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寒门巨贾 >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只能姑且信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若女直人长驱直入,臣恐高丽屈服。”冯毅出列说道,“契丹强盛时,三侵高丽而屈之。今北虏侵伐,若一举攻入关内,而高丽又变乱未平。臣实不忍言。”

    “到时高丽臣服北虏,如断朝廷一臂,有何不忍言?”司马立讽刺道,“高丽若这般软弱,那更得先行运粮。否则岂不便宜北虏?”

    冯毅刚要反驳,司马立又说道:“道誉既熟知掌故,焉不晓得高丽如何两胜契丹?皆趁其饱掠北归之时。女直攻掠关内之地又如何?以某所见,不必去飞蛾扑火,出海避让是正经。”

    冯毅皱眉道:“岂可一概而论。今时不同往日。”

    “今时不同往日,可不是朝令夕改。”司马立不屑道。

    “朝廷驻军岂能沦为藩属武伴当?倘女直犯我,自当回击。而今朝廷前定方略,不涉女直与高丽之争,尽力平靖陕城。此时让驻军进开京也好,保王氏也罢,形同自矮。”

    陈安平见司马立说话难听,便温言道:“司马公心忧社稷,冯毅与诸你也是朝廷肱股。”

    元熙皇帝待诸臣谢辞后,径直问道:“若不干预,朝廷买粮可有把握?”

    诸臣瞥了一眼司马立,都不愿讲。

    司马立随即答道:“禀太后。朝廷买粮,价钱公道,开京文武没有不卖的道理。便是真的不卖,臣亦有方略。”

    司马立随即将他此前想的方略讲了出来。如果高丽不卖粮,或者卖的不够多,便从矿冶拍卖和交趾想办法。

    矿冶拍卖他没想好细则,这需要太府寺来配合。但以交趾粮食代替高丽粮食,他已有初步成算。首先便是调整分段运粮的次序。

    原本龙门仓、永仓之粮运出,要靠北、两浙常平仓之粮补平,再用高丽、海外诸侯之粮补平河省、两浙。

    如今高丽既乱,那便不动河省之粮,改以京西、荆湖南北之粮补龙门仓,再以交趾之粮补荆湖南北之粮。因为都是水路运输,时间和运输载具都足用。

    “缘何不动广南之粮?”陈安平好奇道。

    “西南夷尚未讨平。”冯毅答道。

    “陶丞相,司马你的方略如何?”元熙皇帝问道。

    “臣以为可行。”

    元熙皇帝看向韩延守。

    “臣附议。”

    “臣亦附议。”冯毅无奈道。

    范处圭等人也随即附议,倒是御史中丞姚季麟对司马立的刚愎跋扈非常不满,要弹劾他无大臣体。可惜被刑书孙振打断,他只来得及说自己无异议。

    “司马你之策不错,可朕不欲坐视高丽之乱,你可有良策?”

    “大人如欲振祖宗威名,当奖率三军,荡平西贼。中国之害未除,大人何忧心域外?”

    姚季麟气的够呛。

    陈安平却颇觉尴尬,想想司马立说的也是正理。自己既为中国之主,不宜先外后内。

    “大人真命天子,祖宗所钟爱。”阎士选进言道,“忧心天下万民,有上古贤君遗风。此实社稷之幸。”

    “社稷幸甚。”冯毅伏首道。

    “社稷幸甚。”

    殿中跪伏一片,便只李纲与司马立直身恭贺。

    陈安平连忙抚慰众人,他看着从容落座的李纲与司马立,颇有感慨。

    丞相不与别人同。

    “大人既承天命而治天下,那高丽被兵,当不当救?”

    这刺耳的问题,当然是司马立所提。

    此前御前会议已有成议,先安陕城,再援高丽。如果陕城安定前高丽遭遇不测,那只能出水军保其王室避走海上,以图后效。

    如今司马立旧事重提,当然不是要改弦更张,而是给包括陈安平在内的殿中诸人提个醒:大敌当前,莫要自鸣得意。

    “仍依前议。”元熙皇帝出言支持司马立。

    “臣遵旨。”

    随后诸人又议定益州、黔州诸事,军资选购也一并定下章程,由军器监与太府寺尽快招标采买,兵部库部司主持运输和勘验。

    而阎士选所提转运粮秣条陈,也被御前会议照准。原本几位发运使各自为政,如今暂听司农寺你调派,确保分段运粮快捷有序。

    诸人离开陈府外室,正转向崇政殿一侧,却碰到了枢密院勾当官范岳。

    “韩相公,西府飞书。”范岳找上韩延守,立刻将一木匣呈上。

    御前会议成员以为陕城有何急奏,都停下脚步。

    韩延守不敢怠慢,立刻开匣验看。

    “高丽事。”韩延守松口气,“请陶公、司马公、管参政留步。”

    其余人见只是高丽事,便又各自往外去。李纲等四人,则让徐士英去通传。

    元熙皇帝与陈安平果然尚未起驾离开,听说有高丽飞书抵达,便召李纲等四人入殿。

    范海调派小黄门更换香料,随即退守陈安平身侧。

    四人已看过飞书内容,便由韩延守讲述。

    这份飞书来自江华岛承受公事葛从义,只有短短十二字。

    “濡死于李。颛逃江华。祯避保州。”

    得知崔濡已死,陈安平觉得难以置信。不过他死后,平壤直接投降的可能降低不少,如果陈安平不蠢的话,会尽可能巧妙的补给平壤守军。

    而平壤如果能坚守,那女直人的处境就会继续恶化。而陈安平逃到了江华岛,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想必是为了保命罢了。

    即便是不愿意出兵掺和高丽局势的司马立,也不认为保护陈安平有什么不妥,只要他待在江华岛。

    元熙皇帝也认为有必要留一后手。于是殿中就陈安平最先达成一致,便让他在江华岛“安全”待着。

    司马立和韩延守甚至认为可以陈安平的名义,直接从高丽南三道买粮。而陈安平的事情则要复杂的多。

    因为飞书只写了四个字,其中详情无法尽知。原本下落不明的陈安平,突然就出现在了保州这个前线。简直毫无道理。

    但在获得更多证据之前,只能姑且信之。

    管思恭试着为陈安平梳理一番行迹。

    “……其先将兵救安北城,往复三捷,然后败于江中地。据闻其与北界都护奇辙合兵,复整旗鼓,但神凤门之变后,便无下落。今言其至保州,当是闻变即走的缘故。”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