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142章 皇觉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胡惟庸很聪明。

    很有能力。

    不然也不可能做到中书省丞相。

    权力会蒙蔽人的双眼,胡惟庸也不例外,在一次次朱元璋毫无保留的信任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行事愈发的猖狂。

    而他的智商也似乎一下子被尘封了起来,飘飘欲仙。

    四个月的皇权。

    让他心里的野心达到了巅峰!

    他对皇权的渴望比谁都更重。

    因为他做了四个月的代理皇帝!

    这天大的权力,何人能忍住其中的诱惑?

    他造反,是必然,也是他的欲望。

    只是陡然惊醒,总有一丝后怕。

    …………

    另一边。

    凤阳。

    朱元璋却是已经来到了凤阳县。

    大明中都。

    凤阳府外。

    百姓们分列街道两旁。

    翘首以盼,等待着朱元璋的到来。

    凤阳知府带着一众臣工在凤阳城外恭敬等候。

    不一会儿。

    不远处的官道上,一架龙撵缓缓靠近。

    长长的队伍前面有着身穿盔甲的士兵开道,气势威武。

    “臣凤阳知府,携凤阳府各臣工参见皇上,太子殿下。”

    “平身吧。”

    “谢皇上。”

    众人齐声道。

    语气恭敬,低着个头,躬着身子,不敢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也没有在意。

    缓缓迈步,走进了凤阳县城。

    旁边则是朱标和李锦行随行。

    内城。

    看着城门旁边设立的一个法场,停了下来。

    “锦行啊,这就是你当初在凤阳设立的法场吧?”

    “禀皇上,没错,这正是当初臣在凤阳设立的法场。”

    朱元璋闻言,心神微动,看着这宽大的法场,朱元璋仿佛感受到了这上面传来的冰冷气息。

    片刻后。

    “好啊,这法场立的好啊!”

    “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场,更是一把刀!”

    “一把悬挂在凤阳所有官员头上的刀!”

    “有它在,凤阳的百姓,就有了底气!”

    朱元璋看着李锦行,眼神欣慰,语气感慨。

    不一会儿。

    朱元璋身后跟着一群大臣,走进了这大明的中都。

    然而,刚进入凤阳,朱元璋几人便停了下来。

    只见在一条宽阔的街道上,一个个百姓停下了手里的活。

    看着城门口进来的长长的队伍,齐声下跪。

    “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这齐刷刷下跪的百姓,朱元璋也顿时感觉眼眶一热。

    心里充满着感慨。

    “标儿,你看,这…”

    “这些,都是咱大明的百姓啊!”

    朱元璋扭头看向朱标,情绪略显激动。

    “是啊,父皇。”

    朱标看着这一幕,也是不免感慨。

    上一次他们来凤阳,并没有进城,而是直接去皇觉寺,所以倒是不曾见过如今的这一幕。

    不用说更是朱标出宫的次数屈指可数。

    这一幕,足以震撼人心!

    “平身!”

    朱元璋看着街道周围的百姓,眼眶微红,朗声说道。

    朱元璋的队伍一直前行。

    百姓的目光随即也是跟随着朱元璋转动,直到队伍进入皇城,这才收回了目光。

    ………

    次日。

    皇觉寺。

    这是龙兴之寺。

    也是当年朱元璋出家做和尚时的寺庙。

    “皇上,殿下。”

    皇觉寺主持从寺庙里走了出来,向着朱标和朱元璋做了一个佛礼。

    “住持。”

    朱元璋看着这座寺庙,也有些感慨。

    想当年他饭都吃不上,在这寺庙里出家当和尚,虽然没有成功。

    但也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如今故地重游,想着以前的生活,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

    寺院内。

    宽大的广场上,有着几个和尚拿着扫帚扫地。

    九月天气,刚刚入秋,然而地上却已经有了不少落叶。

    就仿佛此次回京。

    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的人头,如同这落叶一般,纷纷落下。

    寺庙后院内。

    只剩下了朱标和朱元璋。

    旁边则是一些侍卫在驻守。

    “标儿啊,你说,咱们这次回京会有多少人高兴,又有多少人不希望看着咱们回去?”

    朱标的政治敏感性也不低,如今这么长的时间里,他自然也发现了不对劲。

    这次回京,不简单。

    朱标可以清晰的感受着朱元璋身上气势的变化。

    越来越冰冷,越来越发的沉闷。

    这次估计会不安生。

    “父皇,儿臣也看过许多从京城传过来的奏折,和蒋?夜卫收集的东西。”

    “儿臣大胆猜测,李锦行说的没错,这胡惟庸恐怕有不臣之心,我们此次回京,京城怕是有不少人心里不安。”

    “胡惟庸在京城的这四个月内,儿臣听说三品以下,有着不少官员变动。”

    “而且,工部火铳乃是重中之重,没有您的旨意,任何人不得私自调用库房的威远铳。”

    “可工部尚书冯落私自拿出一支威远铳送给了胡惟庸。”

    “只怕是胡惟庸在京城的威势,已经无人敢反抗。”

    朱标说到这里,也停了片刻,随而继续说道。

    “父皇,您时常教导儿臣,朝堂之上讲究平衡。”

    “可如今,朝堂之上胡惟庸势大,李锦行的人,恐怕早就已经不剩几个。”

    “降职的降职,外放的外放,都察院和翰林院更是形同虚设。”

    “更不要说如今李锦行只是一个吏部尚书,根本不是胡惟庸的对手。”

    朱标说着,一脸疑惑的看着朱元璋。

    这也是他一直疑惑的原因。

    为何朱元璋一直在朝堂上对胡惟庸一再放权。

    “标儿啊。”

    “你看这树。”

    “李锦行理学里的一句话很对,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次回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颗树才能静下来。”

    “标儿,你可发现了李锦行的不同之处?”

    朱元璋没有回答朱标的问题。

    而是扭头问道。

    “父皇,李锦行在处州待了两年回来。”

    “给人一种内敛的感觉,似乎更加的处变不惊,身上有着一股运筹帷幄的气质。”

    “不错,李锦行确实是如此。”

    “他从处州回来后,似乎一切都不争不抢,实则却是在朝中布置了不少人。”

    “他的改变,咱都看在眼里。”

    “他做的这一切,安排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都不是庸才,李锦行也算得上是知人善用。”

    “不过,这些人都是咱大明的官,只能记住咱的恩典。”

    “这次胡惟庸将他们全部贬谪,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