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 > 第132章 三万字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进行消费者画像的描绘的确可以根据电视市场来判断。

    的确,现在很多人家里压根就没有电视,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电视台播出了广告,也不可能影响到他们的。

    但是,话说回来,论起家庭电视来,那岂不是国内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没有?难道就要因此放弃广告业务?

    那肯定也是不可能的。

    就目前这市场划分来看,电视台做各种节目也是毫无必要的,那为什么要做呢?

    自然就要把眼光放宽阔点,比如说,除了家庭单位外,还有很多厂子单位、公社单位......在这样的场合中,电视等于是一个单位的公共财产,不属于某个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和电视一样隶属于某个单位的人,是可以看到电视的。

    就像祝家人追祝蹊当年在华视台做的节目都是去厂里看电视一样,虽然电视不是他们祝家人的,但是他们依然能看到电视。

    华视台目前还在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节目,为的就是这部分人群。

    这么一看,拥有电视与否已经不能成为最准确的判断条件,华视台要想要发展广告业务,还得再费心思。

    祝蹊知道,现在不仅仅是华视台,几乎国内各行各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情况对于已经身陷泥淖足足十年的行业发展而言是十足的陌生。

    但对她而言却并不陌生。

    这就无关要不要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了,而是祝蹊自身有这个能力要不要提供帮助,然后助推一个行业的发展了。

    要不要呢?

    祝蹊的回答自然是——要。

    所以她没有跟白厂长卖关子,直接就说:“电视节目跟我们杂志上的文章不同,它有固定的时长,不是我们每一个节目观众都有时间观看的,它对受众的筛选可能比文章更加明显。”

    现在又没有后世那条件,看个节目可以快进可以倍速,通常都是一个节目有多长大家伙儿就看多久,但是人的时间有限哇,那总不能电视播放多久他们就看多久吧,所以,哪怕是自家有电视的人,也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观看罢了。

    祝蹊:“我们台里推出的节目有分类,相应的观众就有分类,那我们应该根据什么节目对应什么样的观众,确定他们是哪些产品的潜在消费者,根据这样的逻辑链条,确定我们应该去做什么广告,以及去找哪些厂子合作。”

    “除此之外,我们台里应该也还有收视率的记录,不同时段观看节目的人数并不相同,一般可以称人数多的时段为黄金时段,这一段时间的广告收费也可以适当地高一些。”

    等华视台的广告业务发展起来后,这个黄金时段还可以用来拍卖呢。

    不过这就是将来的美好展望了,祝蹊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不用自己的指点,华视台的广告部骨干们也能自个儿想到的。

    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家的工作能力只会越来越强,到时候一批在台里深耕细耘的专业人士指不定还有比她的主意更好的想法呢。

    说到底,祝蹊现在能把这些内容说得头头是道,本身不是她有多厉害,而是她站在了一堆厉害人物的肩膀上了,于是输出的内容就变得厉害了起来。

    白福不是祝蹊本人,不知道祝蹊这些说法在后世早已经不是什么个人经验之谈,而是行业经验积累出来的半公开的内容了,现在听了她一番话,只觉得祝蹊这小同志实在是太厉害了!

    不能怪老刘那家伙把人当个宝一样啊!

    这换了自己,那不也得把人当宝?

    可是,白福还是有顾虑:“怎么才能确定广告一定是有用的呢?”

    白福觉得《明天》的广告很成功,并不单单只是觉得祝蹊成功谈下了这么多的广告赞助,而是很自发地站在了那些赞助商的角度,认为在《明天》上刊登了广告的厂家都真真正正地获得了宣传的好处,所以才觉得成功。

    毕竟,你售卖的是广告,那你的广告要是对推销产品没有什么作用,那不就是骗人吗?

    祝蹊觉得白厂长这个疑问很在点子上。

    广告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哪怕到了后世也依然有很多人在追问,甚至不少本身就是广告学专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本身就从事广告行业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质疑自己——广告有用吗?

