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重生朱厚照,打造巅峰大明 > 第26章 论仁德害死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见大家和老爹,已经开始认真的听自己的理论力,朱厚照说的更来劲了。“所以我说,皇上和诸位的这种赈灾之法,不但治标不治本,更会给国家埋下隐患。虽然不能像我说的那样严重,但一批懒汉算是养出来了。”

    “可是天下灾害突起,你不这样放粥,怎么能够让百姓活下去?”

    朱厚照就感慨:“也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以工代振,这样的好办法。可惜后来的官府朝廷,都被那孔老二给忽悠瘸了。认为在百姓受灾的情况下,你不施舍,反倒让百姓们去做工,这就是不仁德的具体表现,就是应该被批判。”

    百官都这么认为,弘治皇帝,更是以博爱著称。真的就是这么认为的:百姓都已经这样了,那还怎么忍心去奴役百姓呢?大家就一起在心中纠结。

    朱厚照不管陷入一片沉默的君臣:“再说了,古语说的好,救急不救贫。难民初来乍到,施舍些粥饭还是可以的。但时间长了却就有了那么多的弊端,那就不可取了。在坐的,都是大明的柱石。如果大家都用这一种办法来救济这些灾民,那不是灾民的福分,而是他们的悲哀。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不要再用这种想法来处理事情了,那只能是好心办了坏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户部王恕提起精神询问。

    朱厚照就郑重的说道:“用以工代振的办法,不白白的养活这些灾民,让他们对政府产生依赖之心,而是让他们用力气来换他们的生活。这样一来又有两个好处。”

    “什么好处?”

    “一旦灾害出现,百姓们想的,并不是怎么样依靠官府懒惰的等待,而是想办法自食其力,抗灾自救。这样就能给官府减轻一点负担。”

    弘治就默默的点头。“第二一点就是,还能用比较小的代价,完成国家需要的必要建设。而带来的好处就是,这就变相的减缓了正常百姓的赋的徭役赋。”

    古代的赋税是两个词合并的。赋是指免费的徭役,税才是钱。

    现在百姓的徭役非常重。但还没有像崇祯年代那样,百姓服劳役,还需要自己自备钱粮。

    现在没工钱,但供应食宿。

    朱厚照就继续危言耸听:“百姓徭役的过重,结果就是造成大量的百姓,不得不把自己家的土地,投献在士绅门下,以求躲避。最终造成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国家国库的收入越来越少。而为了维持这个老大帝国的运转,国家就不得不增收那些有地百姓的赋税,如此恶性循环,最终逼迫着百姓揭竿而起,掀翻了这个朝廷。”

    朱厚照这样的话,就已经有点大逆不道了。但逻辑是对的,经得起历史考验。

    但好在没人在乎他,诸位君臣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就比如说现在,朝廷拿出海量的粮食,来养活城外的那些难民,但也仅能维持着半饱饿不死。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吃饱,雇请这些难民,来做一些平时需要征发劳役做的事情呢?那样,灾民有了口食,国家得到建设,这不好吗?”

    然后就一指那北京城墙:“北京城外的护城河,已经淤塞多年了。一旦边关有警,就要把护城河重新疏浚。不分什么节令,就得紧急征发百姓服劳役,结果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那为什么不现在,利用现在这批难民,来疏浚护城河呢?用白给他们的粮食,让他们变得勤劳起来,变得不再什么困难都指望官府;又能够避免了未来疏浚护城河的民夫徭役,难道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英国公张懋就一拍手:“殿下说的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朱厚照苦笑:“不是你没想到,而是不敢做。”

    “为什么?”

    “因为哪个官员敢提出这个办法,立刻就会有官员弹劾他。振振有词的批判。百姓已经受难于此,你还要奴役他,这不仁。这和皇上的仁爱之心不符。所以说,下面的不敢提,上面的不敢做,事情就闹到了现在这种不尴不尬了。”

    所有的人就默默的沉思起来。好久之后,还是急脾气的张懋提出意见:“殿下说的都对,但你又说的不对。天灾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上哪里找那么多的工作给那些人做?”

    朱厚照就哈了一声:“要想找以工代振的办法,那还不简单?首先河流要疏浚吧,官道要修复加宽吧。实在不行,你就派人在前面挖坑,然后再派人在后面填上。”

    这样的办法一出,简直将满殿的君臣惊掉了下巴:“为什么要这么干?”

    朱厚照就再一次郑重的回答:“不为了别的,就是要培养出百姓不依赖官府的性格,知道在天灾的时候,自己能自救就自救,只要付出辛苦,就能得到回报。还有更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让人不能闲着。”

    “为什么?”

