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迫嫁 > 311 儿媳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很多人们看一些老电影。

    看到里面的黄土路、低矮楼房,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似乎觉得这都是历史了,可以当成文物,只能够回忆了。

    但实际上。

    当你在摩天大楼里面,在用5g信号玩网游的时候。

    有的村子还没有通电。

    真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天色一黑,漆黑一片。

    很多村子别说自来水了,连井水都没有。

    想要喝水,只能走几里路,去河里挑水。

    有的村子,全村都没有一台电视。

    别说手机,连座机都没有。

    全村里唯一的电器,就是老槐树上绑着的大扩音喇叭。

    有的村子几乎与世隔绝。

    山深路险。

    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

    就拿孟老馆长来说。

    他感触最深的,是他去过的一个村子。

    那个村子,其实已经不算是最贫困的了。

    最起码,村民们的生计还是有保证的。

    但孩子上学是一个大问题。

    之前孩子都是在村里的小学上学。

    村里的小学,是从前的一个祠堂改建的。

    老师非常短缺。

    因为这里条件太差,太偏僻。

    没有正式的老师愿意来这里。

    所以很多年,就靠着几个民办教师和一些支教的大学生在苦苦支撑。

    所以这里的学生,想要学的多好,是不现实的。

    后来,上面提出并校。

    就是把一些乡村的学校撤销,让学生集中到镇里上课。

    镇上学校的硬件条件更好,设施也更完备,老师的质量也相对提高。

    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村里的学生从村里到镇上,没有公路,没有公交车,更没有校车。

    只有山路,只能靠走。

    大人要走三个小时。

    孩子要走五个小时。

    所以学生上学,凌晨三点出门。

    摸着黑上学。

    拿手电筒的都是少数。

    多数还拿着火把。

    等走到学校,已经八点了。

    晚上放学回到家,就已经接近十一点了。

    所以后来,村里的学生又只能回到祠堂上课了。

    这只是贫困地区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孟老馆长看到的更多。

    所以孟老馆长,从很早就开始帮这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改善教育质量。

    捐希望小学,捐校车,帮着修路,提供爱心午餐,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但这些都是默默的。

    别说没有上电视、报纸大肆宣传。

    就是连他的同事都不知道。

    因为他是国内有名的地质专家,所以工资很高。

    还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也有很多的经费补助。

    加上专家的津贴,项目奖金,加上出了好几本学术著作。

    所以说,孟老馆长的收入是很高的。

    但他平时特别节俭。

    成年就穿一件灰了吧唧的中山装。

    破旧的皮鞋。

    有一次开大会,孟老馆长上台发言。

    结果鞋跟掉了,引起了哄堂大笑,这才换了新鞋。

    眼镜断了一条腿,却舍不得换。

    拿胶布缠上了。

    单位食堂吃饭,一点荤菜都舍不得点。

    天天吃青菜豆腐。

    所以之前有人说,这老头是掉钱眼里了。

    这么吝啬,太不符合他大专家的身份了。

    直到几年前,博物馆搬家。

    一个人在帮孟老馆长换办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大纸箱子弄散了。

    从里边掉出来几百封感谢信。

    都是他资助的孩子,帮助的农村学生写来的感谢信,考试的成绩单,三好学生证书,大学录取通知书,毕业证,有的还出了国,寄来了在哈佛大学门口的照片。

    大家这时候才知道,为什么孟老馆长这么节俭。

    他不是吝啬。

    他是有更慈爱的胸怀。

    但面对大家的赞美。

    还有为什么如此低调的询问。

    孟老馆长也之后是微微一笑。

    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自得。

    他说这没什么,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兴师动众。

    更没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

    倒不是他有多么的淡泊名利。

    而是觉得这是应该做的。

    因为他也是农村的孩子出身。

    是他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他们那个村子很穷,大家都很穷。

    当时他考上大学的时候。

    虽然大学的学费不像是后来这么贵。

    一年要几千块钱。

    那时候,一年的学费才几百块钱。

    但他考的大学距离家乡很远。

    买票的路费。

    以及到了大学后的生活费。

    对于一个以靠种地为生的贫寒农家来说,还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当时是村里的人,你三毛,我一块,给他凑齐了的第一年大学的生活费和路费。

