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家父道光帝 > 第44章 剑指中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听到了道光皇帝这么奇葩的言论。

    太子奕纬心里都快憋出了内伤。

    赶紧用手捂住嘴巴,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控制不住,就会酷酷酷的笑出声来。

    精明的道光皇帝,又如何,看不透他在干什么,恼羞成怒的吼了一句:

    “难道朕说的没道理吗?”

    ……

    伸手给道光皇帝倒了杯茶。

    太子奕纬摇了摇头:

    “皇阿玛,话不是这样说的。

    先不说这个女王,已经有了一个德国的丈夫。

    而且她的这个丈夫,压根没什么实权。

    更不要说,她与皇阿玛年岁相差过于悬殊。

    双方言语也压根不相通。

    就说这英国女王此人,心智高傲,甚至不逊于武则天。

    像这种人,又怎么会甘居人下呢?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皇阿玛把她迷的团团转。

    英国女王也同意下嫁,屈尊做一个妃子。

    可她手底下的英国大臣和百姓,压根就不会同意。

    甚至换一个女王都是有可能的。”

    ……

    听到儿子这般讲,道光皇帝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

    “原来如此,倒是朕有些想当然了。

    如今我大清与英国交恶。

    两国一战怕是免不了了。

    你做好了万全准备了吗?”

    ……

    闻言微微一愕,太子奕纬摇了摇头,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皇阿玛恕罪,儿臣而还是那句话。

    虽然枪械厂和化工厂加班加点的拼命赶工。

    也只能说勉强防守。

    但如果要真做到万全,真的做到不败之地。

    还是需得花大力气,投资海上造船厂。

    要知道如今的英国,他们已经可以造海上战列风帆舰。

    每艘战列风帆舰,上面可以布置高达上百门大炮。

    而我们虎门,一个炮台也就一尊炮。

    一旦发生对战,一尊炮又怎么敌得过,他们上百门大炮的齐齐轰击?

    即便能够堪堪抵挡。

    可英国人,一旦发现我军守备森严,而放弃进攻虎门。

    势必会开着大船,沿着我大清沿海一带伺机骚扰。

    到那个时候,只怕是我大清要陷入多事之秋。

    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到山东到直隶,这沿海的海岸线何止千里?

    总不可能在每座城镇上,都布下重兵吧?

    一来,如此耗费钱粮人力不说。

    二来嘛,也容易让地方汉人,掌握着过多的兵权。”

    道光黯然点头,默然无语。

    之前自己,裁撤掉了他的产业园计划中,就有海上造船厂。

    可眼下英军要打过来了。

    整个大清却拿不出像样的大船,予以对抗。

    一旦英军,搞个打游击战术。

    对沿海各个城镇,抢了就跑,那么大清将会只能望海兴叹。

    一想到这。

    道光便有些懊恼起来。

    但这种笨事是自己干的。

    先不说在自己儿子,太子奕纬面前有些子难为情。

    可偏偏这种事,还必须得认真面对。

    一时间,父子二人纷纷默然无语。

    齐齐望向了旁边的电宫灯,发呆不语。

    ……

    而太子奕纬想的事情反而还要更复杂。

    鸦片战争之所以能够输两次。

    不光是因为大清的火器普及率低,质量不过关。

    士兵们的士气和战斗意愿极其低下,将领们望风而逃。

    输掉两次战争,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体制问题。

    ……

    那就是大清有史以来,从建国开始。

    历代清朝皇帝,就对汉人势力倍加提防。

    整个清朝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京城。

    次一点的就是边境和要塞。

    至于东南,江南以及云贵川,两湖两广一带。

    基本上只留了一到三千人的绿营。

    这些一到三千人的绿营部队,抓抓贼,维护一下治安倒还可以。

    要想奢望更多,那纯粹是扯淡。

    而这些绿营部队,设置的本意就是为了地方治安。

    而非御外。

    甚至在清朝历代帝王的设想之中,压根就没考虑过,海上来的敌国势力。

    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英国两次发动鸦片战争,大清会输的一败涂地。

    当然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

    也就是后来的太平天国,也是正因为这个原因而快速崛起。

    在整个江南一带,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快速壮大,并夺得了江南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清朝的兵力布置,历朝历代都如此设想。

    ……

    眼下大清没有像样的海上战船战舰。

    仅靠一些运河上的小船小帆。

    又如何能够与英军匹敌呢?

    虽说自己眼下已经在连连布局。

    把广州虎门经营的铁桶一般。

    但是架不住。英军开着大船,沿海满地跑。

    毕竟历史上的英军也是这么干的。

    这不由得让他更加焦急了起来。

    ……

    低头沉默不语的道光皇帝,终于鼓足了勇气。

    抬头看了看这个为国事操碎了心的儿子:

    “太子啊,你如今奉命监国,海上造船厂一事。

    你就看着办吧,只要不从国库抠钱,啥都好说。

    英军准备钱粮和兵马,不是还有七八个月吗?

    你让福建造船局,招人扩建。

    尽快地打造一批海上战舰。

    绝不能让英军,大摇大摆的在沿海城镇晃来晃去。

    否则我大清颜面何在?

