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明无敌暴君:开局抄了满朝文武 > 第606章 大明王建业的奋斗史(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建业等人在花费半天时间,对照图纸勘测现场后,当即与值守的州衙主官商量一番后。

    将青壮们召集到一起当众宣布,工程即时复工,所有各村带队的里长工头照原方案带队开始施工。

    为了激发士气、稳住人心,王氏家族特意拿出上百银币,购买了百口肥猪,几十只肥羊。

    安排家里的管家带着十几名仆从将牲口赶到工地上,并在复工当晚宰杀后供施工青壮们食用。

    此举果然奏效!

    在大吃一顿后,青壮们精气神迅速恢复到原先那种良好的状态。

    从第二天上工后也是个个干劲十足,这种状况也让连日来神经一直紧绷的州衙人员彻底放松下来。

    王建业在复工后去往各处工地巡视中发现,青壮们使用的推车装载土方太少。

    这就导致从挖土装车,一直到把土方运到坝基,大部分的时间都耗费在中间的路程上。

    长时间累积下来,工程的进展速度极慢,工期将会比预计的还要延长许多。

    在经过几天的思索考量后,王建业拿出了一张现用推车的改进图,将其交到来工地巡视的淄州知州王家方手中。

    后者当即拍板,安排人手立刻拿着新型手推车的图纸,回州衙组织人手,找到材料后马上开始装配试制。

    这种新型推车其实很简单,就是将现在的推车车架加宽。

    车轮还是一个,但车架加宽后,运土方的垛篓从一个变成左右两个,并且在推车的前部装上一块木制挡板。

    没过两天,新造的两台手推车便送到了工地上,王建业特地吩咐找了一名膀大腰圆的壮汉,一名瘦弱矮小的普通青壮。

    两人分别用新推车进行装运实验,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好。

    那名壮汉使用新型推车,一次可装运千斤左右的土方,那名普通青壮也可装载六七百斤之多。

    这比之前那种单个垛篓、最多装载三五百斤的旧式推车,效率提高数倍!

    并且平衡感更好,装载土方虽多,但比从前行走起来更加稳当。

    王家方见状大喜,他立即吩咐下去,州衙拿出银钱,组织人手大力生产新型推车。

    并准备回到衙门后,将这一新的生产工具往上呈报。

    在给王建业邀功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朝堂大佬的视线……

    在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任何新型生产工具的诞生,都是对生产力的极大推动,这可是大功一件!

    经过层层上报,青州府有关启用府内人才接手淄河水库工程,并于其中发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的奏报经通政司递入内阁、

    与之同时到来的还有这种双垛篓推车的图纸,以及新旧推车在效率方面的数据对比。

    顺天府奉命,用经过按照图纸打造的新型推车样品与旧式推车进行试验后。

    确认青州府奏报无误,没过几天,内阁通令嘉奖的文书由京师发往青州府。

    文书对青州府大胆使用专业人才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点名褒奖府州主官,并特意点出王建业的名字!

    对其勇于担当的行举给与了激励,勉励他再接再厉,在现有职位上再创佳绩。

    青州府官员猜的没错,现在工部都水司根本没人了,几乎所有水利专家全都在大明各地督建中。

    既然王家是水利世家,并且有组织水库兴建的先例,现在又有工部已经绘制好的施工图纸,王家就起到一个专业监工的作用就可以。

    受到内阁表彰的官员们个个情绪高昂,府衙仓房内的粮食物资供应更是加紧了对工地进行倾斜。

    他们也未曾想到,因为一个地方性水利工程,自己的名字居然能直达上听。

    并且还是以这种较为隆重的方式,这可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好事。

    此举意味着,只要不出较大的意外,将来淄河水库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自己的位子很有可能会往上挪动一下了。

    于是乎,在大人们的直接关照下,大批物资每天都在从青州府向淄州流动着,官仓银币也大把大把的撒出去,从民间采购各种施工所需的物料。

    这一巨额投资也极大的带动了青州府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物资生产和流通。

    嗅觉灵敏地商人们也逐渐向工地汇拢,把各种可能卖得出去的商品带到了巨大的施工现场。

    一时之间,原本地处偏僻的水库所在地成了淄州最热闹的所在。

    由于万余青壮的工钱都是按天结算,很多家境不错、手头宽裕的民工便会在歇息之余。

    顺便从商人们的摊位上采买一些中意的货物,这种消费也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不要忽视青壮们的消费能力。

    朱由检一直倡导的让劳动者获得更大收益的理念,在大明各地基本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在官方投资的项目上。

    工匠和力工的工钱按照工种不同而有所区分,低的每天大约五十个铜板。

    有手艺的工匠每天可以拿到一百到一百五十个铜钱!

    按满月计算的话,可达三到四个银币之多,这可是相当高的的收入了,尽管并不是常年都有。

    总体算来,单单这万余青壮劳力的工钱,每月就达到两万余银币。

    这还不算免费供应的饭食,以及修建水库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

    所以说,兴修水利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投资也是相当巨大。

    也就是现在的大明有钱了,要是在原先的历史当中,就算只管饭食,青壮都是服徭役征来的免费劳动力,也不是财政所能负担得起的。

    历代执政者并不缺智慧,尽管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症结所在,但几乎无人能够解得开财政匮乏这个死结。

    王安石和张居正都尝试过,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朝廷缺钱少粮,哪有余力去发展生产力。

    而没钱投入民生工程之中,在遇到长期自然灾害时。

    因为缺少水利工程的养育,从而导致田地旱涝不均,进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绝收,以致灾民遍地。

    最后无数人揭竿而起,严重打击和动摇王朝的统治,甚至改朝换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