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河的另一边,是峭立崖壁的连绵山体,而这条公路,就在河流与山体所形成的河谷中,蜿蜒穿行。
两位军人大概是没有看风景的心情的,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任务。
厉海则心情较为放松,坐在他副驾驶座上的,自然是咱们美丽又勇敢的德国姑娘。
车行速度并不快,男人注意到海蒂有些紧张,猜想她还是会一些担忧和“害怕”的。
正好厉海看到前面某处悬崖峭壁上,有一些“奇怪”但他较为熟悉的东西,于是他决定讲讲它们的趣闻和典故,来缓解缓解,这位外国姑娘的“焦虑”。
……
厉海稍稍地降低了车速,开口说话道:
“海蒂,你来我们江州一年多了吧?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说过,三峡地区的‘悬馆’?”
出声询问时,厉海一边还用手指向车辆左前方,示意德国姑娘去看山崖处——注意看的话,很容易发现,在一面峭壁上,有好些个大小不等的岩孔。
它们高度约离地面10余米,分上四下三两行排列。除一孔为长方形外,余皆近正方形。各孔之间,行距、孔距都差不多。
当然,这些以“七”为基数的岩洞,是在山崖上连成一片的。
……
海蒂自然明白男人挑起话题,一方面想要分散她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她能够更好地融入这支临时侦察小团队里。
所以心中略暖的她,看着那些山崖上几个奇怪的孔洞,惊讶地问道:
“难道雾灵山里也有‘悬棺’?是那处山崖上,连成一片的那些孔洞?
“我工作之余,去大小三峡旅游过。在大宁河上坐船往下游时,看到过崖壁上的‘悬棺’!不过没有形成规模,通常都是一两具棺木而已。听导游说,这是古代华国南方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装着尸骨的棺木孤零零地搁那么高的地方风吹日晒的……看起来怪?人的。
“厉,你们别笑话我啊——我虽然是医生,但其实胆子不大呢!”
……
“呵呵,海蒂,我怎么可能笑话你呢?”
厉海先是接过海蒂的话头,然后声音稍稍提高——因为后座上的袁队长,她脸上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应该也不是三峡地区的人。
因为有段时间,他对家乡的悬棺有过一定的研究,倒是有些可以说道说道的东西:
“在我国众多的文化中,丧葬文化相比于西方,本为就具有东方特色和神秘色彩——因为与死亡这件,每个活人都本能想要远离的事情相关,
“惊奇和害怕,本是人之常情。”
……
“海蒂你在小三峡看到的崖上悬棺,只是没有多少考古价值,平民崖葬的一种。
“事实上,悬棺不仅仅三峡地区有,它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南方省份,就连国外如意大利也有。据考古研究揭示,我们华国这些悬棺,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作品’,距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所谓悬棺,又被称作崖葬。通俗的说,就是人死之后不埋进土里或者火化,而是将死者的棺木放在悬崖峭壁之上。高度一般在距离地面50米左右,有些特别高的,甚至可以达到将近百米。
“所以放置悬棺的山崖都很高,猿猴都无法上去。数量有多有少,高低不等,远远看去大小不一,随着洞穴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奇特的景观——并且这些棺木,都是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些悬棺是如何‘飞上去的?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凿路将棺材搬上去然后再将路毁掉;第二种认为是趁涨水时将棺材送上去;最后一种观点,用木制绞车、绳索、定向滑轮等工具,把棺材吊进去。”
……
“关于悬棺葬的起源与功能,也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些人认为这源自南方少数民族对穴居生活的模仿,因为原始人出生的时候多半是在洞穴中,死后自然也要在洞穴。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孝道的表现,所谓‘弥高者以为至孝’,为了显示孝道,古代巴人认为对死者安葬得越高,越能体现对死者的孝敬,并且可以在今后的时间里不需要再行祭奠。于是将死者的尸骨置于木匣内,或将尸体置于棺材内,安放在高处。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大多分布在湍急江面的绝璧上,这是少数民族依山水而居的体现——他们为了追求吉利,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之间。
“即便是对于古人悬棺的初衷存有以上很多猜想,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这并不是为了‘防盗’。因为多数悬棺葬的木棺中,只有人的骸骨,而没有贵重的随葬品。”
……
厉海也不知道后座的袁队长,是否见过真实的崖上棺木,于是又将话题引回到,眼前大家能看到的,崖上几个奇特孔洞上来:
“你们看那边悬崖峭壁上,最靠右边儿,那儿明显些。一共有7个大小不等的岩孔,里面曾是古代巴人崖葬的墓,距今也应该有2000多年。因有7窟,我们称它为‘七孔子’,又称‘仙人洞’、‘蜕皮洞’。
“我们江州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七孔子墓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老人年满60岁,就进去挖好的石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等待返老还童——当然,这得是有德行者,方能经七昼夜“蜕变”;如果无德行者,则倍受折磨痛苦,七昼夜而亡。
“考古人员从这些石窟内取出过船形槽棺,内装人体骨骼。后经文物普查,又从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长仅70余厘米,内装成人人体骨骼——由此证实,这种殉葬方式,是“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后,把尸体埋于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烂后,将部分大骨拾回洗净,再放入小棺内安置于石窟中。
“据研究,我们这儿的七孔子‘悬棺’,多数是东汉时期墓葬,蜀汉之后,崖墓就逐渐衰退了。当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作为葬身之处,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
……
那处“七孔子”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而导航仪显示,他们即将到达公路能到达的地方,后面的路程需要下车在密林里步行了。
厉海结束了这次考古演讲,为了让车上三人能有个概念,他最后总结道:
“海蒂,我简单讲一个说法,你记住它就可以了。
“华国文化里‘天地人’的概念,而崖葬——
“人居其中,就是成仙成神之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