    我中华正气何在?

    你是太子,眼下代朕监国。

    抗英一事,你全权负责。

    要权也好,要人也罢。

    朕,一并允准。”

    说完便落寞的转身,缓缓扶墙而去。

    留给了太子奕纬一个凄然的背影。

    ……

    道光皇帝一边扶墙走开一边,苦笑的自嘲。

    刚刚继承大位之时。

    自己何曾不像所有年轻帝王一般?壮志昂扬。

    可这个国家在自己手里。

    越治理越糟糕。

    越糟糕越愤怒。

    越愤怒就越混乱。

    简直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眼下的英军还没开始正式开战呢。

    虽说还有至少七八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准备。

    但他也知道,自己留给太子的。纯粹是个烂摊子。

    真要算起来。

    怕是自己百年之后,多半也会得到一个昏庸之君的评价。

    甚至道光皇帝都不敢想象。

    百年之后,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庙号呢?

    是清平宗?

    还是清神宗?(神,莫名其妙,不知道该怎么说)

    ……

    罢了罢了。

    自己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去栽培太子。

    希望这大清在太子的手里,能够恢复祖辈的荣光吧。

    ……

    一连几个月都是焦头烂额的。

    英国还没打过来。

    湖南的捻军一直都没消停过。

    而坐镇军机处的太子奕纬,这些时间一直都没闲过。

    一边积极的忙碌着调兵遣将。

    一边派户部尚书陶澍为钦差大臣,由他亲自押送粮草,前往湖南赈灾。

    并让官员们,对湖南的叛军展开了心理战。

    但凡肯弃暗投明,脱离叛军的百姓。

    一律现场发粮,并且不追究过往。

    ……

    同时,下令湖南各县各府,严格执行坚壁清野。

    以免叛军的势力越加扩大。

    毕竟太平天国席卷半壁江山的教训,太让人深刻了。

    成都将军和江宁将军,也纷纷向湖南中部靠拢。

    压缩叛军的生存空间。

    但考虑过这两支部队,并没有经历过多少大战。

    太子奕纬不得不严令他们,不得随意出战,只是负责固守和压缩战略空间。

    围剿一事,由开绍,奕山负责北面进攻。

    至于水师提督关天培,游击将军桂明。

    则从南面,北上湖南。

    一南一北,形成夹攻之势。

    开绍一马当先,冲入湖南后,便连下三城。

    极大的鼓舞了清军的士气。

    奕山虽说有些不大成器,但和刚成立的捻军部队,也打得有来有回。

    ……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捻军,进入湖南后煽动百姓造反。

    手上除了粮食多。

    兵器什么的,还真没缴获有多少。

    一群流民,又不会自己造。

    基本上遇着官兵就会大规模的溃散。

    压根无法形成太多的抵抗能力。

    ……

    清军合围第3个月后。

    随着关天培和桂明的加入战场。

    整个湖南的战事,呈现了一边倒的局势。

    这些只是为了混饭吃的捻军士兵。

    顿时便被打得昏头转向。

    只见清军,一个个端着一根根木棍。

    噼里啪啦的,不知道放鞭炮还是什么的。

    而己方,只能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士兵纷纷倒下。

    时不时还会扔几个铁坨子铁疙瘩过来。

    一扔过来,就是炸死一大片。

    紧接着便能听到关天培的一声声大喊:

    “朝廷有令,降者不杀。

    愿归降者,赐米分田,概不追究……

    擒杀捻军首领者,不计过往,立地封侯!”

    一声声呼喊声,传遍了整个战场。

    诸多捻军将领,纷纷感受到了身边人,投来冷冽的目光。

    就像是一个饿久了的人,看见白花花的馒头一般。

    通红的双眼,分明布满了血丝。

    ……

    其中一个将领,冷不丁的,就感到自己一阵头晕目眩,整个天地好像都在快速翻转。

    紧接着,便感觉到自己脑袋脱离了躯体,腾空翻飞。

    一个农民抓起捻军的首领的脑袋,便冲向了官兵。

    一边冲着一边大喊:

    “我杀了他们的大将军踏破天,我要归诚,我要归诚……”

    还没来得及高兴。

    斜刺里忽然杀出了一个捻军首领,骑着一匹快马。

    长长的一杆红缨枪,便直接穿透了这个农民的胸膛。

    这捻军首领,傲然的挺起胸膛,冷眼看了看自己身后的士兵:

    “谁敢投降官兵,就是这个下场!”

    ……

    忽然。

    关天培麾下的,一个普通乡勇冲了出来。

    哇哇直叫,便拿起手上的关刀,远远冲上去,就砍翻了这个捻军首领。

    这个乡勇砍死了捻军首领,嘴中还狂妄的大喊:

    “广西曾天养在此!(1795年生,太平军悍将)

    谁敢不服?”

    ……

    如此神勇。

    众多被捻军裹挟的百姓,毕竟大家只是混口饭吃,哪敢上前?

