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我真没想让娘子当女皇 > 第47章 谁来主持大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厍狄娜扎瞧着局面开始越发混乱,凭着蓝田县的衙卒和卫兵难以支撑。

    她当机立断,喝令随从来的武官:“看住现场所有人等,不得有人离开离开现场!若有闪失,依渎职罪严惩!”

    武官喊道:“得令!”

    厍狄娜扎将自己肩上的黑色流苏解下,递给身边的女官,冷静说道:“此流苏是信物,立即派快马去长安城南十六卫熊渠营报知右武卫将军,与夏州都督、丰州都督、右鹰扬将军、河源军经略大使等,告知他们,厍狄才人火急求援。请右武卫将军主持大局,速速领兵前来。”

    女官:“得令!”

    女官连忙接过黑色流苏去了。

    厍狄娜扎看看这危急的局面。

    事关重大,不得不报告义父。

    眼下能主持大局的,放眼大唐朝廷恐怕只有二人。

    一个是裴行俭,军方领袖。

    一个是裴炎,文官领袖。

    只有当朝文武两大重臣有能力对付这个局面。

    希望义父出手,能够控制这个乱局。

    厍狄娜扎只能祈祷着。

    ~

    不到半个时辰,女官在武官护送下骑着快马赶到十六卫熊渠营。

    今日是丰州都督程务挺轮值,负责处置营内事务。

    程务挺听见营外女官大喊,他赶出来,看见厍狄娜扎的黑色流苏,简略听女官说了事由。

    程务挺素来有“智将”之名,以思路清晰、处事机敏著称。

    程务挺心如明镜,立马认识到此事事关重大。

    不祥之日,不祥的天色,在蓝田县挖出不祥之物。

    这种事情闹大了可能摇撼社稷根基。

    此事必须裴公亲自出马才能主持大局。

    眼下裴行俭正在大明宫门下省的政事堂参加会议。

    王方翼也在政事堂。

    程务挺立即派人进长安城,赶往大明宫通知裴行俭。

    他则迅速组织精兵到启夏门外迎候裴行俭。

    同时,他派人通知右鹰扬将军李多祚、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

    此事危急,安西军熊渠营、或者说大唐军方必须精锐尽出!

    程务挺当机立断。

    他领着精锐奔出熊渠营,抬眼看看天色,只见午后的天色越发惨白得乏力,带着奄奄一息的不祥意味。

    ~

    大明宫。

    宣政殿东侧,门下省,政事堂。

    一间圆形排布座次的大堂内,五名上年纪的长者正在议事。

    这里是政事堂,大唐辅助皇帝决策的最高议事机构。

    政事堂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负责人组成。

    也就是由朝廷中枢各核心部门的最高决策者组成举行常设例行会议的议事和决策班子,以此组成朝廷大脑,决定朝廷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

    每一届政事堂的人选、人数不同。

    这届政事堂人数是六人,属于正常人数配置。

    这说明当下朝廷权力中枢的权力分配比较均衡,没有出现一位重臣独大的状况。

    或者说,当下朝廷重臣之间的权力制衡分配较为均衡,至少形成两大派系相互制约。

    日后开元时代,李林甫、杨国忠当权时,政事堂几乎变成一言堂,可不需要六名参会者。

    眼下政事堂虽是圆桌,五位重臣依然有三位座位稍微靠近一些,对应的是另外两位重臣座位稍微靠近一些。

    三位成派系的重臣中坐中间的是裴炎。

    裴炎正对面是裴行俭。

    裴行俭身边只有王方翼一人。

    王方翼出身并州王氏,出身高贵,在军中资历深,军功卓著,正当壮年。

    眼下他任“夏州都督”,夏州在长安的正北方,顶在对抗北方突厥的最前线,所以王方翼担任着当下大唐一大边防战略要地的军事统帅之职。

    此外,王方翼得以列席政事堂还有另一重要原因。

    他是李治上一任皇后王皇后的亲弟弟,是李治的小舅子,是天皇的嫡系亲信。

    王方翼高贵的出身和皇亲国戚的身份,让他在大唐内外廷都有着强大的根基,所以得以

    “出将入相”,列席政事堂。

    眼下政事堂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的力量对比为三比二,裴行俭落在下风。

    加上裴炎兼有“中书令”与“尚书省左仆射”两职,是朝廷官位最高者,是为“宰相”。

    所以在政事堂的权力格局内,裴炎是明显压过裴行俭的。

    或者说,在大唐朝廷最高权力机构内部,裴行俭的作用是作为军方领袖牵制裴炎。

    前面说到眼下政事堂的参会者有六人,但平日只有五人参加。

    缺席者是薛仁贵。

    此时“三箭定天山”的薛大将军已经六十七岁,已是年近古稀。

    如果说在大唐军方,有谁的名望和影响力超过裴行俭,那么“平阳郡公”、“左骁卫将军”薛仁贵是毫无疑问的唯一一人。

    但是薛仁贵因为年老,已经鲜少露面。

    薛仁贵早年随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时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又曾救过李治的命,他是眼下唐军的精神象征,所以他列席政事堂,但他因为年迈不参与实际的事务。

