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寒门巨贾 > 第二百六十六章 未必乐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真是失心疯。

    三人一道出宫,却各奔前程。

    郭永明取出怀表,算过时辰,便牵马往南薰门去。那里食店不少,他打算买些路上吃用。他所乘军马尚可驰骋,日落前到滑州韦城县歇息,明日午后便能赶回朝城,便可赶上守岁。

    “?n肉三斤。”郭永明与伙计讲明。

    这?n肉店京中多有:“?n”是古法,通“熬”,因此?n肉酥烂可口,通常卷在蒸饼里吃,也有用作浇头配细面、酱菜的。

    而对于郭永明这等急匆匆赶路之人来说,蒸饼卷?n肉,那真是再舒服不过。

    那伙计耳听六路,一边手上不停歇,一边嘴里唱着各位主顾点得几许。后面的三部大汤锅,各坐一灶上,嘟嘟嘟的冒着肉香。

    “俺且去买饼,这钱先收好。”郭永明不耐干等,先将肉钱削平,便要去三五步外买蒸饼。

    “好嘞。客官贵姓?”

    “免贵,姓郭。”

    南邑,东城。

    港口外仍有兵舰逡巡往来,封锁来宾海峡。

    即便已过交年,临近除日,周国都城依然戒备森严,街市不能说冷清,但也决计不热闹。

    岐国驻南邑往来使郭盛,正与儿子郭经手谈。父子俩棋力相近,亦算难得的消遣。

    “禀上卿,郭下卿请见,方自赫宰麦还。”

    “哦?快请。”郭盛连忙起身去前厅迎客。

    郭经则从容收拾,跟着父亲往见。

    来人正是岐国驻赫宰麦往来使郭秉义。他虽与郭盛同姓,却并非亲戚。他祖上是邺国汉人,宋宪宗时迁居邺国西岐,因助狄氏铲除冯家立有功勋,成为长安侯府直臣。

    及至郭秉义,他家已四代人为狄氏效力。而郭盛家却是金河郡旧姓,自开国便是岐国士绅望族。

    说到底,两家只是公事交情。

    可如今周国封锁海路,岐国往来南海、西海,便颇多阻碍。狄氏固然吃亏,郭家也捞不到多少便宜。因此得知郭秉义自赫宰麦还,他们父子都想探询一二。

    三人略作寒暄,郭盛便将郭秉义带去中室,并遣开仆厮,只让儿子于门外警戒。

    “克宜,西海如何?”

    “上卿容禀。”郭秉义拱手道:“俺于萨那所闻,罗玛与突厥另定密约,并不曾与俺等商议。

    如今无论东岐、西岐,西行困难不说,便是到得大食海,亦只于赫宰麦诸港得些便利。若去突厥甚或罗玛,或者失人,或者失货,颇多不爽。”

    “这却是横生枝节。”郭盛叹道。

    他支持狄氏开西海商路,但也知道必然艰难。只说邺、周就未必乐见。但无论东岐也好,西岐也罢,总是有一份侥幸:倘于西洲得便利,与泰西贸易也足以富国。

    郭秉义亦叹道:“想那罗玛千载之国,文章礼乐冠绝泰西。未料竟是这等信用,实是蛮夷之属。”

    郭盛并不搭话,另问道:“俺闻周礼司走北道自天竺还,君何不同行?”

    “一言难尽。”郭秉义摇头:“俺过天竺时,周礼司已返。而周国军兵甚严,将俺携到此处。”

    郭盛思虑一番,才说道:“周兵蛮横,亦是痼疾。君既走南道,也不必多虑。俺保君安返东岐。”

    “这却不忙。”郭秉义叉手道:“俺有事需上卿相助。”

    “但讲就是。”

    “上卿于此城中,可听过程衍此人?”

    “未有。”郭盛认真想了想:“莫不是假名?”

    “俺亦不晓。”郭秉义说道:“正要请教上卿。”

    “俺来安排。”郭盛也不推辞。

    两人将程衍的姓名、形容一一讲完。

    郭盛另问道:“小侯爷尚未平定真腊。西海那里可有传闻?”

    “天竺那里有几份报纸,讲有人在真腊为非作歹,抗拒义师。听说南、北蒲甘都有意干预。”

    “南蒲甘是意料之中。”郭盛点点头:“北蒲甘……大理又要犯浑?”

    “大理倒是不足虑,”郭秉义笑道:“只恐雍、曹掣肘。”

    郭盛听他夸口,又想到陈安平以北道归国,便晓得其中奥妙。而事涉军机,两人交情不够,也不再多谈。谈笑几句,便结伴往西厢去。

    “周公重质朴,南邑少生娱。值此佳节,克宜权且与俺等观剑舞为乐。”郭盛笑道。

    郭经闻言一挥手。

    左近仆厮便将房门推开。

    六列舞女纷纷持剑拜倒,也不知哪里,便传出鼓吹之声,间有琵琶、琴瑟。

    舞女们仍自侍立,并不见动作。

    直到歌声传来,犹如空谷鸣鹂。

    闻歌起舞,满室生春。

    郭盛与郭秉义相携入座,身后自有仆厮递上饮食。

    真腊,召北郡。

    澜江北来,自此转横东向,河谷丰饶,山林茂密,真腊所产巨鼍,多出此郡,今已渐绝。早年亦有汉家僧道云游至此,称河曲郡。

    狄文泰牵马而行,身畔伴着四骑人马,皆是心腹侍卫。

    他们驻足江畔,似在凭吊山水,交感风云。

    天际浮一线,江边泛双舟。

    “禀小侯爷。看旗号,正是周礼司。”一名侍卫驱马看探而回。

    “好。”狄文泰又牵马往江边去。

    江中那艘“大船”约三百料,于此无渡口处,不好下船。只得下宕石将船堪堪停住,另放轻舟游艇,往江边载人。

    桨手默默发力,轻舟直冲岸上。

    狄文泰脸色一变,快步走上前去。

    “周礼司,无恙否?”

    舟上当先一人,便是陈安平。可他面现病容,又得七分憔悴,可让狄文泰惊心。

    “无恙。”陈安平笑道:“特扮来哄蛮夷逻卒。倒教小侯爷吃吓,死罪,死罪。”

    “伯彦无恙便好,无恙便好。”

    狄文泰大喜,便着几名心腹侍卫去搬运行李,自与陈安平携手,往别处去。

    山林掩映之间,倒有四五间屋舍,草木气息尚足,可见才盖得不久。左近布置有哨楼、栅栏,似是简易军营。

    “时间仓促,伯彦且屈就。”狄文泰指着这处临时营地讲道。

    “不敢。伯威轻身赴约,不计险阻。虽尺寸之间,亦足见盛情。”

    两人相携入内,便说起正题。

    “伯彦自北来,大理可有异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