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不是当儿子变得出息了,宗正这个当老子的,自然是高兴坏了。”
“此乃人之常情,还望陛下莫怪宗正殿前失礼之罪!”
刘宏闻言点了点头!
这些日子里,在大儒董仲舒的安排下,刘彻孝悌之名已经传遍了洛阳。
要知道,大汉以孝治国,孝是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在古代社会,任何法律、道德、风俗,都大不过一个“孝”字。
汉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
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采纳儒家掌门人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
不久之后,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所谓“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而孝廉则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正是因为前人的铺垫,使得孝文化,成为了贯穿两汉的普世价值观,想要当官你得孝,想要出名你得孝。
甚至,你若是遇见劫匪,只要你说你是个大孝子,一般的劫匪都不敢动你。
就比如牵招,他十余岁时为同县乐隐的学生,中平年间,乐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牵招仍跟随直到学成。
十常侍之乱后,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危险收敛乐隐尸体,载其还乡。
在路上遇到山贼,史路等皆四散逃走,牵招垂泪恳求,山贼觉得他是个有义之人,放他离去,由此牵招声名鹊起。
这就是大汉如今的现状。
可以说,在大汉王朝,评论一个人的品行,那么孝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
哪怕是皇帝死后的谥号,都得加一个孝字进去。
就比如现在,跪坐在云台阁的刘彻,他前世的谥号就是孝武。
而他前世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他的谥号是孝宣。
而名声不好,被后人所看不起的汉灵帝,他的谥号同样是孝灵。
不仅如此,至今仍在华夏传颂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一半的故事发生在两汉时期,由此可见孝文化,在大汉有着何其恐怖的影响力。
远的不说,就拿近的来说,如今名声在外的袁绍,不过是一介庶子出身,因为为继父、继母相继守孝六年,从而声名大噪,拥有了与嫡子袁术争锋的资本。
如果不是现在的袁术,已经被楚庄王的灵魂占据,使得他的声名受到袁术的压制,如果还按照历史发展的话,恐怕他的声名还会达到更高。
刘虞也知道,自家孩子确实是孝顺,只不过,这个孝顺是体现在自己已故发妻身上,为此,他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想要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名将。
“卿家教甚好,有如此孝悌子孙,当为汉家之福!”刘宏高坐正首一方矮几后,便打量着只有二十多岁的刘彻,眼中的欣赏那是丝毫不掩饰。
正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果说刘彻是人中之龙,那么自己的儿子就是人中之虫。
一想到自己那行为轻佻,没有任何气度表现的皇子辩,刘宏就忍不住一阵火起,这小子身为大汉的皇子,一天到晚就知道追着那些宦官太监,要弹对方小东西,简直就是……
一想到这里,刘宏瞬间就不开心了,以至于茶水也不喝了,将手中杯子往矮几上一顿,这才将目光放到,已经快要睡着了太尉杨赐身上,随后道:“杨公可还有奏?”
听到刘宏询问,原本还在打瞌睡的杨赐,猛然见惊醒,他虽然已经七十出头了,但目光依然是炯炯有神,一点也看不出老态!
“陛下,老臣还是不赞成太傅的话,黄巾势大,不过短短五天的时间,就联结百万之众,即便是尽数抽调禁卫羽林和北军五校,想要彻底平定贼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况且,如果北军五校、禁卫羽林,都被抽调军中,那么京畿司隶必然会防守空虚。”
“从五天时间,黄巾军就可以达到如此地步,可见他们之中也是有能人存在,否则不可能达到如此地步。”
“因此,依臣来看,黄巾军在司隶定有所后手,就是为了趁着京畿无人可用,骤然起事,如此这般的话,岂不是陷陛下于危地?”
