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8章 监察御史,再开科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半刻钟后。

    李锦行的车驾停在了赵国公府前面。

    门口的侍卫看到是李锦行,也没有阻拦,让李锦行径直走入了国公府内。

    刚走进国公府,就看到了刘琏。

    “锦行,你来了。”

    李锦行看着刘琏,语气冷静的问道。

    “恩师怎么样了?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李锦行语气没有太大的波澜,但是眉宇间的一丝愁云暗示着此时他的内心并不平静。

    刘伯温收他为徒,这十几年来视若己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就是对他和刘伯温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

    “父亲是被宫里人送回来的。据宫里来人说,父亲在武英殿上晕倒。

    太医看过,已无大碍。”

    “近年来过于操劳,再加上感染风寒,所以这才突然晕倒。”

    李锦行听见刘琏的话,也放心了下来。

    “我进去看看。”

    李锦行走进房间,走到了刘伯温床前。

    “哈哈,恩师,学生在这里恭喜你了。”

    站在旁边的刘琏则是一脸惊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刘伯温撑着床塌坐起来,看着李锦行,笑着摇了摇头。

    “现在还太早了,这个时候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陛下是不会放我离开的。”

    “不过有了这件事,以后的机会大了许多。”

    刘伯温也知道李锦行的意思。

    他一直视朝堂为是非之地,一心渴望归隐青田。

    如今他虽然在武英殿晕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是啊,五年之内,陛下是不会放您走的,所以你还是好好养好身体吧。”

    “有我在朝堂,你归养的可能性也会大了许多。”

    “如果我所料不差,只要有我身在朝堂,陛下至少有七成把握会放您安然离去。”

    “不过,当下恩师还是好好养病,借着这次病,在家赋闲休养几天。”

    李锦行的话倒是让刘伯温打消了他内心的想法。

    原本刘伯温准备拖着病不治,最后以病告老还乡。

    现在李锦行的话倒是点通了他。

    其一,李锦行是他的弟子,而且能力不在他之下。

    其二,李锦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刘伯温,如果李锦行有事,他也不可能坐视不管。

    所以只要李锦行在朝堂,他归养青田的可能性起码有八成。

    李锦行在确认刘伯温没有大碍后,也随即回到了平原侯府。

    ……

    洪武元年。

    天下初定,各省民力衰落,经济一度低滑。

    距离授封大典已经过去半月。

    中书省也终于拟订了全国恢复民力的治理政策,并下发至全国各省,开始执行。

    都察院。

    “大人,十二道监察御史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李锦行听闻,这才放下手中的笔,走了出去。

    “大人。”

    十二个监察御史看见李锦行出来,拱手道。

    半月以来,都察院已经被李锦行整顿的差不多了。

    “你们十二位监察御史肩负着监察各省各县的重任,务必要恪守本性,如若有任何徇私舞弊,本官定不轻饶。”

    “皇上对于这次都察院的巡查很重视,你们所巡查的各州、府等,务必事无巨细,不可有丝毫疏漏。”

    “是,大人。”

    “好,准备好就赶紧出发吧。”

    李锦行也没有废话,交代了一下便让众人出发。

    转身进入房间,看着这几日御史们准备弹劾的内容。

    与此同时。

    皇城,武英殿内。

    胡惟庸正跪在朱元璋面前。

    不过他的神色中却不见丝毫慌张。

    相反有些过于平静。

    良久,朱元璋才放下手中的奏章。

    “五年之内,当使全国军民足食。”

    “八年之内,当使得全国粮食生产恢复到元祖年间水平。即,岁入一千二百万担以上。”

    “十年之内,当使粮价降至唐太宗贞观年间水平,即斗米仅三钱。”

    “胡惟庸,这份豪言壮语就是出自你之手吧。”

    朱元璋放下奏章,看着跪在身前的胡惟庸,语气平静。

    “禀皇上,确实是出自微臣,但是他并不仅仅是豪言壮语。”

    “五年生养,十年富国,完全可以实现啊,皇上!”

    “好啊,就是这份豪言壮语,让咱整晚都睡不着啊。”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悠悠开口道:

    “胡惟庸听旨。”

    “着你升任中书省参政,兼户部侍郎。正三品。”

    朱元璋的话,仿佛一个响鼓,重重的敲在了胡惟庸的心头。

    胡惟庸的身体止不住的颤抖。

    激动、兴奋、感动,各种情绪交杂着在一起。

    两年了。

    自从修建奉天殿后,他无官无职。

    而其余人早已是该册封的册封,该加官的加官。

    唯有他一人,像是被遗忘了一般,无人问津,无官无职。

    若不是有李善长,他连中书省的门槛都进不去。

    如今听见朱元璋的话,心里顿时百感交集,鼻子发酸,眼眶微红。

    不过最终还是激动更胜一筹。

    一个劲的叩头谢恩。

    “臣,胡惟庸,叩谢皇上龙恩呐!”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的样子,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标则是始终站在朱元璋身边,学着朱元璋的处事方法。

    “好了,退下吧。”

    “臣,告退。”

    朱元璋这才看着旁边的朱标。

    “标儿,陪咱出去走走。”

    “是,父皇。”

    出了武英殿,朝着御花园的方向走去。

    “标儿,咱准备进行新朝的第一次恩科取士,你认为谁能胜任主考官的位置?”

    “父皇,儿臣认为翰林院学士宋濂最为合适,宋濂为人正直,专心于学问。”

    “与朝中大臣并无瓜葛,由他主持新朝第一场恩科,一可以保证取士公平,不会出现舞弊现象。”

    “二来,宋濂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在翰林和天下士子中颇有名望。”

    “有他来主持开国来的第一场恩科,也可以彰显朝廷对士子们的重视。”

    朱元璋听见朱标的话,满意的点了点头。

    “标儿,你能看到这些,我很满意啊。

    不错,那就这么定了,主考官就是宋濂。”

    “至于这恩科总监,就定李善长吧。”

    “是,父皇。”

    “对了,标儿,你让中书省传旨各省,颁布大试的相关事宜。

    并让工部加快国子监,聚贤阁以及试院的修建工作,务必要赶在明年大试之前完工。”

    对于新朝的第一次恩科,朱元璋非常重视。

    “儿臣明白,我这就去。”

    朱标说完,便转身离开,去中书省和六部传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