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106章 变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两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

    也可以发生很多事。

    吴涛几人将李锦行两年以来教授他们的东西汇编成册,并且加以注释,交由望江楼印刷。

    如今已经逐渐辐射天下。

    而李锦行不知道的是,自己已是天下闻名的大儒。

    青田县里的读书人,两年以来增加了许多。

    吴涛几人研发出来的小玩意,倒是给周围的农民带来了不少便利。

    许多东西,李锦行也不会。

    都是吴涛几人自己琢磨出来的。

    他很多时候只是顺口一提,也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次出去踏青,他才偶然发现青田县的百姓的异常。

    那些农耕器具似乎颇有不同。

    这倒是让李锦行十分意外。

    这所谓的理学本来就是他当初为了忽悠都察院的御史弄出来的。

    也没想着能有如今的发展。

    可现在,还真被吴涛几人弄出了一些名堂,也算是意外之喜。

    吴涛几人写的那本《理学》是自己做主的,所以到现在李锦行都还不知道。

    他本身对此研究也不深,如今的水平说不定还没有吴涛他们高。

    只是,他有着宽广超前的见识,因此总能给几人一些高屋建瓴的意见。

    让众人茅塞顿开,欣喜若狂。

    如今的李锦行,倒是真当得大儒一词。

    品德高尚,学问登峰造极。

    就连原本对李锦行的理学嗤之以鼻,反对声音最高的一些当世名儒,如今也不得不承认李锦行学说的可取性。

    看似离经叛道,却是直指世间真理。

    好些原本用神学来解释的异象,一下子被理学阐释的清清楚楚。

    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便是理学一书中对鬼火的解释。

    这更是将《理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导致《理学》如此受到文人追捧的原因,还有一个。

    那就是翰林院的翰林大部分可都是理学的支持者,科举说不定就会有这上面的考题。

    所以,如今的读书人,只要家境不算太过清贫,几乎人手一本。

    两年。

    仅用了两年时间,李锦行在朝堂上名声不显,但在民间、在士林之中,却是威望日益增高。

    乃是当世圣人,德高望重!

    特别是浙江附近的百姓,对于李锦行可谓是尊敬有加。

    都知道处州青田出了一个大圣人。

    当然,让他们感激的,是因为吴涛几人弄出来的东西,让他们的庄稼收成翻了一番,吃得饱了,日子过得好了。

    ………

    两年光景,岁月如梭。

    朝堂之上的局势也愈加的激烈。

    胡惟庸在朝堂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乃是朱元璋身边最信任的人,权威之盛,甚至超过了李善长。

    当然,这也是李善长默许的结果。

    如今李善长已经策划好了一切,两年了。

    他有预感,李锦行恐怕也要回京了,是他致仕的时候了。

    而他需要在致仕前,将胡惟庸推上另一个高度,中书省左相,真正的一呼百应!

    他退位后,中书省左右丞相必定是李锦行和胡惟庸。

    其他人,不够资格。

    而李善长需要在退位前,亲手将胡惟庸扶持上左相的位置。

    …………

    皇宫。

    御花园内。

    朱元璋和朱标正坐在石桌旁。

    “标儿,两年了。”

    “你看这李锦行还在生咱的气呢。”

    “洪武五年,洪武六年,百官进宫贺正,他就给咱呈了个奏折,而且写的还是千篇一律,没有一点心意。”

    “一看就知道是虚情假意。”

    朱标闻言,笑了笑。

    “父皇,李锦行生性慵懒,向来不注重这些繁文缛节,更何况他无官无职,似乎也没有理由回京贺正。”

    朱元璋听完朱标的话,脸上也不经流露着一股追思。

    “都两年了啊。”

    如今的朱元璋已经有了些白发,眼神略显苍老。

    不过身上的气势却是一天天愈来愈盛。

    “父皇,李锦行离京前,儿臣曾问过他何时回京。”

    “哦?他是怎么说的?”

    朱元璋闻言,也来了兴趣。

    “他说,有朝一日,圣旨到了,他便回京。”

    朱标说完,闭口不言。

    “圣旨到了,他便回京。”

    “好,那咱就给他一道圣旨。”

    “二虎。”

    朱元璋说着,向着旁边的二虎吩咐道。

    “末将在。”

    “你亲自去处州宣旨,召李锦行即刻回京,不得有误,并且你等他收拾好后,和他一起回京。”

    “末将遵旨。”

    二虎躬身行礼,语气恭敬。

    不一会儿。

    二虎便揣着朱元璋的圣旨出了皇宫,带着几十个禁军直奔处州。

    朱元璋则是看着眼前飘飞的柳絮,神色如常。

    良久。

    朱元璋这才开口问道。

    “标儿,你可知我为何此时召李锦行回京?”

    “父皇,如今朝中大臣都在流传着一句话,大事问皇上,小事求宰相,虽说有着杨林和黄鸣与之抗衡。”

    “但杨林年老体衰,行事老成,没有胆量,而黄鸣太过稚嫩,经验不足,两人加在一起自然不是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对手。”

    “李锦行则能以一己之力,与李善长和胡惟庸分庭抗礼,可保证朝局无忧。”

    朱标看着朱元璋,冷静的分析道。

    然而朱元璋听完,却是摇摇头。

    “不全是,此次召李锦行回京,是因为时间已经够了。”

    “我给李锦行的时间够了,给胡惟庸的时间也够了。”

    “两年,大忠似奸,大奸似忠,真真假假,总要有个结果。”

    “朝堂之上,不仅要有制衡之道,还要有铁血手段。”

    “天子威仪不容亵渎。”

    “李善长已经给咱上奏,请求致仕。”

    “这朝局,也是时候动一动了。”

    “一天天暮气沉沉的,哪里有欣欣向荣之景。”

    朱标听着朱元璋的话,一言不发,而是将朱元璋的话记在心里,暗暗揣摩。

    “好了,你去处理奏折吧,我去歇会儿。”

    朱元璋说着,有些疲惫的站了起来。

    朱标见状,也不由得问道。

    “父皇,您和母后可是又吵架了?”

    “没事,这些事你就别管了,你只要处理好奏折就好了。”

    朱元璋闻言,不耐烦的罢了罢手,转身离开。

    他确实和马皇后吵架了。

    夫妻之间,吵架在所难免。

    虽然他是皇帝,但是在马皇后面前,仍然是一个丈夫。

    也会有家庭的温暖和烦事。

    换作一般的皇后妃子,谁敢和皇帝吵架?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