    然后,他是背着行李和一麻袋的地瓜,在火车上站了21个小时,才到的学校。

    在火车上,站得腿都麻了。

    车上的人太多,想上个厕所,从这边挤过去,可能都要半个多小时。

    累得站着都能睡着。

    并且因为人多,在人群中站着都能睡着。

    一个大爷看孩子辛苦,就让他钻到自己的座位底下。

    蜷缩着趴着。

    这才算是休息了一下。

    出了车站,因为是第一次到大城市,连路牌都看不明白。

    不知道坐几路公交车。

    更主要的是心疼车票钱。

    所以小孟是顶着烈日。

    扛着行李和地瓜,加起来几十斤的分量。

    足足走了一下午,中间还走错了好几次路。

    这才到的学校。

    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

    但小孟一点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也没有任何的委屈。

    更没有流眼泪。

    他还咧着白牙下笑了。

    笑得淳朴又傻气。

    因为能上大学,能有机会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能有一个前程。

    已经是一个农村娃最大的满足了。

    苦点、累得算什么?

    能上大学,这都是值得的!

    这也是后来孟老馆长如此热心帮助农村教育的原因。

    那些农村孩子,山里娃对知识的渴望。

    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

    他感动深受。

    而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虽然就算是高考,也有很多灰色的地带。

    然而相对而言,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了。

    行李里面有被子、褥子、凉席和两个大脸盆。

    背地瓜是觉得,学校里面吃饭贵。

    可以用自己背去的地瓜当口粮。

    不过当时的小孟,把事情想简单了。

    在老家上学的时候,冬天教室里面冷,所以在都会有一个烧煤的小炉子。

    学生们早上来上学时,都会把家里带来的地瓜、土豆、玉米放到炉盖上。

    等到中午的时候,烤得外焦里嫩,就可以吃了。

    这是很多学生的午饭。

    所以小孟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的学校教室里面,都会有一个火炉。

    当然了。

    大城市与他们老家不一样。

    大学教室与他们高中的教室也不一样。

    所以,教室里的炉子肯定更大吧?

    一次能烤几十块地瓜呢。

    不像高中教室的那个小炉子,一次只能烤几个。

    想想全教室几十个人围在一团,其乐融融烤地瓜的场景。

    小孟竟然很激动,觉得好憧憬,好幸福。

    结果到了大学教室,发现里面并没有烧煤的炉子时。

    当时小孟的失望可想而知。

    没有炉子,地瓜怎么办?

    他再能吃苦,也不能把地瓜生吃啊。

    甚至还偷偷抹了眼泪。

    路上那么辛苦,小孟都没哭。

    发现地瓜白带了,要多花很多的钱吃饭时,小孟哭了。

    幸亏被当时的一位老师看到了。

    那位老师帮小孟把地瓜送到了食堂,换回了100块钱的饭票。

    小孟这才破涕为笑。

    甚至还写信回家告诉家里人,这里的地瓜价格好高啊。

    一麻袋居然卖了100块钱。

    而在老家,顶多就是十几块钱。

    所以要是把老家的地瓜都背到这里卖,多好啊?

    在物流不发达的那个年代,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只是,直到大三那年,小孟才知道。

    城里的地瓜确实比农村贵。

    但一袋子地瓜,也不值100块钱。

    顶多20块钱。

    其余那80块钱,是那位老师给他的。

    这位老师,影响了小孟一辈子。

    让他决心当一个如此默默做好事的好人。

    ……

    就是这么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现在居然被这老头子说成是沽名钓誉的老色鬼。

    还与陈丹有染。

    这些人能不发火吗?