    可见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难了。

    反正祝蹊这儿是没有答案的。

    思考片刻后,她只能说:“我们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一条巷子上都是卖酒的呢?广告的作用就是这样,突破巷子的桎梏,让你家的酒香传到更远的地方,让被人想起酒,就想起你家的酒。”

    这是一种品牌效应。

    但凡是后世来的都很清楚品牌的力量,许多产品其实本身的效用跟另外一样产品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就是因为人家更响名,是大家伙儿眼中的“大品牌”,它就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拥有更高的价值。

    除去一些品牌溢价比较离谱的产品,祝蹊认为这种现象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毕竟品牌的力量,除了广告在发挥作用,人家本身产品过硬也在发挥作用。

    “现在或许还不到一条巷子都在卖酒的程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谁又知道呢?”祝蹊眼神落在刚刚安知景在的位置,说,“小县城的食品厂都开始崭露头角了,未来的事儿谁能说得准?”

    等市场放开,竞争迟早都会来。

    祝蹊就明明白白地说了:“这个道理我清楚,白厂长您也清楚,没有道理别人不清楚,总会有人能够分出轻重,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当然,正确与否不是他们来断定的,而是市场来断定的。

    白福这下是真的心服口服了。

    “你这么一说,我就觉得我们广告部大有所为了!”

    祝蹊装模作样一副高人的样子也摆得够久了,现在听了白福的话,一头黑线:“咱们可是华视台,厂长你可悠着点儿,再大有所为也要自己心里有杆秤。”

    可别为了给别的产品打出牌子来给丢了自家华视台的牌子。

    白厂长哪里能不懂呢?

    他连连点头:“你放心,我都懂。”

    该说的祝蹊都说了,至于白厂长是真的懂还是假的懂,祝蹊都表示,那也不是她该发愁的事儿了。

    而且,土著人民的智慧可不能小觑,人家是认知有限有不是脑子有限,就祝蹊后续得到的消息——广告部没有再着急着去招揽广告商,反而开始研究台里的电视节目了,而且一个一个的还在往外跑,显然是去各大厂子,也就是电视观众最多的地方去研究受众群体去了。

    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后世这么多渠道和手段,信息收集手段的确比较单一,并且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所以才需要台里的人亲自去跑业务。

    不过这样的形式跟后世比起来,也的确很难讲孰好孰坏。

    就祝蹊看来,无论是广告部的成员还是说她所在的刘台长的团队里,大家伙儿全都是自己亲自上手了许多事儿才逐渐开始成长的,可以见得,亲力亲为至少可以让个人的能力得到成长,在这个急需要人才的时代,无疑是好的。

    说起刘台长的团队。

    《红楼梦》的编剧扫尾工作没能显现出祝蹊的能力来,她加入工作流程后压根就没怎么修改剧本,只是调整了一下剧集设定,在团队里其他人看来就是来浑水摸鱼的,所以当时新加入刘台长团队的人都对祝蹊有意见。

    但《红楼梦》之后,《西游记》的剧本创作发车了。

    原本祝蹊不想凑创作剧本这一热闹的,台里这么多优秀的编剧老师,她的编剧能力也只是厚着脸皮自夸的优秀,哪里好意思跟其他老师相提并论。

    但刘台长说她来都来了。

    嗯,华国人果然最后都逃不出一句“来都来了”。

    祝蹊就在刘台长这么一番说辞下,加入了《三国演义》的编剧工作里,承担了大约十章的小说内容的编剧工作。

    也就是开始了正式的编剧工作后,才让那些新来的人见识到了她的能力。

    “那还不是因为你不爱出风头,台长夸你的时候你说你只是来打杂的,李老师夸你的时候,你说不敢跟其他老师相提并论,我们夸你的时候你让我们不要捧杀你,谦虚过头了不是?别人自然就觉得你没什么本事了。”

