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666章 只求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就行了

第666章 只求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就行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长这个标准则是固定的,从出生就决定了的。

    明朝虽然也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但是因为老朱在一开始就立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规矩。

    因此明朝中后期再乱,也没有因为皇位继承问题闹过内战,或出现什么恶劣的夺嫡事件。

    因为嫡长子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立长这个标准这个规则,一旦确定。

    后世的皇帝和群臣都必须竭力以此为正统,维持下去,否则他们就是不忠不孝。

    皇帝和权臣便都不能操作这事了。

    当然,这个道理也早就被摸索出来了,周朝就是这样规定的。

    只是因为汉朝作为从秦朝地基上出现的初创王朝,西汉前期乱成一锅粥,东汉前期君主威望不够,中后期乱成一锅粥。

    这个规矩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得到伸张,而刘禅这里,则是要好好的给后世历代君臣立下这个规矩了。

    至于历史上,经常出现的长者不贤的案例。

    只能说这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顽疾,长子是否聪明是概率事件。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倡晚生优生也不现实,最多是禁止近亲结婚。

    而一个庞大的国家,统治稳定、延续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君主的长子不需要是最牛的那一个,只要人正常,不是个傻子能将政权稳定的传承下去守住家业就行。

    所以科举考试和立长一样,他当然有缺点,但是它也有着其他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

    而这优势,又正好是王朝最为需要的,因此,其就是必然的选择。

    选拔出来的人才掌握权力之后参与治理国家,当然也会犯错。

    但任何人都会犯错,只不过从这群读书努力、学识渊博的举士们当中选出来的人才犯错的概率总是要少很多的。

    总而言之这科举考试,就是朝廷官府极大的压缩选拔官吏成本的最优方式。

    民间当然会有一些不屑于刷题的怪才、奇才。

    但是科举的目的不是笼络所有的人才,而是笼络全天下尽可能多的人才。

    至于这些不一样的花火,就让他们点缀人间吧,对于整个国家机器运转来说,没有他们,也没什么可惜的。

    科举的规则和体制,刘禅只会一步步的维护强化,不会动摇,用自己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去夯实他。

    尽管科举也有缺点,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自古以来的政治都是妥协的艺术。

    接下来,刘禅在皇宫中举行了数日的审核工作,对考卷评定进行核查,对考官的工作表现进行点评。

    有失偏颇者批评处分,公允得所的奖励表扬,并将考生名籍抄录皇榜,准备公布。

    建兴元年三月初一,文举和武举最终的排名尘埃落定。

    没什么太大的变动,刘禅基本上对阅卷官们的评卷结果给予了相当的尊重。

    毫无疑问,此次考试依旧是士人占据高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名次上。

    除了石苞这一个寒门子弟,皇榜其他前排的名次几乎都被士族子弟占据。

    这也正常,他们几百年的底蕴不是刘禅三五年能够扭转的。

    综合来看,此次文举中,士族子弟占比约为四分之三,而且平均排名靠前。

    寒门黎庶子弟约占四分之一,排名普遍比较靠后。

    武举还好点,没有士族的教育垄断,寒门子弟只是学术上的寒门,并不都是家里穷。

    武举士人中的寒门子弟数量就多了,占比超过二分之一,庶民、士族子弟数量则比较少。

    其中士族子弟的武举士人约为三分之一。

    没关系,先将这八百多文武储备人才消化吸收进朝廷体系内。

    与此同时刘禅会将更多的财政投入进去,修建更多的公立学校,招揽教育更多的学子。

    官学考生的基数大起来之后,到时候,士人便只有士庶合流这一条路能走了。

    便没有士族、寒门、庶民的阶级分别,大家都成了读书人这一集体。

    刘禅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多办几届科举考试。

    把科举考试搞成人才晋升主流渠道,废除察举、让科举出身的官僚成为朝廷核心。

    先五年一届消化现有人才,不能滥竽充数,等之后人数恢复,人才数量增多。

    就能变为三年一次科举考试,到时候,一切就步入正轨了。

    建兴元年三月上旬,记录科举考试录取名单的皇榜,总算是张贴在皇宫外的大广场上。

    整个考试,报名参与的考生近四千人,而录取人数达到了八百人,录取率约为五分之一。

    无数学子及其亲眷以及长安看热闹的百姓早已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一批批手持大盾和哨棍的玄甲军站在各处关键位置维持秩序,避免出现踩踏事故。

    玄甲军冰冷的面容与士子们激动的面容形成两个极端,对比十分鲜明。

    每临大事有静气,正常人都是做不到的,他们太激动的想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皇榜上。

    因为只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能做官,不用家族再耗费人力物力的扬名,消耗人脉求举荐了。

    能否实现白身和官身的转变,就在眼前。

    当然大多数人只求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就行了。

    只有那些对自己自负般自信的天才,才会去在意自己的名次。

    此次的录取者,被朝廷统一划分为一、二、三甲三个不同档次。

    虽然朝廷没有明说,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档次的出身,定然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提拔力度,意味着不同的前途。

    简而言之,成绩越好授官当然也就越好。

    当然,这也和考生们的心理预期相符,毕竟谁成绩好,未来的成就更高才正常。

    众所周知,一甲只有三人,而且各有专门的名次表述,即状元、榜眼、探花。

    毫无疑问,一甲自然是最优秀的,二甲则就次之,但也有一百人的名额。

    至于三甲,剩下的被录取的都是三甲。

    而对于他们来说,名次便不重要了,能上榜就是万幸,能做官就是极好。喜欢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