    他们污辱陈丹也就罢了。

    侮辱孟老馆长,那就是放了众怒。

    于是,人人群起攻之。

    甚至有好几个,都要动手打这个口无遮拦的老东西了。

    这几个人,眼见坏事儿,只能陪不是。

    但还是一口咬定,陈丹就是他们的儿媳妇。

    但就是不肯去巡捕房。

    说这里的巡捕,他们不熟悉,不公正。

    会欺负他们这些外乡人。

    坚持要陈丹和他们回家。

    就在这闹闹轰轰之中。

    对面歌剧院的保安老彭头,端着大号的搪瓷茶缸子,一边吸溜吸溜地喝茶,一边悠哉悠哉地过来看热闹了。

    看到了这一幕。

    特别是那一家三口。

    老彭头一愣:“你们不是老李家的人么?怎么到这儿来了?”

    原来,竟然有人认出这三个人的身份。

    但那老太太却否认。

    对老彭头说:“你认错人了,我们不姓李。”

    老彭头哈哈一笑:“你们不姓李?那你们姓啥?别开玩笑啊,难道你们姓了几十年李,现在居然把姓给改了?虽然咱们不是一个村的,但离得可不远。你们在集上卖饲料卖了几十年,谁不认识你们?你叫李大奎,你叫张桃花,你儿子叫李本利。”

    有一个围观群众,手里就拿着之前他们的寻人启事。

    大声说:“没错,这寻人启事里面,就写着寻找李本利之妻张晓红。你们怎么还不承认呢?”

    老彭头一听寻人启事就问:“你家谁丢了?”

    这三个人不吭声。

    有人说:“他家儿媳妇丢了。”

    老彭头一撇嘴:“丢了?不是被你们打跑了吗。”

    众人一听,对呀,确实是被打跑的。

    看他们说的是真的。

    这个老彭头在歌剧院看门已经好几年了。

    按理不会骗人。

    陈丹的脸色也很难看。

    难道自己真是这个瘦脸汉子李本利的妻子?

    说实话,看到自己的丈夫是这么一个男人。

    陈丹是有些失望的。

    之前的陈丹如何,她现在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至少对现在的她来说,她并不是嫌贫爱富的势利眼。

    也不是以貌取人。

    但每个年轻女人对自己的另一半,都是有所幻想和期待的。

    不说是白马王子吧。

    至少也得看起来顺眼吧?

    可眼前的这个,却是透着一股猥琐。

    同时,陈丹也是对自己很失望。

    原来,自己真是一个那么不知检点的女人。

    很多人都说,人长大的标志就是成为自己不喜欢的人。

    而陈丹则是悲哀地发现。

    失忆之后,自己原本以为,自己还是一个不错的女人。

    可恢复记忆的代价,却是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那么差劲的人。

    有那么一瞬间,陈丹甚至想过。

    要不就利用这个机会,把婚离了算了。

    因为这个李本利对目前的陈丹来说,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不但没有一点的感情,甚至还有点嫌弃?

    让陈丹以后和这样的男人同床共枕。

    陈丹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陈丹其实很喜欢现在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喜欢在博物馆当讲解员,给游客,特别是孩子们传授知识。

    不想和他们回去那个自己毫无印象的家。

    但陈丹马上就否决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甚至是有些惭愧和羞耻。

    要是那样做了,自己是不是太卑鄙了呢?

    真是一个坏女人!

    所以她咬了咬牙。

    还是决定,只要自己真是李本利的妻子。

    就一定会做好自己身为妻子的本分。

    至于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情。

    但现在,自己不能那么不负责任。

    孟老馆长同样很意外。

    说实话,孟老馆长阅历丰富,见多识广。

    所以他一看这一家人,就觉得可疑。

    这才提出了种种质疑。

    眼见着对方的话,越说破绽越多。

    马上就要露出马脚了。

    却没想到,忽然出现了一个证人。

    让孟老馆长都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那老太太听老彭头这么一说,马上就叫了起来:“你们听到没有?我们家儿媳妇就是被打跑的,现在有证人了,你们还说什么?赶紧让我们走吧!”

