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三国第一炮灰 > 第170章 复杂人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得民心,是曹操最忌惮刘备的一点。

    因此,在田楷接到陶谦的呼救,邀刘备共援徐州时,刘备审时度势,决然前往。

    对于他的决定,大部分朋友不敢苟同。老同学公孙瓒也曾问他,为援助一个素不相识的陶谦,不惜与势头正盛的曹操正面为敌,值得么?再说了,你去了能达到救援的目的么?就凭你那两千人,还不够青州兵塞牙缝的呢!

    尽管如此,公孙瓒还是借给了刘备两千兵马(都是些老弱病残),并派自己得力的勇将赵云统领,开赴徐州——

    并且在协助退敌后就立刻返回了。

    曹操第二次征讨徐州,刘备手上只有自己原本的家当。

    有人觉得,刘大耳罔顾身家性命,替陶谦去阻挡曹操的虎狼之师,与自杀何异?

    凡英雄做事,必然有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刘备究竟怎么想的?

    刘备真是为挣一点虚名才来援陶抗曹的吗?应该说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出身寒微的刘备实在太需要出名了,那年代招兵也好,做官也罢,都是需要大家看得起的,刘备凭什么?就凭成天挂在嘴边上的皇族身份?天下姓刘的多去了。

    而以一个平原相(县长)的身份去迎击兖州牧(省长)曹操,这种想法一听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想一举成名天下知,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也!

    不过对于刘备来说,这只能算是一个附带收获,他真实的意图不在搏名。

    在于徐州。

    刘备援徐州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许有人会说,凭刘备手头这点货守一城尚难,别说割据大州了。

    但是别忘了,刘大耳小时候就曾指着自家院子外面的一棵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什么人才能坐羽葆盖车?皇帝啊!

    这家伙胃口大的很,现在是因为手里货太少,没办法才只能勉强将目标定位为州牧的,如果像袁术那么阔绰,估计啊,早就称帝了。

    况且刘备还有个信念贯始终生:远恶趋善,坚守仁义。

    很明显,曹操在一征徐州时杀戮一个数据无辜人民的行为在刘备心里印下了一个“恶”字,而陶谦以往居官的名声及其目前弱者的地位在刘备心里留了一个“善”字,亲善驱恶,符合刘备追求的“义”字,一旦能平息战火便是实实在在地救了千万人民的生命,符合那个“仁”字,所以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也许认为刘备虚伪,但若能将这种“虚伪”贯己一生,就是真正的君子了。

    但仁义不能当饭吃,民心换成兵员,也需要时间来酝酿。就眼下来说,曹操的数万大军,就要开到脸上了。

    曹操鉴于过去征讨徐州,都受困于粮草不济而退兵,因此这次的军事行动是竭兖州仓储。

    兖州的原官员、士子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口里却没人敢表示什么。但表面上的顺从并不等于心里的服从,暗地里开始了反抗行动的不乏其人。

    边让的好友、东郡太守陈宫已经联络好了陈留太守张邈,就专等曹操的大军出动了,心里盼望的是走得越远越好,能全军覆没于徐州那就更妙了。

    当然曹操似乎对此并不知情。

    另一头徐州牧陶谦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他知道凭自己的那点货,与曹操的青州军对抗是没有什么理想结局的,无休止的抗战到底只能使徐州百姓多遭杀戮,这次徐州在劫难逃了!

    干脆主动内退回老家丹阳吧,将徐州委托给仁义英雄的刘备代管,最起码你曹操打人的理由没了吧?陶谦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用现代的话来讲,叫右倾机会主义。

    至于刘备,并不比陶谦轻松多少,借来的幽州兵已经还了,虽舍不得勇将赵云,但信誉要紧,他还是打发赵云领兵回了幽州。

    少了一员大将,又骤减了一半多兵力,面临的又是兵多将广粮足的青州大军压境,刘备寝食难安。

    但陶谦的盛情又无以为报,在仁义与生命之间该作何选择?

    这并不是刘备唯一一次面临这样的危机,他一生中屡次遭逢大难,但总能安然逃脱。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滑头啊!

    刘备从田间草头出身,混迹于市井多年,早就跟混混们学会了滑头的本领。每逢需要“舍鱼而取熊掌”的局面,他总会这样决策:先尽力抵抗以尽仁义,然后再寻机逃跑保住性命。

    注意,这里的保住性命,特指他刘大耳一个人的性命,什么老婆、孩子、兄弟,都逃命了,哪儿还顾得上那些!

    于是,心里已经有了底的刘备,毅然决定出击。

    此前,曹操已先拔五城,遂略地至琅邪、东海。回军经过郯城(今郯城县以北)时,徐州将领曹豹与刘备屯兵共一万在郯东,准备给这个矬子来个突然袭击。

    之前的章节说过,数万大军在一起行动的机会并不多,几万还是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军队,其行动的时候,是以军、营甚至是部为单位的,曹操此次出征带的八万青州兵,也是分先锋、中军、后军、两翼的。

    曹操引兵回军,当然是辎重部队为主的后军变成了前军,在郯城东与刘备曹豹军相遇,人数上略有优势,但战斗力就未必了。

    不过好就好在,辎重部队是有车的——武刚车。

    过去光说武刚车,这回详细描述下:

    古籍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

    武刚车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也可以用来作战。

    作战用的武刚车,车身要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有的武刚车开上射击孔,弓箭手可以在车内,通过射击孔射箭。用武刚车作战时,可以将几辆武刚车环扣在一起,成为坚固的堡垒。

    三国时诸葛亮的八卦车法,就是用战车阻击骑兵的战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就是武钢车的演化。东晋时马隆就靠八卦阵法和战车,打败了游牧民族羌人的入侵。

    武刚车这么好,自然要多用用。

    因此,曹军见敌军突袭,立刻就地结阵——又是那种让人头疼的武刚车方圆阵,进行防御的同时等待援军到来。

    刘备和曹豹尝试进行了攻击,但并未取得战果,涿郡名士张飞统领的步卒还伤亡数百,不得不后撤。

    按理说,看到这种情况,聪明人就该撤退了。

    但刘备偏不,他是个犟种,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就算啃不动武刚车,也要等没有武刚车的敌军过来,啃另一拨人一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