    ……

    捻军首领一死。

    整个捻军顿时大乱,这些个被捻军裹挟的百姓,纷纷四散而逃,像无头苍蝇一样慌不择路。

    关天培拔刀一指。

    几路大军纷纷倾巢而出。

    毫无悬念的便控制住了战场。

    湖南捻军作乱,就此落下帷幕。

    ……

    消息传到了圆明园。

    太子奕纬顾不得天色已黑。

    兴冲冲的便跑到了道光皇帝床边。

    向他汇报这个喜讯。

    ……

    听到湖南捻军,几个月内便快速平定。

    高兴的鞋子都没穿,便跳下了床。

    激动的握住这一份战报。

    连连高兴的喊了好几声,好好好。

    看了看眼前的儿子,道光皇帝满心欢喜:

    “不错不错,太子近段时间以来,布局得当,指挥有方。

    这大概是我大清平定叛乱最快速的一次了。

    相关将领的论功行赏,出来了吗?”

    ……

    一听这话,太子奕纬不由的黯然低下头去:

    “诸位将军,破敌有功,儿臣都已经让兵部做出了相应的论功行赏。

    唯独这个广西乡勇曾天养,儿臣不赞同封赏!”

    道光郁闷的扶起老花镜,朝着儿子翻了个白眼: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有功为何不能赏呢?

    左右不过是个侯爵罢了,该给就得给。

    你不能学阿玛,这样舍不得,那样舍不得。

    阿玛是以前穷怕了,生怕自己衣食起居铺张浪费了,会给国库带来压力。

    此次湖南捻军作乱。

    朝廷前头不是有言在先吗?

    临阵倒戈者,既往不咎。

    擒杀捻军首领者,立地封侯。

    你是太子,怎能说话不算数?”

    ……

    奕纬有些委屈的看了看道光皇帝。

    总不能直接的告诉他,这个曾天养是未来太平天国的悍将吧?

    只是面对道光皇帝的追问。

    眼下太子奕纬,也只好打落牙齿活血吞。

    希望被清廷封侯的悍将曾天养,有了高官厚禄,应该不至于会造反了吧?

    ……

    见儿子无奈点头答应。

    道光皇帝也一时间猜不透,这个儿子究竟在想什么?

    只好宽慰着他说道:

    “以前,朕见你用人,从来都是不拘一格。

    怎么这一会儿,反而变得有些缩头缩尾?

    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呀。

    算了算了,也不说你了。

    给皇阿玛讲一讲,湖南眼下怎么样了?

    你让陶澍治理湖南官场,进展如何?”

    ……

    扶着这个糊涂老爸道光皇帝坐下。

    太子奕纬微微弯着腰说道:

    “皇阿玛,陶澍此人,您是知道的。

    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

    到湖南短短一个月,便协助关天培开绍等人,平定了湖南的捻军作乱。

    紧接着署理湖南大小事务。

    让湖南众多乱民归乡,开垦耕种。

    安置流民,效果斐然。

    ……

    先前贪墨粮草的众多湖南官员,有四成被捻军杀死。

    而陶澍到任后,又有多达三成官员,下狱的下狱,被罢免的被罢免。

    整个湖南的官场习气,已经焕然一新。

    陶澍还向朝廷请旨,请求朝廷多派名医,消除瘟病。

    并且疏浚河道,组织百姓恢复春耕。”

    ……

    道光皇帝听得直点头:“陶澍是个干吏呀,不过湖南一带官员空缺过多。

    朝廷要再委派新官到任,需得好生斟酌。

    品行不端者,万万不可。

    眼下的湖南刚刚平定,万万不可再出什么乱子了。”

    ……

    “是!皇阿玛!”奕纬毕恭毕敬。

    道光皇帝将捷报还给他,语重心长地叹了口气:

    “前几个月的时候,你让广东海商留意英军动向。

    如今半年过去了,英军何在?”

    奕纬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份飞鸽传书,地到了道光皇帝面前:

    “按照前方来报,英国的战船如今已经越过了马六甲海峡。

    现在在越南南海一带。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

    到下个月的时候,英国的战船……

    就会剑指中国。”

    ……

    道光皇帝听的愤怒不已,一拳狠狠砸在桌子上:

    “区区半个四川大的英国,竟然也敢捋我大清虎须,实在是狂妄。

    我大清建国200年来,还从来没受过这样的挑衅。”

    ……

    说完紧紧的抓住太子的手,激愤的言语,掷地有声:

    “朕如今,虽抱病在床,无法摄理朝政。

    为今之计,只好拜托太子你了。

    太子你可有信心,全权负责抗英一事?

    英国人嚣张如此。

    这一战,不但要打,而且要打赢!

    更要打出咱们中国人的威风!

    打出咱们中国人的志气!

    太子……

    你可有信心?!”

    ……

    太子奕纬,单膝跪地。

    眼眶湿润的望着道光皇帝:

    “皇阿玛尽管放心,

    只要有儿臣在,断然不能让英军得逞。

    这大清1,300万平方公里锦绣河山。

    绝不会在儿臣手里失去一寸!

    中华五千年来的血勇和正气!

    儿臣都会一一让它,展现在世人眼前!

    有我在!中国在!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