    一边说,一边过来就要抓陈丹的胳膊。

    陈丹这一次,已经不怎么抗拒了。

    任由她抓着。

    周围的人眼见着事情有了结果。

    要纷纷散去。

    就看到那老彭头忽然大惊小怪地说:“你们要做什么?扯这个姑娘干啥?这不是那个失忆的女孩么?她怎么成了你们家的儿媳妇了?我虽然在外面,但我每年都回老家,所以老家的事我都是比较清楚的。你们家是被打跑了儿媳妇,但绝对不是这个姑娘!还有,你们家可不只是一个儿媳妇,为什么都没留住?还不是因为你们做的那些缺德事!”

    这话犹如惊雷。

    在现场炸了一下。

    只是有人震惊,有人欣喜,有人恐慌。

    陈丹的反应最为激动。

    她甩开老太太的纠缠,奔过去:“彭大爷,你说我不是他们家的儿媳妇?真的么?”

    彭大爷点头:“当然不是了!你怎么是他们家的儿媳妇?那不是开玩笑么!”

    老太太急了,冲着老彭头怒斥道:“你在胡说什么?我们和你一点都不熟悉,我家的事情不用你指手画脚!”

    周围一个路人听到这里,忍不住讽刺道:“刚才让人给你作证的时候,不是说要我们信他的话么?怎么现在又不熟悉了?你们未免也太现实了吧。”

    “是啊,之前是你们说的,到了你们县里,左邻右舍都能证明她就是你们家的儿媳妇。现在来了一个邻居,认识你们,我们也认识,这是最合适的证人,你们又不认账了?总不能对你们有利的就采纳,对你们不利的就否认吧?”

    老头子气得脸红脖子粗,还想和那个老彭头继续张牙舞爪。

    但是那个瘦脸汉子却是有些慌张了。

    他在后面用手拽着老太太的衣服。

    小声说:“我们先走吧,别把事情闹大了。”

    老太太明显是有些不情愿。

    嘴里嘟囔着:“这要是走了,不是到手的媳妇也飞了?”

    但考虑了再三,还是一咬牙。

    带着老头和儿子,狠狠瞪了老彭头一眼。

    “呵呵……可能认错人了……可是长得也太像了啊……”老太太给自己找台阶下。

    三人挤开人群离开了。

    那老头子走了几步,还扭头恶狠狠地骂了一句道:“姓彭的,这事没完!”

    尽管他们的行为很是反常。

    但似乎也没有把他们抓起来的理由。

    说他们是诈骗么?

    但万一人家真的是认错人了呢?

    况且,那老彭头说的也是一面之词。

    等这些人走了。

    大家才问老彭头,这家人是怎么回事。

    被打跑的儿媳妇又是怎么回事。

    怎么还好几个儿媳妇么?

    老彭头喝了一口搪瓷缸子里的茶水,这才讲了起来。

    原来这家人在他们当地,还真是挺出名的。

    首先,他们的家在当地还算是挺有钱的。

    根本不像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么寒酸。

    因为他们卖饲料卖了很多年。

    就算是称不上大富之家,但也是小富家庭。

    其次,他们家出名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重男轻女。

    据老彭头讲,那个李本利已经结了三次婚了。

    那个地方结婚,女方要的彩礼还是挺多的。

    所以结婚三次,真是花了不少钱。

    所以因为结婚把日子过穷了,现在变得寒酸,也是有可能的。

    结了三次婚,离了三次婚。

    原因都是因为生孩子。

    李本利第一个媳妇,是同村的一个姑娘。

    两人结婚后,第一个媳妇不久就怀了孕。

    这家人都盼着抱孙子。

    于是就找人去看,肚子里的孩子是男还是女?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