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我双目变异,鉴定万物! > 第一千一百零七十一章 瓷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马蒂斯,在晚年时曾用色纸拼贴的手法,代替油彩的涂绘。

    这一方法也使其画面简洁明快、呈现活泼有趣的效果!

    陶艺家们也在他们的作品中,采用了粉料和胶合材料,在画布上厚涂,然后根据需要,再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在这里,制作肌理时,刮出痕迹的深浅、厚薄、以及方向,都是细心的营造使然。

    这种作品中,诸如围棋子、筷子、刺绣、碎瓷片等,现成物的规划与经营,无不彰显着非笔触肌理的语言基调与魅力。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杂乱的肌理和粘贴物,似乎标示的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以及其存在的虚无性。

    然而,透过这一看似虚无的表面。

    一种受华夏古代雕刻、书法、诗歌、陶瓷、水墨的内在渗透与影响,一种对华夏传统文化、与古典情怀的追念与行动,早已跃然于形。

    如何能将这种根植于内心的积养,转化为现代的视觉语言,无疑正是非笔触肌理语言的个性优势与利导。

    由此可见,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在绘画中的有机运用,构建了非笔触肌理地丰富语汇,增强了画面形式构成的张力。

    它既是画面材质特性表现的一种诱发剂,同时又是活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推动力。

    曾经有人,用了2000多片的青花瓷片,拼出了一件华美异常的华夏汉服。

    让人叹为观止,美伦美焕。

    还有用瓷片拼成年画的,拼成屏风的,只要展开思维,瓷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绘画’材质。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古瓷片是废物!!!

    古瓷器,从来都是华夏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它是书法、篆刻、诗词、美术的完美结合。

    而像景德镇那样的千年古镇,以古瓷而闻名,以制瓷业为根本。

    自古时创烧以来,窑火就一直延绵不断。

    尽管有了无数传送古今的瓷器,但随岁月变迁,流传至今的古瓷器很大一部分零落成片。

    尽管已经碎落,但依旧有着不同凡响的美,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文化价值。

    千年来,经历代能工巧匠的努力,为我们华夏子孙,留下了丰富的陶瓷种类。

    每一件瓷品,都留下了匠人们的智慧、与制作方式的烙印。

    在封建时期,由于位居社会上层的文人,对手工艺者的轻视。

    所以在历史文献中,有关工艺技术、和劳作情况,没有太多完整和详实的记录。

    但是,经由匠人们亲手造出来的古瓷,尘封百世,经受天地与岁月的磨砺,仍是古瓷之路的见证者。

    古瓷片作为古陶瓷的一部分,它虽然不如完整器那样,能在我们窥视历史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它也是考古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具有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遗存数量大、品种时代排列性丰富且有序、获得渠道多。

    这就给我们在研究历史、及传统文化过程中,带来诸多的便利。

    这个在历史资料有限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如此,古瓷片还具有非常独特的美感。

    古瓷片虽然残缺,但并不失其美。

    散落在民间的老瓷片,虽小而不起眼。

    在时间的磨洗中,这些碎瓷片,依旧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价值。

    古瓷片的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在,更有温度和亲和力。

    像是在对着喜爱它的人,诉说着自己当年的往事。

    一些爱好古瓷片的手工艺者,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七零八落的瓷片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古瓷片的饰品化,就是一个展现美的途径。

    一朵青花,一片祥云,残垣断壁般的碎片,却隐透着华夏文化的绝美光辉。

    一支挂坠,一腕手镯,让古瓷片重新焕发新的生命。

    在那些瓷片手工艺者的手中,这些支离破碎的瓷片,变成了令人惊艳的饰品和艺术品。

    不仅如此,还可以广泛结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这就让我们拥有了不一样的居家饰品、佩戴饰品、服饰饰品、车载饰品等等,涉及到我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

    古瓷片,在当今生活装饰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如,居家装饰里的茶垫、插屏,佩戴装饰的吊坠、戒面、手链。

    服饰装饰的胸针、皮带装饰扣,车载饰品的吉祥物等等。

    加工材料领域宽广,技术手段先进,加上民众审美的民族情结等因素的支撑,目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由残损瓷片到装饰饰品,需经过款式设计、铸蜡模、打磨瓷片、镶嵌等多道工序。

    比方说我们做一件首饰,首先要选定纹饰精美的残损瓷片。

    一般明代瓷片,它们的花纹古朴写意。

    而清代瓷片,则造型繁复,色泽鲜艳。

    这些瓷片上,绘制着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神仙人物。

    好的瓷片,不仅有艺术和欣赏价值,稍大一些的本身就是一幅画。

    将这些画切割,再配上合适的装饰,更能突出老瓷片的残缺美。

    最后,才是构思框定切割形状,打磨瓷片后,配以金银装饰,最终镶嵌而成。

    不过,有些手工艺者,在提升古瓷片饰品空间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那就是所形成的饰品,普遍采用了现代化机械工具进行加工。

    分割、打磨、拼接、化学漂洗、各种技术手段,和因物造形的改造,这些技术和改造却对瓷片是毁灭性的。

    尤其是,在未能充分解读古瓷片的情况下,就把沉淀在古瓷片上的历史痕迹、和自然形成的形态美感,完全摒弃了。

    而这些,才正是古瓷片上最珍贵的依附元素。

    华夏人尚古、恋古,物件的古韵、神品,完全依靠原态来表达。

    但凡经人为破坏,审美终将发生偏离。

    所以,有人提出“随形立意、原态开发”的观点。

    这种和目前采取的技术手段反其道而行,古瓷片不再是作为被动方,为特定形制,而受到解构式的打造处理。

    而是作为服务的主体,根据它原始形态量身定制。

    不破坏、能辨识的,把千形万状的古瓷片,甄选到匹配的领域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