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我双目变异,鉴定万物! > 第九百六十二章 元代瑰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华夏的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

    在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上,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

    直到1952年,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

    并得到全世界华夏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另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

    但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样样是精品。

    它有着当时的客观原因。

    一是,物质条件。

    元代,是华夏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大帝国。

    蒙古人,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把王帐都设到了中西亚。

    并打通了汉地、与中西亚已经阻隔三百余年之久的丝绸之路。

    中西方人民的交往,再次兴盛起来了。

    元代青花瓷,就是在中西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青花瓷颜色是白、蓝色的,元代以前华夏瓷器以单色釉为主。

    如唐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而这种青、蓝色的原料,主要是来源于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原材。

    苏麻离青,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会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

    但是这种材料它是舶来品,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有一种说法,说苏麻离青是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材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并非华夏本土所有。

    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极为繁荣,舶来品良多,而苏麻离青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华夏。

    这也是为什么,青花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原因。

    但是唐代,却并没有出现让人惊艳的青花瓷。

    因为唐朝,是华夏人民大为自信的时代。

    各国对于唐文化是怀着崇拜的心情,这使得唐人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还是以自己文化为主。

    所以在瓷器制作中,还是以华夏的传统工艺为主。

    其艺术风格,是为了迎合唐代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汉族人民的生活需要。

    唐末五代,丝绸之路再次受阻,宋代无法恢复。

    直到元朝,丝路在蒙古人的铁骑下再次打通了。

    苏麻离青再次传入了华夏,这才成为了元代青花瓷,能横空出世的重要物质条件。

    二是,技术条件。

    元代青花瓷的原材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其制作工艺也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传说,最早生产出青花瓷的工匠不是汉人,而是回回匠。

    元代打通了丝绸之路后,中西方之间的路上贸易再次兴起。

    与此同时,彼此之间的人员交流,也在贸易之中进行着。

    许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的穆斯林商人,便利用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大量的进入华夏,盛况空前。

    元朝虽然实行四等人制,但是这些穆斯林被列为了第二等,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尊敬。

    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得到了延续和保护。

    而且许多回回人,因为在中原之地没有根基又擅长做生意,所以往往被蒙古人雇去管理经济,做到了高官。

    大量的穆斯林,在元朝民族政策的鼓励下,更加愿意来到华夏发展。

    而这些来华的穆斯林中,就包含了大批的工匠和手工艺者。

    蒙古人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他们的文化是比较落后的。

    因此他们对于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艺人,尤为钟爱。

    在征服中原之地就曾下令城破之后,不得随意屠杀工匠。

    在统一天下之后,手工业者单独被列入了匠籍。

    并且西亚花拉子模一场战役中,就有10万工匠艺人被迁往东方国度。

    所以回回匠来到华夏,他们的总体待遇还是不错的。

    西域的手工业者来到华夏之后,元朝会把他们编入地方官局。

    让他们负责各种手工业的制造和农业生产。

    他们多擅长纺织、制瓷、金银铁器等行业,其中不乏优秀的制瓷艺人。

    当时,被编入制瓷重要之地的江西梁瓷局的,就有一百名回回匠。

    由于这些回回工匠,所属浮梁瓷局,因此被称作“浮匠”。

    这些浮匠本就是手艺高超的艺人,他们在元政府宽松的政策下,能够很好地继续发展本民族特色、和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

    所以当他们将西域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相融合后,就产生了精妙绝伦的青花瓷。

    这就是为什么青花瓷一诞生就是精品,因为它一开始就是出自于名匠之手,少了一些工艺上的探索。

    这其中,元朝对的大的追求,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改变。

    元人喜欢大,或者说蒙古人天生就喜欢大。

    这从他们的国号,就可以窥知一二。

    所谓的“元”来自《易经》里的“大哉乾元”,元就是大的意思。

    再比如,想要拍蒙古人马屁的黄文仲,他所写的《大都赋》,这篇文章说来说去都是在写元朝的大。

    蒙古人喜欢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与生产生活环境有关。

    蒙古人是一个游牧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豪放不羁的民族个性。

    他们豪饮成风,每当取得战争的胜利,或者在重大节日与活动的时候,都要大量饮酒并狂欢。

    那么狂欢的活动现场上,就出现了可以“贮酒可三十余石”的渎山大玉海。

    还许多叫做‘满忽儿”的大饮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