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70章 受之有愧,启程回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锦行知道。

    他不是什么青天大老爷。

    他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到了凤阳。

    做了一件他自认为是自己的私事。

    可在所有凤阳百姓的眼里,就是李锦行。

    解决了他们多年以来的苦难生活。

    给他们要回来了田地,并每亩地发一两银子,让他们的生活得以继续下去。

    所以,他们将李锦行视为救世主。

    因为,在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

    是李锦行救了他们!

    所以,他们愿意以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李锦行的大恩!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李锦行才感到一阵惶恐。

    他,何德何能,能受凤阳百姓如此敬爱?

    他,受之有愧!

    李锦行走了。

    没有说什么斗志昂扬,振奋人心的话。

    没有站在人群中指点江山,彰显着朝廷威仪,天恩浩荡。

    也没有许下那些为国为民,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承诺。

    他没有资格。

    他只是一个侯爷。

    只是一个朝廷都察院左都御史。

    他不能说,也不敢说!

    钦差卫队在街道上缓缓前行,步伐沉重。

    这一刻,他们竟因为能成为李锦行钦差卫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只是,每当看着一些佝偻老人,双眼含着泪水,目视钦差卫队离去时,常年征战沙场的他们,心底也不禁触动,眼眶湿润。

    铁血柔情,面对如此场景,又有谁能保持镇静?

    凤阳府衙。

    那成千上万百姓的呼声响彻整个凤阳,黄鸣自然也听见了动静。

    带着凤阳府衙一众臣工走出了府衙。

    看着眼前的壮景,一众官员无不动容。

    有生之年,何其有幸,能见到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幕?!

    为官如此,当死而无憾!

    同时,黄鸣心里也愈发的坚定。

    “为政者为民!”

    “恩师。”

    “黄鸣定不负恩师教诲,时刻谨记,效古人之举,先天下之忧而忧!”

    …………

    李锦行这一路上走的很缓慢,一日时间,才行进了一百里。

    一是因为凤阳百姓的事,让他深感触动,有所思虑。

    二是因为他需要让消息先一步传到应天。

    而李锦行在路上耽搁的这段时间内。

    自他到凤阳,直至如今离开,发生的所有事情。

    都以奏折的形式呈上了朱元璋的案桌。

    ………

    应天府。

    皇宫。

    武英殿。

    朱标和朱元璋正处理着中书省送上来的奏折。

    新朝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各地的样貌是一年一变,朱元璋和朱标自然有着数不完的奏折。

    常常从早到晚都在处理政务。

    “嗯?”

    朱元璋看着一份奏折,停了下来。

    这份奏折上面所写的,正是李锦行在凤阳所做的一切。

    事无巨细。

    甚至包括李锦行所说的话,都一字不落的记录了下来。

    ………

    不一会儿。

    朱元璋便将奏折里的内容看完了。

    内心也是颇不宁静。

    “标儿,你看看这一封奏折。”

    说着,朱元璋便将手里的奏折递给朱标。

    “是,父皇。”

    片刻后。

    朱标这才放下奏折,笑了笑,道:

    “父皇,儿臣这里也有一份奏折,和这一份倒是有些相像,您不妨也看看。”

    朱标说着,从一摞奏折里找出一本,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闻言,也是来了兴趣。

    朱标递给朱元璋的奏折,是李锦行亲自写的,将凤阳发生的大事全部说了一遍,交呈朱标。

    而朱元璋一开始看的奏折,则是锦衣卫呈上来的,也是记录凤阳发生的事,只不过更细致一些。

    这才让朱标不禁发笑。

    锦衣卫呈了一份,李锦行自己写了一份,两份奏折大致相同,仅有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李锦行并没有做一一概述。

    朱元璋看完手里的奏折,满意的点了点头。

    两份奏折,没有太大出入,而让朱元璋高兴的,是奏折上的内容。

    放下手里的奏折,朱元璋声音也是不禁陡然拔高,大笑着说道。

    “好!”

    “好啊!”

    “该杀!”

    “杀的好!”

    “这群贪官污吏,祸害咱大明的江山,杀的好!”

    李锦行将包括谢成在内的一干官员,无论官职高低,关系多么复杂,全部斩首。

    朱元璋不仅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还大加赞赏。

    他授李锦行便宜行事之权,以及尚方宝剑,就是要让李锦行无后顾之忧。

    如今,虽然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但是还算令人满意。

    因为,在李锦行离开凤阳时,全城数以万计的百姓,十里长街,含泪相送!

    这足以说明,谢成等人在凤阳是何等的罪大恶极,百姓深受其害!

    李锦行,斩的好!

    “十里长街,含泪相送,如此之景,可想而知,这些年凤阳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朱元璋想着奏折上的内容,仿佛看见了谢成等人被斩首时,凤阳全城百姓的欢呼,看见了这几年以来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

    “父皇,此次李锦行在凤阳前后斩了三百余名官员,并且抄了十余个世家大族的家,恐怕朝中大臣会有所争议。”

    “哼!”

    “那正好,这群大臣在中央待久了,不知地方疾苦,谁要是有意见,咱亲自派他去地方巡查历练。”

    “什么时候明白了百姓过的苦日子,什么时候再回来。”

    说着,朱元璋把一本单独摆放在案桌上的奏折交给朱标。

    “标儿啊,你看看,这是李锦行在凤阳断案前,连夜派人,动用八百里加急送回来的奏折。”

    朱标闻言,不禁神色一正。

    接过了奏折。

    片刻后。

    “父皇,这……这……”

    朱标看完,心头猛的一震,看着朱元璋,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心情复杂,有着愤怒、震惊以及不忍。

    愤怒当地官员们的行为,震惊他们的胆大妄为,不忍凤阳百姓多年以来的水深火热!

    朱元璋看见朱标难以置信的表情,脸上也是露着一缕寒霜。

    “没错,这就是凤阳百姓间流传着的一首民谣。”

    “自从凤阳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说着,朱元璋眼里寒光乍现。

    “看看,这凤阳百姓是怎么看咱的,新朝才建四年不足。”

    “咱的龙兴之地就传出了这样的民谣!”

    “别说是一个侯爷,几百个官员!”

    “就算是把凤阳所有官吏都给砍了,咱也觉得杀的好!”

    “这件事要是李锦行处理不好了,那咱也要砍了他的脑袋!”

    “如今,钦差队伍离开凤阳,凤阳百姓含泪相送,这才是咱大明的好官!”

    “能臣,干吏!”

    朱标听见朱元璋的话,想起来李锦行上报给他的奏折,开口道。

    “父皇,凤阳百姓农田被占,毫无收成。李锦行上奏,请求免除凤阳百姓半年赋税,恢复民生。”

    “准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