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有剑雪中来 > 第14章 自古名利不如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永康十三年也就是今年,燕王朱立去世他儿子朱语文世袭摄政王之位,代天子发诏书昭告天下为张孝儒平反,追封为醒国公,并召回当年流放在外的亲友。

    听到这里苏江忍不住问道:“这些事情我知道,难道你的意思说咱们先生也在其中?”

    陆晨阳不答反问:“你还记不记得先生说他有个朋友说过,先贤留书留于天下人,而非属谁独有之,亦天下人皆可读也。据我所知这句话正是出自张孝儒。”

    想必是了

    不知为何,二人都叹了一口气后才缓缓走进先生的院门。

    先生张清风正在自家院儿里的一棵大树下乘凉看书,见二人走进院门指了指身旁的两个板凳:“坐吧。”

    二人坐下后张清风放下书本,开口直接进入主题说道:“刚刚被追封为醒国公的张孝儒,其实是我堂兄。”

    什么叫一语惊人,这就是一语惊人,虽然陆晨阳和苏江在心里早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还是被他这句话惊的不轻。

    过了许久陆晨阳才开口说道:“为进门之前我们就在猜想您可能与醒国公有关系,但实在没想到您居然是他的堂弟。”

    张清风看着他眼睛发红地说道:“你是想问为何当年醒国公被判诛连十族的大罪,连同亲友四邻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而我身为他的堂弟却能好端端的在江南做教书先生吧。”

    陆晨阳并不隐瞒,缓缓地点了点头。

    张清风叹了一口气:“我三岁启蒙,10岁博览群书便可称得上是学富五车,18岁第一次参加科举便夺得榜首高中状元,可那时候的兴武帝重武轻文,我等文人空有一身兴邦治国的才能却无用武之地,直到永盛帝登基才得以重用,且不管后世之人对他会有如何的评价,但我等当代读书人都应该对他存有感激之心才对,世人可以说他昏庸荒淫……说什么都可以,谁都可以说,但唯独我们不行,没有他我们这些当代读书人也不知何时才能有用武之地。”

    苏江看了看自家先生的神情,小心翼翼地说道:“可据我所知,当年永盛帝任命张国公为文官之首委以重用的目的,只是能让他自己可以脱身去玩乐吧,可不是为了兴文治国。”

    张清风说道:“那又如何,他的目的我们又怎会不知,但是他毕竟给了我们这些读书人一个平台,一个空前的盛况,我最后一次见我堂兄时他就跟我说过,世人皆可说圣上有过,但唯独我不可言也。”

    说到这里他又苦笑一声,继续说道:“就好像他自己一样,世人都说他愚忠愚孝,甚至不惜用五千八百余人的身家性命换得一个忠君之名,可我不能这样说,不只我不能…………”

    张清风越说越激动,站起来指了指陆晨阳和苏江:“不止我不能,你也不能,他也不能,你们都不能,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不能,他给你们立了一个榜样,立了一块丰碑,他没有失了读书人的风骨,此为气节。”

    苏江不明白先生为什么会越来越激动,也没听明白他说的几个不能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听陆晨阳缓缓开口说道:“兴国公之举无疑是给我们这些读书人做了一个榜样,当代读书人应该以他为傲才是。”

    此时再看张清风已经是泪流满面:“永康帝刚刚继位我堂兄便让我辞官隐居,当年我并不理解,如今想来他可能早就知道了结果。”

    ——

    永康元年,年仅十岁的朱语文在刘锦的搀扶下登上皇位,新帝登基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起草诏书昭告天下。

    说到德高望重刘锦一下子就想到了张孝儒,所以便以天子之名做了一道假圣旨让他来写,他本意是想告诉满朝文武,张孝孺这种先帝的死忠我都能重用只要你们乖乖听话,一样能被重用。

    张孝儒自然知道他的用意,又岂会让他得逞,投笔于地破口大骂:“到底是你要写,还是当今圣上要写?”

    刘锦再怎么牛也只是在暗处,在明处只能称自己为奴才的角色,怎敢和位高权重的张孝儒比高低,所以当时也只是恶狠狠地撂下一句:“张孝儒,敬酒不吃吃罚酒,你给我等着。”

    但此事也让他怀恨在心,为以后张孝儒被诛十族的结果埋下了祸端。

    当晚张孝儒便找来自己的堂弟张清风,对他说道:“清风,你辞官隐退吧。”

    张清风不解:“如今新帝登基正是我们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这时候堂兄让我辞官隐退,说实话我不懂。”

    张孝儒好像很喜欢展望星空:“如今长明王朝的天快要变了,听我的话,你辞官隐退等待时机吧,我总要为后世天下留点什么,就算是为张家留条根儿也是好的。”

    张清风依然不懂,但还是听了他的话辞官隐退,并且严格遵守自己堂兄的话,没有带家眷回乡,而是独自一人来江南做了一个教书先生。

    张清风走后,张孝儒对天行了一个君臣之礼,声泪俱下:“我张孝儒一定会给先帝保住长明江山,以不负先帝知遇之恩,给天下读书人留张清风这颗种子,给张家留张清风这条根儿,死后见到先帝、先生、先人,也算是无愧了。”

    事实证明张孝儒无愧于先帝,也不愧于天下读书人,甚至还给天下的读书人留了一颗读书种子,给朱家的长明王朝留了一颗忠君爱国的种子。

    只是那五千八百余人,就另说了。

    后人评:自古以来最有气节之人、之事莫过于此。

    张清风回京城复职,去发挥种子的作用了。

    陆晨阳今晚却不像以前一样坐在桌前写词,而是展望星空呢喃道:“朱立不动皇位,那他儿子朱语文呢?朱语文的儿子呢。”

    不知何时赵琳出现在他身旁,一边啃着水果一边说道:“谁做还不是一样,不都是朱家的天下。”

    陆晨阳笑了笑也懒得和她去解释这其中的不一样,不过赵琳有句话说的对,这天下谁坐都一样,明天该读书还得读书,该买不起灯油,还买不起灯油。

    自古名利不如嫌,他陆晨阳可没兴趣位极人臣,更没兴趣用巨大的代价去换一个名声,比起醒国公张孝儒以悲壮换来的气节,他更喜欢自己先生走时对他和苏江说的那句:“做人无愧于心就是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