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请皇兄退位 > 第18章:登基大典,捧奉诏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日一早,

    祭天台上。

    身着正红色龙袍的赵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宋徽宗赵佶的无奈之下,在宋钦宗赵恒的漠然之下,缓缓地踏上了台阶。

    一步一个脚印。

    速度并不是很快。

    此时的赵朴知道,

    无论他走得快还是走得慢,对于继承大典来讲,都无足轻重。

    但却好像未来治理国家一样。

    要每一步都慎重。

    至少每走一步,他都会觉得身上的担子很沉重。

    无论是接下来需要改革,还是需要其他的步骤。

    对他而言都是相当沉重的。

    改革,万一处理不善,那就是下一个王安石。

    北宋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党争。

    自古以来,党争都是灭国之兆的前奏。

    例如晚唐的历史,明末的历史等等。

    这都是前车之鉴,

    他不得不深思熟虑。

    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不慎重,稍微一走神,火候差了,所有的地方就差了。

    还有用人之道等一系列以前他在十年内考虑过的。

    没有考虑过的各种阶级矛盾,各种社会关系,乃至于关乎民生小事,他此时都要思考。

    这台阶有多长,他就要思考有多久。

    毕竟这北宋的弊病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解决的,否则王安石也不会被迫辞官了,宋神宗也不会死得那么的早。

    大宋是以文治为立国根本的。

    所以,文人是有特权的。

    得罪了,犯罪了,甚至被证据石锤了,都不会触及生命危险的,大部分都是贬官和辞官比较常见。

    而且这项默认的潜规则,似乎已经是大宋官场上绕不开的规则了。

    但是,文人多好空谈,而且还各自相轻。

    脑袋瓜子贼灵活,喜欢勾心斗角。

    这群人,用得好,那就是对敌国的大杀器。

    用不好,那就是毁灭国家的罪魁祸首。

    明有东林党之祸,东汉有党锢之祸,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走着走着,

    赵朴的心情变得沉重了起来。

    他突然站在原地不动了,

    众人的视线此时都汇聚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不动了,其他人的心也就提到了嗓子眼。

    由于这是祭天台,又不好大声喧哗的。

    只能干着急地看着站在原地不动的他。

    “呼!”

    他深吸了一口气,按照这里的繁文俗节,本应该还要沐浴三日,斋戒三天才能走完登基仪式流程的。

    但因为目前处于战乱状态,所以一切礼仪都从简了。

    可他却认为沐浴三日,斋戒三天是很有必要的。

    至少是让他头脑清醒一下。

    昨夜他与刘伯温就登基后的基本国策进行了一番探讨,刘伯温的建议是优先发展国力外加剿灭赵构的叛乱势力。

    至于金国的这方面的事情,可以暂时缓一缓。

    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

    他经过了一番思考,加上了对明末灭亡的一定了解,所以对刘伯温的建议算是采纳了。

    但也没有展开了细想。

    未曾想,他会在今日登上祭天台之前,会突然生出这么多想法。

    突然觉得这神器的权柄,是真的不好掌握。

    做不好,那将会被无数后人所耻笑,如宋太宗赵光义,就被后人耻笑为“高粱河车神”。

    亦或是做得一团糟,如崇祯一样,虽然很努力地在做,但却是越做越错,大明灭亡,他是要付一定的责任的。

    这重担,不好挑啊!

    这皇帝的宝座,烙屁股啊!

    但是,

    仔细想了想,这徽钦二帝的风流往事,这赵构小儿的胡作非为。

    他突然就忍不住地笑了出来。

    随后摇了摇头。

    目光坚毅地看着距离他就只有十步之遥的台阶,毅然决然地踏了上去。

    已经腐朽到了极点的王朝,朕还这般畏首畏尾地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破坏,格局实在是太小了啊!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叩九拜,山呼万岁,好似登天一般的声音,延绵不绝,经久不衰。

    声音停歇后,

    皇帝赵朴这才接受了钦宗皇帝第三次书写的禅位诏书了。

    古人讲究三次拒绝,三次书写。

    这是个礼数。

    他赵某人既然要做正式一点的皇帝,自然是要遵循这个礼数的,其他的都可以简化,但唯独三次拒绝三次书写的这个不能省略。

    这是皇位法理正统传承延续的一个重要的面子工程。

    没有做好这个面子工程的,一般都不是正统的王朝,不仅仅是开国皇帝或者篡位的臣子自己心虚,而且敌人还会将这个问题扩大化。

    可以说,是封建法理系统的关键一步。

    这个千万不能马虎。

    当然,赵朴也很辛苦的,他昨天装莫作样地拒绝了一天,今日登基了,这才将这诏书的第三个版本交于了宦官之手。

    由奉读宦官来进行宣读。

    “朕,大宋皇帝赵恒,年老体衰,身子骨弱,已患疾多年,疼苦难耐,今幸有十三皇弟朴,兄友弟恭,孝顺成性,德才兼备,勇武过人......”

    诏书内容很长,足足有数千字。

    写得很情深意切。

    可以说是上上乘的催泪佳文。

    可惜啊,这不是赵恒写的,他写得前两个版本加起来不到五百个字。

    这让赵朴感觉不太行,连夜让刘伯温将赵恒的两个版本整合在一起,然后扩写的数千字,再由下半夜的苦逼赵恒誊抄。

    以至于赵恒现在对他的好皇弟赵朴的假惺惺地友善行为,都是漠视的状态。

    太膈应人了!

    这刘伯温本来就是大文学家,写得文章,那叫一个出彩。

    赵恒抄德那叫一个恶心。

    如今奉读宦官读完,所听闻的官员们,无不声泪俱下。

    就连宋徽宗赵佶都哭了。

    一边哭,还一边问赵恒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这些事情了。

    弄得赵恒心情十分的憋屈,但又没办法,没听到诏书上面开头的一句话写了什么吗?

    “年老体衰,身子骨弱,已患疾多年,疼苦难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还不是在警告他不要乱说话,不然哪天突然暴毙了,都是属于正常死亡的。

    他害怕啊!

    没办法,老父亲赵佶的追问,他也只能陪着笑脸苦哈哈。

    登基大典第二步,也就是即位的皇帝,要公布他的执政方针等一系列阐述皇帝想法的诏书,也就是即位诏书。

    当然,这第二步一般皇帝们是不怎么理会的。

    通常情况下,只会有开国皇帝会有即位诏书。

    毕竟大部分皇帝都是守成的皇帝,没有实际锻炼过,根本不可能在即位之初就有做好皇帝的思路的。

    但赵朴有。

    当下,他亲自将诏书从怀中掏出,交付给了奉读宦官。

    “朕,大宋第十位皇帝赵朴、太宗皇帝九世孙,于此昭告大宋列祖列宗,昭告三界神魔仙佛,昭告天地人妖鬼......”

    奉读宦官读了开头的一点,就不敢继续往下读了。

    他面带恐惧地看着皇帝,似乎是在确认这诏书是他写的吗?

    “读啊,怎么不敢读了?”

    “陛下,这如此大逆不道的诛心之言,奴才不敢读啊!”

    “读!读下去,你不读,就让朕来读!”

    “陛下,老奴该死,老奴不敢!”

    宦官吓得双腿发软,颤颤巍巍地将圣旨递了回去。

    “下去吧!”

    “谢官家!”

    如此反常的一幕,让诸位大臣们瞠目结舌,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圣旨,让读了几十年圣旨的太监都不敢读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