    编剧组的老师们年龄跟祝蹊相差得都有点大,祝蹊虽然跟他们交好无压力,但平时更多的还是跟同龄人一块儿玩耍的。

    说话的人是道具组的樊冰,现在正跟着《红楼梦》的项目。

    《红楼梦》现在已经开拍了,这进度跟编剧速度真是丝毫不匹配,祝蹊也是问了之后才知道,人家剧组早就选好了演员了,相当于全组的人都在等剧本定稿出来呢......这拍戏的流程,也就是这个时候才有了,换了后世,剧组不得被各家粉丝撕碎啊?

    祝蹊真正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创作自由。

    樊冰不仅负责《红楼梦》的道具,也跟刘台长手下好几个项目的道具,所以每次从剧组回来都会到台里了解其他项目进度,碰到了祝蹊的话就会跟她聊会儿。

    今天是正好撞见祝蹊被俩小姑娘拦下来问东问西,等她脱身后好一番调侃,结果就听到了祝蹊无奈说的“半个月前我还被这两人说是关系户嘞”。

    樊冰跟祝蹊关系好点,但对刚来团队的小年轻也是很爱护的,当即就说了这么一番话。

    祝蹊心虚,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我这不是自我定位比较清晰嘛,只不过是这段时间跟着其他老师们学习,学到了点儿皮毛,这才完成得这么顺利哇。”

    接了《三国演义》的剧本任务,祝蹊战战兢兢地就开始创作了,她的速度不算快,一周过去也就完成了一个章节的改编,交稿之后直接就获得了李自文,也就是编剧组的老大的赞赏,在编剧策划会上特地拿出了她的稿子来讲解。

    说是她在刻画人物这块比编剧组的大家都强。

    祝蹊压根就不敢当——她这是用了金手指的效果,有【身临其境】在,她几乎是亲眼看到了小说当中的人物,甚至还能自选视角亲自体验,那效果可不杠杠的?这塑造人物可不就得心应手多了。

    所以她又是一番谦虚,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但凡这个时代有“凡尔赛”的额外含义,她都要被人盖上这个戳儿的。

    樊冰:“小小年纪,还是不要这么稳当了,咱们就该年轻气盛点儿!”

    祝蹊寻思着,等她真的名扬天下了,再年轻气盛也不迟。

    现在么。

    打了个哈哈,祝蹊连连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樊冰哪里还不知道她这妮子的性格?

    翻了个白眼:“算了,指望你年轻气盛我还不如指望咱们刘台长呢。”

    别的不说,要真的拿了成绩,刘台长那激动大叫是真的叫啊!

    说起刘台长,樊冰又想起了自己最新看的那篇文章了,说起来,这篇文章樊冰还是从祝蹊这儿看到的。

    当事人就在自己面前,樊冰带着点儿好奇,开口问:“希希啊,你觉得以咱们刘台长的性格,他可能同意翻拍《我朝》吗?”

    祝蹊:???

    诶不是,姐妹,你这思维未免有点儿太超前了吧!搁这会儿就开始惦记IP翻拍了?

    等等......对哦,他们四大名著企划也是翻拍的来的。

    怪不得。

    但是,祝蹊一脸“你真残暴”的表情看向樊冰:“刘台长手上压着四大名著呢,他就是跟孙悟空一样能分身,再翻拍别的小说,那也得分身乏术啊!”

    谁不知道刘台长现在睁眼闭眼记挂着的都是四大名著啊。

    得亏是前头还有个《光荣》可以拿出来反反复复播放,这部电视剧呢,虽然切合了过去十年的政治风气,但厉害的是,人家到现在也不过时,可真是刘台长的养老保险,也给了拼一把四大名著的勇气。

    但祝蹊认为,也就到这儿了,《光荣》可没办法再给刘台长翻拍《我朝》的勇气。

    这小说都才连载第一期呢!

    只有三万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