    身为军方领袖的压力依旧全在裴行俭身上。

    此时已过午时时分。

    五位重臣从清晨晨钟敲响便进宫,已经议了一整个早上的事务。

    议事时一直禅定一般坐着的裴炎拍拍手,笑道:“诸位辛劳了,时辰不早,今日该议的事情也议得差不多了,今日便到这儿吧。请内廷上堂厨。今儿的堂厨是天皇赐膳,是幽州那头进贡来的鹿肉片,听说薄如蝉翼,剔透如水晶,诸位正好尝尝。”

    按照惯例,中央朝廷为参加早上朝会的官员提供午膳,也就是公家管午间工作餐。

    这工作餐的标准有着严格规定。

    除了政事堂里头的这五位,普通朝廷官员参加早朝之后享用的午餐被称为“廊下食”。

    之所以叫“廊下食”,是因为这午餐是众官员将就着方便在宫殿飞檐下、廊庑上坐地享用,故而得名。

    廊下食向来朴素,每天享用廊下食的全部官员的肉食定量是三头羊,可想而知分到每个人碗里的肉不会太多。

    但在政事堂里议事的这五位当朝高官的午间工作餐的标准就要高得多。

    他们坐在政事堂里头,体体面面围坐而食。

    所以他们的午餐不叫“廊下食”,而叫“堂厨”。

    这餐饭由专供皇帝饮食的御膳房烹制。

    食材的标准也要高得多,而且因为是和皇帝“共享”御膳房的食物,所以经常能得到皇帝的“御赐”吃食。

    此时听见裴炎的话,裴炎身边一个身材高大,仪表魁伟的男子站起来,笑道:“天皇有兴致享用鹿肉,看来天皇胃口大有改善。加之听闻近来天皇多尝试新鲜食材,看来天皇心情颇佳,想来龙体又大有好转。”

    说话的是太常卿韦庄。

    太常卿的品阶是“正三品”。

    前面说过,大唐三品以上的官职都是荣誉象征性质,并无实权。

    所以当朝官员最高的官阶就是“正三品”。

    所以这个仪表不凡的男子是当朝官阶最高的官员之一。

    太常寺是“九寺五监”之一。

    九寺即太常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

    九寺五监是中央独立的职能部门,与尚书省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职权与六部有很多重叠之处。

    比如太常寺管宗庙礼仪,与礼部有诸多职能重叠。

    卫尉寺管军事,这与兵部有颇多重叠。

    大理寺管律法刑狱,这与刑部有重叠。

    太府寺管金帛府帛、营造器物,这又与工部有颇多重叠。

    但是在法理规定上九寺五监与六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九寺五监更方便由帝皇直接掌控,更亲近皇权。

    尚书省六部更多地由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宰相掌控,更亲近“政府公权力”。

    所以实际上九寺五监与尚书省六部存在细化分工和相互制衡的关系的同时,又存在皇权与政府公权力分配制衡的关系。

    太常寺掌管的宗庙礼仪是皇家最重要的事务。

    前面说到九寺五监更亲近皇权,太常寺是九寺五监中最便于与皇帝沟通的部门。

    所以太常寺的最高负责人“太常卿”是九寺五监之中官位最高、权力最大者,可视为九寺五监一派官员的领袖。

    太常卿韦庄出身京兆韦氏,名门望族,根正苗红,不到四十岁,已是正三品的当朝高官,作为“九寺五监”一派势力的最高代表列席政事堂,称得上春风得意,年轻有为。

    韦庄能当上太常卿,领导九寺五监,与裴炎的青眼有加、着力培养关系重大。

    所以韦庄向来自诩裴炎门下走狗,是裴炎最著名的狗腿子之一。

    自从裴炎的另一著名狗腿子户部侍郎张不群自不量力去找驸马薛绍的茬,驸马非但没有被贬斥反而加封“蓝田县男”,因此张不群被狠狠打脸之后。

    裴相处处对张不群表现出深深的嫌弃。

    如今韦庄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裴炎的头号狗腿子,是裴炎最倚重的人。

    韦庄得到裴相的倚重,深深地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更应瞅准机会表现。

    所以他像一只没拴狗绳的忠犬,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他瞅见机会就要替主子咬敌人两口。

    此时,裴行俭闭目养神。

    年岁大了,体力不比年轻时。

    参加政事堂着实是消耗精力,特别是得与裴炎的左右狗腿子周旋,真是够累人的。

    尤其是这个太常卿韦庄,这些天每日像吃了春0药一般,精神亢奋得不行,处处卯足了劲与军方作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