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 第318章 对与错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随着景佑帝的离开,朝中诸臣也重重松了一口气。

    不过百官看向李继春瘦削的身影多少还是有些惭愧。

    “李中丞,你这又是何苦呢?”

    施躬话语中带着几分苦涩,他也没想到是这件事,只能说是他自食苦果。

    “事有对错”李继春拱手交出官帽倒是坦然。

    不过接下来京师恐怕就要热闹了。

    为镇北王平反,想想都刺激。

    “您多保重”修史的一群老儒齐齐过来行礼。也陆续有平时没有丝毫交集的官员过来安慰。

    尊重也只是相互的,至少现在他们还保留一些文人的气概。

    看着此景,崔珏也想不出好的应对之策,眼中满是愁色,最后也只得叹息离开。

    “李中丞,这些时日还请留在府中,莫要让老夫难做”李?菟?纸庸?倜彼档馈

    “有劳了”陛下没有当庭将他拖出午门斩首,已经超出他的期许了。

    开朝两代明君,国朝之幸,百姓之幸,历史之幸。

    秉口直言,史官没做到的事情,他一个御史中丞却是代劳了。

    王清晨此时也无奈,他这种五品小官也只有袖手旁观的份。

    此事干系重大,想要平反难度很大,不过也不是没有希望。

    至少陛下看起来还是很圣明的,如果换做某朱姓皇帝,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在者若能为镇北王平反,一则可告慰镇北王在天之灵,使其忠义得以彰显;

    二则可激励后世将士,为国家奋勇杀敌,效命疆场;

    三则可肃清朝堂风气,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只是为其平反注定要揭开当年真相,如果牵扯出什么即便再怎么粉饰,也不会那么体面。

    所以,这才是景佑帝最担心的事情。

    大朝会发生之事也瞬间点燃了整个京师的八卦之心,探讨镇北王死因者有之;赞颂其功绩者有之;为其叫冤者更多。

    《大朔新闻》也只是直接披露,并未添油加醋,增加个人色彩,毕竟这件事肯定会传出朝堂的,所以也就没有保密的必要。

    而消息的传播也能激起一波民意,民意汹涌也许正是此事的转机,王清晨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至于李继春则被刑部圈禁在家不得外出。

    事件的发展,朝野都在关注。

    当天,景佑帝便召见贤王,左右二相共同商议,至于具体商议内容却是并未外传。

    秘书省上下却是愁云惨淡,毕竟好好一场大喜事,竟然发展到如今这步,这实在是世事难料啊!

    事情就这么开始逐渐发酵,而王清晨则开始好好细细品读手中的史书,虽然确有缺失,但是却足够他研究了。

    ……

    “几位爱卿觉得此事如何?”这也是景佑帝少有的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毕竟牵扯先帝,一步错可能步步错。

    “此事事关重大,微臣不敢妄议”崔珏和杜秀臣对视一眼,只得推脱说道。

    “二弟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特地将贤王也找来那是因为他所察觉的真相却和宗室脱不开干系,他也想试探一下宗室的态度。

    当初先帝身后有宗室,镇北王却是孤家寡人,为了皇室的利益,宗室出手逼死了镇北王。

    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帝属意宗室出手的,或者也有可能是先帝出手的。

    反正最后镇北王确实是死了,至于原因,就连他也不知。

    当初在北方的那些人,先帝都处理的干干净净。

    至于他是如何察觉的?

