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162章 朱元璋大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平原侯府。

    从都察院回来之后,李锦行便闲了下来。

    朱元璋让他亲自挑选两个都察院御史和李青一同前往,意思自然是不言而喻。

    李青是朱标身边的人,朱元璋很清楚。

    不过此次兴平之事太过重要,朱元璋不可能完全信任这样一个七品小翰林。

    担心李青能力不够,不能处理好兴平的事。

    除了李青以外,蒋?就是他的一个安排。

    此次同意派遣李青前往,也是为了让李青多有机会历练,届时朱标用起来也会更加的顺手。

    而不是到时候朱标身边无人可用。

    ………

    侯府的后院内。

    李锦行正和徐妙锦依偎在一起。

    在二人面前则是一把充满古老韵味的古琴,看起来便是价值不菲。

    “铮!”

    随着一阵清脆的琴音响起,和着一旁池塘里哗哗的水流声,悦耳怡人。

    一旁的李瑾年则是拿着一本书,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读得津津有味。

    不过李瑾年年纪尚小,看起来样子颇有一些滑稽。

    侯府里一片祥和安静的景象,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李锦行手指在琴弦上跳动,神情怡然自得,显得游刃有余。

    李锦行素爱书法和琴,一手琴技自然是登峰造极。

    一般人倒是没有这个福分,能听见李锦行亲自弹奏。

    不过他的书法倒是颇为众人称赞,其中【理学】一书之中便有着李锦行的亲笔书法。

    特别是望江楼内,李锦行在诗会上所做的诗,都是他亲笔,所以他的书法也广为人知,为天下儒生尊敬。

    书法、学识、威望,这些都造就了他在儒生中日益浓重的地位。

    如今就算李锦行辞官归隐,那也不愧是当世圣人,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受天下士子爱戴尊敬。

    …………

    是夜。

    夜幕缓缓笼罩京城,深夜的应天府陷入了一片寂静。

    只剩下了街道上隐隐传来的打更声,似乎有一种静气凝神的作用。

    侯府。

    一片漆黑,仅有几个人家丁偶尔隔一段时间会举着火把来回巡逻一趟。

    东院。

    李锦行的书房内,还有一盏烛光摇曳。

    李锦行坐在窗边的矮桌前,上面正摆放着一副棋局。

    月光透过白纸木窗,洒落在一旁的木席上,洁白如霜,仿若冰清玉洁的白雪。

    李锦行手握一颗白色棋子,眉头紧皱。

    “兴平,瘟疫?”

    “锦衣商会?”

    “这一切,似乎也太巧了。”

    “塔!”

    李锦行手里的棋子落下,眉头却不见舒展,依旧神色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鞑靼,边疆异族?”

    “看来此事得早做准备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锦行这才缓缓起身,眼神里闪过一缕杀意。

    自从他担任中书省左丞相以来,便是深居简出,身上早已没有了往日里霸道的气势。

    如今兴平的事,让李锦行感到了一阵不安。

    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是仿佛在迷雾中一般,虽然事态紧急,但是他却什么也不知道。

    也无从下手,不能做出判断。

    “这种一无所知的情况,还真是让人难受啊。”

    李锦行看着皇宫的方向,眼神闪动,心思活跃。

    他培植多年的势力早在凤阳一案结束后便毁了大半。

    暗卫影卫,如今经过几年的时间,仍然没有丝毫进展。

    而且李锦行早已经不再动用,自然是两眼一摸瞎,大明各地的事情,他知道的并不多。

    如今庆阳府的事情,让李锦行感受到了一丝威胁的气息,内心有些隐隐的不安。

    不是对自己,是对大明!

    庆阳府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威胁到大明的边疆稳定。

    这才是李锦行感到不安的地方。

    “唉,还是再等等吧。”

    “蒋?,希望你的夜卫能名副其实吧。”

    李锦行眼睛盯着皇宫的重重宫阙,嘴里低声呢喃,自言自语的说道。

    …………

    三日后。

    皇宫,武英殿。

    殿外,正摆放着一桌桌的酒菜,布置的极为喜庆。

    今日正是朱元璋的寿诞,普天同庆。

    不只是皇宫,整个京城内也是张灯结彩,秦淮河畔,人群川流不息。

    朱元璋武英殿设宴,群臣进宫贺寿。

    朱元璋坐在首位的案桌上,脸上带着笑容,旁边则是朱标等皇子。

    不过还有一个身穿墨绿色官服的七品官员,在众多大臣里显得极为突兀。

    如今能受邀来到武英殿的,都是在朝中有地位的大臣。

    然而主持此次大典的,却是一个七品官员,可见其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六部尚书携各臣工向皇上陛下贺寿。”

    随着李进的声音响起,李锦行和章寻几位六部尚书以及六部之人也起身站了出来。

    走至殿前,齐身下跪。

    “臣等恭贺陛下大寿。”

    “哈哈哈,免礼,免礼。”

    “谢皇上。”

    朱元璋看着众人,举起酒杯,嘴上笑容不断,很显然心情十分不错。

    “皇上,此次皇上大寿,臣和六部各位大人,给皇上送上一份贺礼。”

    众人起身,缓缓落座。

    章寻这才站起身来。

    手里握着一本红色奏章。

    “哦?什么礼物?”

    朱元璋听见章寻的话,也是来了兴趣,朝着章寻点了点头。

    “皇上,臣等献上大明开国以来的十大功绩作为寿礼。”

    “第一,八年来,大明全国新增田亩一百八十三万三千一百七十倾,时下官田民田总数为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一十五倾,比之前元鼎盛时期,还要更胜一筹。”

    “第二,大明赋税激增,自洪武四年以来,大明各地连年增收,洪武七年,岁入农米豆共计二千零八十万担,而且大明岁入还每年一成以上的速度在继续增长。”

    章寻说着,朱元璋也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神情激动。

    朱元璋最渴望的便是做一个让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的皇帝。

    因为他从小便在蒙元的统治下,深知百姓的生活有多么辛苦。

    如今听着章寻的汇报,朱元璋眼眶里掩饰不住的激动。

    他被所有的官员视为暴君,残忍嗜杀!

    甚至是冷酷无情。

    但是,如今听着章寻的汇报,他知道,他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像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官员过得苦,总比百姓过得苦好。

    如今大明经过八年的休养生息和发展,已经算得上是国富民强。

    章寻看着激动的朱元璋,嘴里的话也没停,继续说道:

    “第三,太仓丰盈,粮食富足,现全国各地仓储粮食多达四千一百八十万石,加上民间各处粮仓,能够全国百姓使用十月有余。”

    “第四,大明百姓增长,而如今,大明有一千六百五十万户人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人,比前朝元世祖极盛时期,还要高出了五百余万人口。”

    …………

    “第十………”

    ………

    (抱歉,兄弟们,有点卡文,大家伙先看看,我再仔细整理整理大纲,难受,这一章可能水平有点低,见谅。)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