    现在的满殿大臣,都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了。

    “因为一旦人闲下来,无所事事的时候就会瞎琢磨。然后总能在鸡蛋里挑出骨头,就会对现在仁厚的皇帝产生怨恨。还是那句话,民怨一起,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到时候就是一场天下大乱。”

    心直口快的张懋呆呆的看着朱厚照,突然间伸出了大拇指:“殿下想法,将来做个仁君不一定,但一定是个大有作为的明君。”

    刘建就慎重的提醒:”可是,殿下提出这个建议,就不怕天下百姓怨恨你不仁吗?“

    朱厚照就仰脸哈了一声:”我是小纨绔,小不着调,小不学无术,我怕什么,正所谓,脸皮足够后,就天下无敌。“

    这番道理一说出来,弘治震惊,震动了。

    然而最震撼弘治的是,就是那升米恩斗米仇的比喻。“一旦下次再有灾荒,百姓就又会有更多的灾民涌来,小燕子一般只会张嘴等食。而朝廷一旦仓廪空虚,不能满足他们,到时候百姓是不会理解朝廷的困难,而会心怀怨恨,最终被小人利用,弄的民怨沸腾,揭竿而起的地步。”

    大家也真心折服了小太子不养懒人,挖坑填坑的道理了。

    大儒李东阳感慨:“万岁,诸位同僚,太子殿下所说的,不是危言耸听。这种状况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发生的概率太大了。纵观历史,哪一次大起义,不都是灾荒一起,野心家趁机登高一呼,那就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

    朱厚照回身对着听的脸色一片潮红的弘治老爹施礼:“所以,儿臣才有仁德两字绑架人,害死人的道理出现。才有了挖坑填坑不养懒人的道理。”

    弘治是真的第一次被儿子的聪明震惊了。感情自己家的儿子不是只会玩闹,这不,治国道理也是大大的有独到的见解吗。

    七十岁的礼部老尚书张升为皇帝辩解:“殿下虽然说的大有道理,但皇上却必须保证在天下人面前的仁德名声。所以,殿下的道理办法,行不通啊。”

    弘治也是只能苦笑:“虽然你说的有道理,但事情还不能这么做。那样一来,还是会让天下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说朕,说在坐诸位大臣的不仁德啊。”

    朱厚照也听出了父皇的为难。眼珠一转,立刻提议:“不行以工代赈也行,那咱们就换个法子。”

    “什么法子?”

    所有的人,现在都被朱厚照给折服了,连忙异口同声的询问。

    朱厚照得意一笑:“堵不如疏。现在怕大批难民涌入京师,造成混乱,而将他们圈在城外难民营里。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最终胡思乱想。那干脆,就放难民中的年轻力壮者定点入城。让他们进城找份工作谋生,为自己的家小寻一份比粥场的粥更好的口食。”

    徐冉和沈国光当时脸色大变,异口同声的反对:“殿下,万万不可。”

    “为什么。”

    “那会给京师治安,带来大大的隐患的,京师乱不得。”

    朱厚照微微一笑:“解决这事还不简单。”

    “如何解决?”

    “那就是将进城务工的人,他们的家小留在难民营地,做人质。如果他们敢在城内乱来,或者是到时间不归,就治他们家属的罪。”

    弘治一愣,这刚说你不可能做个仁君,只能做个明君。这可到好,你是真按照这个套路来啊。这扣人为质的损主意你都想的出来,暴君啊,暴君。

    刚刚称颂太子睿智,有明君前途的大臣就一起尴尬了。

    这小子,仁君两个字,看来是和他沾不上边啦。

    但所有人,虽然恼怒朱厚照小小年纪,就有将人做人质的恶劣想法,但心中却为这个法子叫好。

    沈国光皱眉:“但小民贪婪,他们即便做了工赚了生活费用,还依旧吃咱们的舍粥呢?”

    这是沈国光的担心,其实更是在考教太子。朱厚照又一笑:“简单,我在资治通鉴里看到过一个故事,不记得哪个朝代了。一个大官舍粥赈灾,结果一些吃得上饭的人家,也去贪占这口救命粥。所以,他就想出来一个办法,一下子就杜绝了不需要的人的贪占了。”

    “什么办法?”

    所有人都不由得一起伸出脖子询问。朱厚照就得意的道:“方法无他,往粥里参沙子。”

    君臣们就一愣,对望一眼,转眼拍手:“绝,真绝。”

    弘治欢喜:“我儿果然学识见解大有长进,说,是哪位大儒教导的,朕要赏赐。”

    朱厚照立刻跑到弘治床边,腆着脸道:“我是从您借我的那套资治通鉴里悟出来的,爹,您再把那套宋版书二十四史借我呗。”

    弘治当时一指门外:“滚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