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穿成红楼极品,薛姨妈只想搞事业 > 第202章 满京都遍传招生事 上万人应考大学堂

第202章 满京都遍传招生事 上万人应考大学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林爱卿此计甚妙!”皇帝抚掌笑道:“如此,可得两全也!”

    校长是他,平日里跟学生打交道的,是他最看重的儿子,能不两全么?

    ——只是,林如海漏算了一点:太上皇送孙子出海的决心!这一对冤家父子,关于明华的去留,还有的扯皮呢。

    正月初十,科技大学的招生简章贴到了京都的大街小巷上,另一些则送到了近郊的庄子上,请识字的村长、里正念给村民听。

    因为是第一次招生,姑且只面向京都周边;一年后便可招生第二届,那时再面对全国不迟。毕竟外地学子了解科技大学、愿意报考并赶到京城,差不多就要一年时间了。

    “你们看到没?京都建了一家科技大学,只要通文墨,不管有没有功名都能考!考上了不仅不用交束?,还包吃住,每月另发两吊钱生活费!”

    “看到了,只是上面说了收十岁到十五岁的少年,我家儿子才九岁。”

    “那倒不用担心,明年再考就是。你若是有打算,趁早打听一下都考些什么,明年把握也大些。”

    “不是,这科技大学到底学什么的?说是不考科举……不会是培训工匠的吧?学了这个,岂不是入了匠籍?我打死也不让孩子学这个!”

    “老五,你是不是傻?没看到上面写着,当今圣上亲任校长么?能去这里上学,那就是天子门生!跟进士差不多了!”

    “真有这等好事?”

    “什么好事?上面还说了,读书时间至少三年,不许成亲!我家老大倒是正好十五,三年不成亲,都十八了,哪里还有好媳妇等着他?”

    “你不报别报,我家老三正好十一岁,粗略识得些字,我这就给他报名去!”

    “喂,你们发现了没?上面还说了,纵是奴籍,征得主子许可的话也让报名,只要能考上,学校帮忙出银子脱籍!”

    “这……这也太好了!我妹妹家贫,前几年卖了个儿子,在大户人家当书童,岂不是也能报考?”

    “还等什么?快让你妹妹去求求主家开恩吧!”

    类似的对话,在街头巷尾不断上演。

    把招生年龄定在十到十五岁,也是林如海和王紫凝商量几次才确定的。

    太小的孩子没有定性,且王紫凝知道,十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还没发展好,不适合大学的学习。

    十五岁以上的,在这个时代,便几乎算个“大人”了,可能会成亲生子、承担家庭责任。

    只有十到十五岁的孩子,心智够了,又能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业。

    有皇帝这个“吉祥物”外加“形象大使”背书,再加上银子保驾护航,科技大学报名特别火爆。

    以至于朝廷的官方书坊都不得不停下了所有业务,日夜加班印刷“考卷”。

    没错,就是“考卷”。

    按照林如海的“考试章程”,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

    初试就是测智商,由科技大学直接负责。

    王紫凝和黛玉两个人嘀嘀咕咕了两个晚上,炮制出一套崭新的《推理测验》,题目不多,只有二十个,几乎都是原版《瑞文推理测验》的顶级难度。

    标准答案除了她俩之外,没人知道。

    所以也不怕书坊泄题——拿出去题,也不知道答案啊。能做出答案的人,也不用干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研学院那儿还摆着一套类似的题呢,只要能全部做出来,便可以应聘当教师。

    几个月下来,尝试的人不少,真做出来的,却不过两三位。

    正月十六,初试。

    参加的考生足有万人,科技大学的地方倒是够用,就是人手不足。少不得征用了六部的一些低品阶官员,来协助监考。

    大多数考生看到考题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

    便是那些临时监考老师,瞅了几眼考生手中变态的考题,也万分庆幸自己是考官,而不是考生。

    ——无他,太难了!

    上万人的考卷,研学院的老师们不过用了大半天,便全部判出来了。

    ——无他,太容易了!

    王紫凝把试卷的最后一页设计成答题卡的形式,让考生在答题卡上的选项处涂墨点即可,姓名和住址也是写在答题卡上。

    收卷时,收的便是答题卡。

    如何判卷呢?预先用檀香将几十张空白答题卡的正确选项烧成小洞,每一位判卷老师发一张,往考生的答题卡上一蒙,便能数出来对了几个题目。

    判一张卷儿,只需要十几秒钟!

    然后便是成绩抄录和排序——答对题目少于五道的卷子直接扔掉;剩下的每个分值一摞,从高分到低分,取了一千五百人参加复试。

    这就差不多是会试的正常规模了。

    名单是在正月十九公布的,有些落榜的考生和家长很不满意,说科技大学尽考些鬼画符一样的题目,还这么快就分出了优劣,定是有猫腻。

    但更多人却惊讶地发现,上榜的那些,还真都是那些平日里就看得出极聪明的孩子!

    且考生们手里都还留着“考卷”呢,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一番,才知道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图形,竟真能分辨出一个人聪慧与否。

    也便没人再闹事了。

    复试紧接着进行,就在正月二十。

    与初试不同的是,复试由礼部负责,题目是翰林院的老大人们出的,礼部自己派人组织考试、阅卷、录取。

    至于录取谁、不录取谁,林如海不管,王紫凝更是毫不在意。

    录取哪些人重要么?不重要!

    经过了初试的筛选,其实那一千五百个考生,已经都是他们心目中合格的“大学生”了。

    ——他们智商高,在一万人里面是前15%的存在;

    ——他们识字,能看懂要求,把姓名信息和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这就够了。

    哪怕是靠抓阄的方式,抽出一千个,他们都没意见。

    何况,礼部这一把关,定能挑出文化素质相对好些的孩子,教的时候便没那么费劲。

    只不过,礼部的阅卷速度着实慢了些,竟一直拖到二月初六,才放榜公布最终的一千名录取名单。

    ——英吉利的使团都进京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