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明无敌暴君:开局抄了满朝文武 > 第245章 再办一次武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朕下令要举办科举,已经过了十日之久。”

    “北方各处学子是否皆已到京?礼部准备的如何了?”

    早朝上,朱由检向礼部尚书沉声问道。

    闻言,曾灌立即出列禀奏道,“启奏陛下,礼部近日就此商议颇多。”

    “决议会试仍定于贡院,设翰林十九人为同考官,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

    “会试第一场定于五月八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闻言,朱由检嗯了一声,又问道,“主考可有人选?”

    “回陛下,经礼部议,拟设四人为主考官,请陛下裁定!”

    曾灌连忙回答,赶紧把上朝就拿着的奏疏交到小太监的手中,再由太监转呈御前。

    “兵部尚书倪元璐、庶吉士方逢年、东阁大学士曹溶、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

    朱由检一一将这些名字念出来,却凝眸看了一眼曾灌。

    曾灌心下似乎有些紧张,胆虚不敢对视,只是低头等待。

    其余三人没什么毛病,都是帝党。

    可这个曹溶就有些门道了!

    此人不仅在历史上是个投清贰臣,而且根本没太大能力,想必又是一些东林余孽安排进去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冷哼一声,直接将礼部选出来的名单放到一边,说道,“这个曹溶,朕看不行,就换成冯铨吧,众卿可有异议?”

    言罢,朱由检目光扫视阶下群臣。

    被看到的人无不是心惊胆颤,哪敢有什么不同意见?

    几乎都是唯唯诺诺,连说圣上圣明云云……

    按理来说,历次主考、同考名单皆由礼部拟定。

    基本也不会出现什么驳回的事,更别提如今朱由检是直接说不行要换人了。

    但如今朱由检大权在握,谁敢在这个关头逼逼?

    真当自己的脑袋是铁做的,砍不死吗……

    冯铨脸皮极厚,见众人没有反对,当即站出来叩拜说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尽职守,奉己为公,为国朝考量有用材!”

    “朕还是相信冯爱卿的。”

    朱由检笑了笑,又故意看了一眼礼部尚书曾灌,“除却文科的事儿,朕还要与众卿聊聊武科。”

    “武科?”

    “武科今年不是举办了一次,还要再办?”

    大明建立至今,就有建立武科。

    可却是时办时废……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用不说,更是成了天下人的笑谈,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传承下来!

    还是成化年太监王植提出仿照文举,这才有了如今这形同虚设的武科。

    听到这话,群臣们一下子炸开了锅。

    就连内阁里面的官员也表示不理解。

    毕竟自古以来,文武对立。

    哪怕他们再忠心,但也不想给自己弄几个天敌开心开心……

    看着所有人的模样,朱由检紧皱眉头。

    要是真的彻底取消了这子虚乌有的武科,你们怕是要高兴得做梦都要笑醒。

    “朕知道,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不看好武科,但是朕告诉你,大明不能没有武选,武科更要提上日程!”

    “李凤翔,念!”

    在群臣震惊的目光中。

    李凤翔清了清嗓子,上前几步,将早准备在袖子里的圣旨取出铺展在半空中,高声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祖立国始运至今,武科时办时废,典章不统,法理不一,深为固弊!”

    “兹令,自崇祯十七年丙戍起,定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每三年一次,令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建州府武学院,皆与文举同。

    本次武举,设同考十九人,主考四人,皆与文科同。

    另设,武科先场试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刀剑、负重、摔跤、跑步、拳脚等一十二科;”

    “后场试营阵、地雷、火器、战车、守御等七科;末场试兵法、天文、地理、练兵等八科。”

    “令定武科三甲,殿试一甲前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赐武进士出身,二甲以下皆属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殿试三甲之内,亦或者优秀者,均可免试进入大明军事就学,少则半年,多则三载!”

    “毕业后,按成绩加从六品“武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武勋,各授将职,为国效力。”

    “钦此!”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圣旨自然是用内阁名义发出,在加上如今朱由检的威权势大。

    群臣们无论愿不愿意。

    他们现在所能做的。

    只有赶紧跪在地上,山呼万岁接旨罢了……

    ……

    武举是武周首创,宋代延续。

    有明一朝重文抑武,却并不受到重视。

    除成化年仿文举定制以外没有

    万历年曾有朝臣提出改革武举,神宗皇帝有意,下发讨论,可惜并未得到群臣和内阁议定通过。

    武举起先举办的时候,各处还是有不少民间武者参加。

    可笑的是,武者在进行武举之前要先参加一次笔试。

    若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甚至连武试都不能参加……

    这些所谓武策的笔试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韬略,实际上却是在为难前来赶考的武者。

    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居然连四书五经都要考!

    可以想象,当时很多兴致勃勃前来应试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脸懵逼,就连第一次笔试过去的都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反倒那些勋贵和戚世家子弟,可以用优异的成绩通过。

    久而久之,武举也就根本没什么人来参加了……

    在此之前,武举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形式,都是勋戚世家子弟占据名额。

    而且从来都没有什么武三元和武三甲之事!

    而至于其他出身平凡的武人。

    多是报国无路,忠君无门……

    实在是可悲!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