,说明有扈氏对启的反抗不但代表有扈氏的实力,更彰显了很多民意与正义,即他代表了老百姓的呼声。《淮南子.齐俗训》说:“有扈氏为义而亡”。所谓“义”就是指“禅让制”。其实姒启与有扈氏之战并不顺利,先秦典籍里则记述为姒启战而不胜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德服了有扈氏。如《吕氏春秋》也载“夏后相启与有扈战於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锺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由此看来当时夏启是明白自己的道德缺失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