俗话说人老成精,能够做到太尉这一地位,哪一个是善茬,杨赐只是稍作分析,就可以让人看出黄巾军的不简单,让刘宏在对待此事上,要慎之又慎。
至于之后的话,他完全就是锋芒毕露,指桑骂槐,直指身为太傅的袁家家主袁隗,想要将天子陷于危难之中。
杨赐和袁隗二人,一个是弘农杨家的家主,一个是汝南袁氏的家主,如果按照地域划分,那就是关西世家与关东世家。
世家可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经常明争暗斗,想要挣一个输赢,不过,在对外方面,天下的世家可谓是出奇的一致。
而这一切,自然是跟刘秀有着关系。
这位大魔导师,位面之子,当初为了更好的结束天下乱世,便对世家进行妥协,刘家天子与世家共天下。
在一统天下后,刘秀对世家展开过反击,但此时,世家已经成了气候,刘秀的反击失败了,不过依然有着效果,世家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只可惜,这个时候连纸张都没有得到利用,知识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等刘秀死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察举制都演变成了世家大族的玩物。
甚至某些时候,刘家天子的权柄,出了京畿司隶之后,还不如世家。
当然,这不光是汉朝,在唐朝初期也是如此,毕竟世家的权利太大了,天下超过八成的官员,都是世家子弟。
只能说,老大别说老二。
李二还得感谢武则天,还得感谢黄巢,如果不是他们,世家依然还会存在。
呃,扯远了,回归正题。
在刘秀之后一百多年里,察举制见见被世家控制,这使得朝中世家子弟众多,其势力不仅没有被朝廷有所削弱,反而是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大汉的世家,以弘农杨家、汝南袁家,太原王家为众多世家门阀中执牛耳者。
汝南袁家,从袁安困雪而举孝廉开始,后在在孝章帝一朝,接替告老致仕的第五伦担任司空,从此之后,袁家及至如今太傅袁隗,拢共四代人,已经出了五个位列三公之人。
正因如此,袁家显赫一时,被人尊称为四世三公。
而太原王家,王玄的父亲王胤为大汉征战沙场,因功受封三公之一的太尉,王玄和王腾,也是因功担任太尉。
尽管现在,他们已经去职,但朝中还有司徒王允在,更何况,他们王家属于武道世家,掌握着数十万军马。
光是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弘农杨家,汝南袁家,都无法与他们相比,毕竟军队才是硬道理。
而弘农杨氏,自然是出自击杀项羽的赤泉侯杨喜,为大汉开国功勋之后!
在汉初的时候,杨家的势力很一般,直到汉孝昭帝一朝,杨家家主,司马迁的女婿杨敞,被拜为丞相后,杨家开始崛起。
自玄孙杨震官拜大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开始,其子杨秉、孙杨赐皆为太尉,可以说,到了杨赐这一代,也算是三世三公,只比袁家差了一代。
而杨赐的儿子杨彪,因为揭发王甫一事,现在已经是朝廷的五官中郎将了,以杨家的威望和杨彪个人的能力,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能官拜官拜三公,完成四世三公的伟大梦想。
只不过,现在的杨家,还只是三世三公,从名头上,就比后起之秀汝南袁家,平白矮了一头,所以杨赐对袁家自然不感冒。
至于王家,他们家族也是三世三公,王羽就算是以后可以通过战功取得,那也得十几年,毕竟他现在只有十几岁。
再说了,王家和杨家,都是属于关西世家,明面上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杨家对于王家很友好,而对袁家是非常针对的,所有但凡是袁家之人提出的政见,杨家都进行反对。
所以,在云台阁内,刘宏针对张角,席卷大汉十二州、一百多郡的黄巾起义,而问策三公时,太傅时任的袁隗当即建议皇帝,尽出禁卫羽林军和精锐的北军五校,前往平叛。
袁隗之所以在云台阁,提出这样的建议,自然是为了自己的侄子袁术,大汉自光武中兴以来,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不仅官员急剧发生腐败,就连武备都不断松弛。
可以说,放眼天下,除了并州军,凉州军,以及王崇的辽东军称得上强军之外,其他地方军基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而这些军队,基本上都成为了私人军队,即便是要过来,也很难进行指挥,而保卫落阳的禁卫军和北军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有着可观的战斗力,还便于袁术进行指挥作战。
毕竟,袁术现在任职为虎贲中郎将,相当于华夏后世的中央警备团团长,负责保卫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安全。
这样的职位很重要,可谓是位高权重,再这样的基础下,袁术定可以建功立业。
杨赐也很清楚,袁术这小子的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他不想让袁术建功立业,毕竟袁家已经四世三公了,若是再让袁术凭借战功上去,岂不是很有可能变成五世三公。
所以,为了家族的未来,杨赐就只能硬着头皮反对了,不过,他的反对也是有理有据,让人挑不出半点的毛病。
…………
见杨赐和袁隗,这两位朝中重臣,直接在这云台阁内,打起来了嘴仗,刘宏顿时觉得自己今天,完全就是吃饱了撑的,临时决定召三公开个小会。
有这两人打嘴仗,其他人根本就不发言,萧摩诃和王允二人,此时坐在矮几上老神在在,司空张济年纪也大了,基本上只有附议,没有提出任何可靠的意见。
当刘宏问起萧摩诃和王允,这两名有着统军经验,颇有战绩的大汉能臣是,他们也是相互打起来了太极,那是一句话也不想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