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131章 崤之战秦军惨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根据当时的礼制,一国大丧期间是不能出兵讨伐他国的,同时他国也不应来讨伐正在国丧期的诸侯。

    秦穆公正是认定晋国正在为晋文公举行国丧,肯定不会出兵。

    所以,秦军的行进和撤军,走的是一条极其危险的路线崤函通道!

    崤函通道分陆上通道和水上通道,其中水上通道是秦国统一后开通的,此时仅有陆上通道。

    陆上通道又分南崤道和北崤道,秦国和晋国以黄河为界,秦国欲东进中原,必然要经过此崤函通道。

    从现在的地图上看,秦军西出潼关,经陕州,过硖石关到今新安县东,再到新郑,全长约400多里,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传说,周文王曾经巡视此处,遇雨而在崤山主峰嵌釜山下避雨,故设有文王避雨台,这正是南崤道与北崤道会合处。

    但这条通道其实主要在晋国境内,秦军三百乘战车出秦国奔赴中原,明知晋国瞒不过晋国,但晋国正值国丧期,所以秦军想当然认为这是一条安全的通道。

    秦穆公也正是借晋国国丧期间,想迅速解决郑国问题,为秦国在中原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晋国中军元帅先轸当然不肯!

    在先轸眼里,收拾了楚国后,晋国最大的危险或者说是最危险的潜在敌人就是秦国!

    对秦国,先轸早就有了安排。

    这一次,当秦军东进时,先轸不为所动。

    但他已经秘密联络了姜戎部落,给予了厚重贿赂,要求姜戎部队出兵共同打击秦军。

    先轸从不搞什么帅对帅、兵对兵、车对车的贵族式战争,他的战争世界里永远只有对胜利的追求。

    “设立伏兵,把战场选择在崤山通道。”中军帐内,先轸开始分兵派将。

    公元前627年4月初,晋五军悉数出动,由晋襄公亲自率领。

    晋襄公第一次上战场,但他此时还服着丧,穿着白色的丧服,按理不能上战场,于是晋襄公果断将丧服染成黑色。

    黑色,是晋军军服的颜色。由于晋襄公回来后继续穿着这件黑色的衣服办完了晋文公的丧事,从此,晋国的丧服也统一改成了黑色,这是晋国人民对晋襄公的尊重!

    晋襄公以梁弘为右御,以莱驹为车右当然,他的工作主要是亮个相,以激励士气。

    所以,根据先轸的部署,晋襄公就在崤山某制高点观战。

    先轸给姜戎部落分派的任务是关门,即待秦军全部进入崤函古道后,迅速将后路堵死。

    晋国五军由各自帅佐率领,全部埋伏于崤函通道一侧的山上,准备滚木擂石。

    此次作战,尽量避免与敌人短兵相接。

    按先轸部署,只要敌人进入包围圈,晋军就用弓箭、石头招呼即可。

    何时发起进攻?

    先轸自有办法。

    他命人在崤函通道腹地某处设立旗帜一面,旗帜下用乱木挡路。

    只要旗帜一倒,鼓手立即擂鼓,全线发起进攻。

    秦军来了,三百乘战车的秦军离开故乡已经三四个月了,大家归心似箭。

    为了早点回国,他们以及他们的主帅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都选择了捷径。

    来的时候也是走这条道,安全得很。

    但他们没想到,这是一条通往死亡的捷径。

    秦军进了崤山峡谷,约行十数里,主帅孟明视突然得前方先锋来报,说有乱木塞路,人马俱不能通。

    孟明视心下慌然:“来时不见有乱木,难道果真有晋兵埋伏?”

    孟明视急上前亲自去查看究竟。但见前方道路中间竖立红旗一面,旗杆约长三丈有余,旗上有一“晋”字,旗下都是纵横乱木,挡住前路。

    孟明视心里有些慌,但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对秦军将士说:“此定是晋军疑兵之计也。事已至此,咱加快行进,即便有埋伏,也只能奋勇向前了。”

    然后,令军士将旗竿放倒,搬开乱木,以便通行。

    谁想晋军旗帜刚被放倒,只听鼓声如雷,旌旗招展。

    探马来报,前面已经被堵死。

    一侧山腰上,不知多少晋军埋伏,此时听见鼓响,顿时火箭齐发、巨石滚落,向已经惊慌失措的秦军将士身上招呼。

    原来,此旗帜乃晋军一标志,旗帜放倒,意味着秦军主帅已到此处。

    孟明视等大惊,还未等回过神来,后队有士兵来报,说后路已被堵上!

    三百乘战车约三万秦军,就这样被堵在一段狭长陡峭山谷里!

    脚下路径甚窄,两侧一边是危峰峻石,一边万丈深渊溪。虽有千军万马,哪怕你神武异常,却无处展施。

    欲进进不得,想退也退不得,孟明视等人知道陷入了晋军的包围。

    事已至此,身为主帅,孟明视只能下令拼死杀出重围。

    但无论是秦军士兵向陡崖攀爬,还是往前猛冲,不是被箭雨射杀,就是被以逸待劳的晋军斩杀。

    更兼那些横木,本就浇了油,晋军放起火箭,一时峡谷火起。

    可怜秦军将士,个个皆神勇之辈,却苦无用武之地。

    三万秦军将士,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窜,如待宰羔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孟明视等三人眼睁睁看着将士们命丧崤谷,但见血污溪流,尸横山径,心如刀绞,却又无可奈何。

    手下将士,不断倒下,最后仅剩下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数十将士,悉数被包围于一巨岩下,身心俱疲,晋兵四下围裹将前来,一个个束手受擒。

    这便是着名的崤山之战。三万余秦军将士,除孟明视等人在内的数十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战死!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是晋军对秦军的一次成功伏击。

    这次伏击战的胜利,再次使先轸确定为春秋第一名将提供了战例。

    先轸一开始故意放秦军经此东去,却待秦军班师时予以伏击,这是典型的以逸待劳。

    他选择了在最适合打伏击战的崤山小道设下埋伏,果然大获成功。

    此战,晋国不仅全歼了三千多秦军精锐,俘获了秦国三员主将,沉重打击了秦国,让秦穆公的东进战略彻底瓦解!

    另外,晋国不费吹灰之力,将秦军灭滑国所得的战利品尽收囊中,并借此将原滑国的地盘一口吞了,一举数得。

    崤山之战是春秋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

    可以说,战争是秦国挑起的,孤军深入,千里远袭,灭了晋国的附庸滑国,遭到了晋国的报复,也遭到了秦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败。

    崤山之战,标志着晋、秦两国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

    但在客观上,秦穆公专心征西,使得秦国开创了历史,兼并了大量少数民族部落,益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从此,秦国终于以强国姿态出现在春秋舞台。

    为抗击晋国,秦国采取了联楚制晋之策,不但使秦国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还使晋国在南方的强敌楚国,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晋国一争雌雄。

    晋国从此陷入西线、南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喜欢春秋晋国风云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