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宋好官人 > 第四百七十六章:躲无可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那不然还能怎样?那端王是认准我了,我做什么都没用啊!”这是实话,要是赵佶认准了张正书,张正书现在确实难以做什么来抵消他的念头。好在赵佶还不是皇帝,没法由着性子来。要是赵佶已经成了皇帝,张正书二话不说就要跑路了。

    瞧瞧赵佶对付情敌的手段就知道了,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吃醋起来的男人,更是不讲道理。要是这个男人身居高位,还弄他不过,那就是一桩祸事了。

    张正书不知道现在他在赵佶眼中是个什么形象,但肯定被列为“情敌”的范畴了。

    天地良心,张正书明明和李师师保持着距离,也没有一丝旖旎的心思,偏生被赵佶记恨上了,这算什么事?无妄之灾啊!

    “这可怎生是好?”曾瑾菡也急了,她也听闻过赵佶的大名,端王心术不正,喜欢走马狎妓,虽有文才,却放浪不羁。这样的权贵,是哪个商贾都不想惹的。

    张正书安慰她说道:“如今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事。他只是端王,又不是皇上。要是他做了皇帝,我立马跑路。可惜啊,他只是个亲王罢了。”

    “还‘只是亲王’罢了,那端王要是铁了心与你为难,你能怎样?”曾瑾菡急得都快掉眼泪了。

    “放心,在开封府他还不敢乱来的……”

    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历史上,就没有一个赵氏宗室敢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要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那赵氏宗室恐怕就容不得他了。削爵都是轻的,按律法严判是大概率的事。为何是这样呢?咳咳,这就得扯到赵光义了,可能是因为得位不正,赵光义对待太祖一脉,严苛到不行。稍稍犯错,恐怕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这些年来,赵氏宗室中的太祖一脉,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有鉴于此,很多王爷,郡王,或者是其他爵位的宗室,都如履薄冰,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宋朝的宗室都很安分,没有一个敢造反的。也是,烛光斧影的事,还历历在目,谁敢造反?

    然而曾瑾菡虽然熟知人情世故,却不太懂政治:“我等都是商贾,如何能和一个王爷斗?不若郎君你备厚礼,上门赔罪罢!”

    张正书却苦笑道:“人都得罪了,赔礼有用吗?”赵佶的小心眼,张正书是一清二楚的。

    历史上,章??炊粤⒄再ノ?郏?衔?再ァ扒豳?豢梢跃?煜隆薄?上蛱?笠运紊褡谟锊党庹??骸跋鹊鄢⒀裕憾送跤懈J伲?胰市ⅲ?绷ⅰ!弊詈螅?蛱?笤谠?肌⒉瘫濉⑿斫?却蟪嫉闹С窒拢?啃辛⒘苏再ノ?邸U再ヒ坏腔?驼伊烁鼋杩冢??叹┪?硕崛ǎ??锰ㄚ晒俚?勒???胝再ダ镉ν夂希?芩闶前颜???鲢昃┏橇恕U??槐嵛?洳??诙雀笔梗?吨莅仓谩<幢闶钦庋??再ヒ廊幻环殴????颜??槐嵩俦幔?嵛?字菟净Р尉?4哟耍???鸵宦繁疾ǎ?邮嬷荨⒛乐荨⒃街荩?詈蟮胶?荨6潭塘侥甓嗍奔洌???锨ū币疲?詈蟛∷涝诒崴??小

    看到了没?赵佶的记仇,一点都没有君王风度。

    再加上他的荒唐,任用小人,为祸天下,根本不配为君。

    可惜,历史偏偏和宋人开了个玩笑,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

    躲避是躲避不过的了,被赵佶记恨上,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张正书对此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既然躲不掉,那就舍得一身剐,把赵佶这个准皇帝拉下马好了!

    对此,张正书有三手计划。

    一,自然是让赵煦生个健健康康的儿子出来,有可能的话,尽量延长赵煦的寿命。不过,以赵煦好色的性子,估计这条路很渺茫。二,就是申王赵?亓耍?砺凵辖玻?晖跽?夭攀钦造闼篮蟮牡谝凰澄患坛腥耍?上в醒奂病5?牵?谡耪?檎饫锔?静凰闶隆2痪褪歉鼋?友勐穑?耪?榕?霾Aе?螅?古屡?怀筛龈叨冉?友劬担空庋?焕矗?晖跽?鼐筒换嵋蛭?奂脖凰⒌袅恕U飧黾苹?镁】焓凳??剐枰?诿窦涠喽嘈??晖跽?氐摹叭室濉薄6詈冒桑?涫瞪晖跽?匾膊皇鞘裁春没跎??接怪良??歉隼虾萌恕2还?趺此担?急日再サ被实酆煤靡坏恪W钪匾?氖牵?晖跽?赜懈隼骱Φ亩?诱杂修龋?馐亲詈貌还?难≡窳恕

    最后一个计划嘛,自然就是安排退路了。

    天下之大,张正书哪里去不得?

    不过,这得首先弄出船只来才行,没有船只,一切都是虚的。

    除了船只外,还得招募船员,自己培养船员。如果是赵佶为帝,那在赵佶登基之前,张正书就带着全家老小出海生活。

    只是这几个计划都有点……不可告人,自然不能告诉曾瑾菡了。

    “郎君,你莫要犟,我可不是说笑的。”曾瑾菡继续劝道。

    张正书摇了摇头,苦笑道:“没有用的,只会让那端王更加看不起我,便是现在都能放手整我了。”

    曾瑾菡不信,皱眉说道:“安有如此王爷?”

    “赵佶不就是?”

    张正书心道,你还不知道他的荒唐事呢,千古皇帝,他也算是独一份了。

    曾瑾菡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不欢而散。

    而张正书呢,则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样都好,为了自己,为了大宋,都不能让赵佶登基。

    在送走曾瑾菡后,张正书坐在小楼上,看着万家灯火,心中想着:“西北战事一了,赵煦估计会来我这里了吧?”

    为什么张正书这么笃定呢?

    完全是因为张正书料中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的结果,赵煦不得不再次过来取经了。估摸现在朝廷里,是战是退,已经要吵成一锅粥了吧?张正书只想嘿嘿冷笑,要说朝中诸公嘛,做实事不行,吵架开干倒是一把好手。偏生到了辽国,到了西夏,他们的膝盖就软了,脊梁就弯了。这就是文人的“骨气”,像苏辙那样的文骨,这时候的朝堂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曾布、蔡京一流的政治投机者。

    这确实是悲哀。

    不仅仅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儒家的悲哀。

    儒家到此,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看似科举把儒家捧得很高,实际上高处不胜寒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