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龙魂斗战神 > 第一百零七章 玉玺的线索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

    直至民国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24年11月,大清末代皇帝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

    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华夏推入了新世纪。”

    丰臣秀吉见到莫休他们如此说,便道:“你们只是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我托梦给天皇,讲述了我进攻华夏的路线,以及用兵。

    其后,历代天皇都把我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比如打下琉球,进攻朝鲜,拿下台岛。

    然后兵打东北,攻取山东,紧逼闽浙。

    果然,倭国打下了半个华夏。

    在东北,扶植了溥仪做傀儡皇帝。”

    莫休道:“少扯没有用的,你们就是一群疯子,拿倭国人民的生命不当一回事,你们这些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前途,不惜倭国人民的生命做赌注。

    可耻,没有底线;卑鄙,无限放大。

    就你们一个弹丸之国,在现代,用不了几颗‘小男孩’、‘胖子’这样子的超级炸弹,就会夷为平地,就会被从地球上抹杀。

    说的有价值的,你的意思是溥仪把传国玉玺带到了关外!”

    丰臣秀吉道:“不是,而是他带走了一个能工巧匠。

    这个人就是郑旭,一个巧夺神功的雕刻巨匠。

    他制造了一个玉玺,酷似传国玉玺。

    然而玉玺里藏有一个秘密,那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了。”

    邓子龙大怒:“丰臣秀吉,快他妈的说,你的话不可信!”

    花仙子阻止道:“你最好相信。据我所知,这块玉玺里藏有一件古董的信息。

    九纹龙龙耳方尊,是西周时期的齐国浇筑的,美轮美奂,技艺高超。

    后来陪葬在齐王的墓坑,一直到了元顺帝元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一个农民耕地时候发现,经挖掘,龙耳方尊被送到了皇宫。”

    朱棣道:“据史书记载,元顺帝兵败,带走的东西不多,而龙耳方尊就是其中之一。

    在贝加尔湖,元顺帝把玉玺投入到了贝加尔湖。然而他却让大内第一高手脱脱不花杀出重围,带走了龙耳方尊。”

    徐达低下头思索,然后抬起头,看向了丰臣秀吉,又看看朱棣,然后说:“哦,有这么回事儿!

    我擒获了大太监,他说,传国玉玺的信息就在一个青铜方鼎里,西周的,他也见过,还说了龙耳方尊的样子。其余的他也不知道。

    我也没有当真,毕竟我也是亲眼见到元顺帝把传国玉玺丢入贝加尔湖。”

    莫休道:“后来,传说众多,不一而足。康熙皇帝北伐,击败葛尔丹,深入西北利亚。

    曾经在贝加尔湖一个多月,也是为寻找玉玺。

    至于乾隆击退西域叛乱,也曾经让人寻找玉玺下落,却也是一无所获。”

    丰臣秀吉呵呵笑:“其实郑旭的祖先就是那个带着龙耳方尊离开的大内高手的后裔,他的祖先吩咐,如果不能遇到华夏盛世,就不要奉献出玉玺。”

    朱棣道:“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哪一个繁盛期,都是历史上罕见的繁荣。为何不见玉玺被送上!”

    丰臣秀吉道:“郑旭说过,几经战乱,龙耳方尊也是多次失落。

    直到光绪年间,郑旭得到了龙耳方尊,然而他已经老了,无力保护方尊,便把方尊藏起。

    因为国家糜烂,所以郑旭没有拿出来玉玺。

    直到溥仪带他到了东北,让他制造玉玺,郑旭把秘密藏进满洲国溥仪皇帝的玉玺里。留下线索。

    不过交付玉玺之后,郑旭回家就自杀了。”

    莫休道:“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丰臣秀吉看向莫休,嘿嘿笑:“像是我这等人,也就是看热闹而已了。

    我到达东北,就是为了看热闹。

    到达皇宫,潜入郑旭的梦里,为的就是想得到郑旭的制造玉玺的法儿,却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你说,我的运气好不好!”

    莫休恨不得吃了这个王八蛋,也就是说,必须拿到玉玺,然后得到龙耳方尊,方才可以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

    莫休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转头问花仙子:“仙子,他说的当真!”

    花仙子说:“当真!”

    莫休转回头,对丰臣秀吉道:“我答应,我用我亲爹亲娘的名义发誓,我不会杀死你!你可以安全离开!

    但是,你必须留下伪满溥仪的玉玺!”

    丰臣秀吉摇头,沉思很久,方才说:“好!”

    随后丰臣秀吉抛出一个物体,黑乎乎的,像是一个包裹。

    莫休突然伸手接住包裹,他骂道:“狗日的丰臣秀吉,这是什么东西?不会随便哪一个东西糊弄我吧!不像是玉玺!”

    丰臣秀吉道:“华夏皇帝溥仪的玉玺!千真万确!谁个拿到,谁个就是华夏正统!”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传国玉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

    元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忽必烈崩。

    \"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

    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

    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

    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