    也是因为镇北王死后,先帝处理了一大批宗室子弟,为镇北王报仇也好,灭口也好,多多少少应该和宗室是有些关系的。

    而且自那之后,先帝便百般削弱宗室,他猜测也有这方面原因。

    “臣弟觉得当为父皇忌,此事不宜旧事重提”贤王也不遮遮掩掩,有时候遮掩太多反而生疑。

    “是你觉得?还是宗室觉得?”景佑帝继续发问,贤王却是毫不变色。

    “臣弟片面之言,不代表宗室”

    景佑帝皱眉沉思,他现在有点后悔将这个亲弟弟放在宗正这个位置上了。

    “崔相觉得如何?朕不想听那些套话,你也不用敷衍朕,直说便是,朕自会分辨”景佑帝多少有点不耐了,大朝会之上他便忍了叙旧。

    不过没有爆发,全是养气功夫使然。

    “微臣以为,镇北王案情至今朝廷都没给个说法,民间多有臆想,于朝廷更为不利,所以即便不为镇北王平反,也是要昭告天下的!”不表态是不行了。

    崔珏也是出于兔死狐悲的心态,言外之意自然是能善待老臣自然是善待老臣。

    而且北境局势糜烂至今,未免没有为镇北王不平之气。

    是以朝堂需要真相,民间需要真相,军中也需要真相,即便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真相。

    贤王看了崔珏一眼便不再理会。

    “杜卿呢?”

    杜秀臣其实和崔珏意见差不多,甚至他觉得既然先帝没有给镇北王定罪,那么大概率应该是没罪的。

    现在时过境迁,即便平反也没什么事,反正梁氏的天下现在已经坐稳了。

    “臣觉得先帝所为必有道理,只是如今时过境迁,国事安稳,平息此事也能安定民心,安抚军心,利当大于弊,至于此事成就与否全看陛下定夺”

    他其实应该划水的,毕竟贤王和崔珏一赞成一反对,交由陛下决定才是最优选项,这也是为臣之道。

    毕竟你都帮皇帝选择了,要皇帝做什么。

    不过他还是选择了支持,毕竟镇北王确实是惊才绝艳之辈,也是大朔历史上磨不开的柱石。

    即便和先帝相比也不分秋色,而且他小时候多有仰慕,所以他希望此事能够圆满解决。

    “先行下去吧!朕自有计较”景佑帝心中想的却是另一件事,如果此事牵扯宗室他未免不能再削弱一波。

    至于先帝也就是他爹,临死之前还对镇北王耿耿于怀,如今两人都已化作黄土,想必知道他这么做也会欣慰的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词倒是贴切。”

    “福公公,着刑部……”

    果不其然,不日便传出消息,刑部接旨调查镇北王一案。

    不过关于镇北王的人和事几乎都埋在北境的风沙之中,想要调查千难万难。

    在王清晨看来想要调查清楚也几乎不可能,毕竟他在刑部几乎看遍了所有陈年卷宗,而其中更是丝毫没有提及此案。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有人收拾手尾,要不然不可能这般干净。

    所以这个旨意实际意义并不大,不过代表的含义却非比寻常。

    因为自从李继春将这件事情挑明之后,陛下便只有一条路走,那便是顺水推舟。

    如果将李继春法办,那他的名声便彻底丧失了。

    一个遮遮掩掩的皇帝。

    即便百姓不说,他们心中的称自会掂量。

    所以即便景佑帝再怎么不爽,表面样子也是要做的,有时候追求的不是真相,也不是对错,而是结果。

    对错并不重要,但是有一个结果却很重要。

    至于刑部如何做,王清晨并不知晓,只是李尚书却是要头疼了。

    “你说陛下要你协同办理此案?”多日不见,梁朝却是被委派了新的差事,不过看样子却并不顺利。

    “皇爷也不知怎么想的?这事都过去多少年了?这如何查起?”自从返京之后,梁朝就忙的飞起,虽然还没有监国之任,但是做的事却是一件堪比一件难。

    “陛下这是在考验你呢!对了,我妹呢?怎么总不带回来?”王清晨有些不爽。

    “小碗这些日子教怡妃刺绣呢!你要是想她自己去见就是,我还能拦着你?”梁朝状似不经意地拍打几下身上的衮袍。

    “也不知怎的,格外合身。”这显摆的样子和王清晨当初别无二致,自家妹妹的手艺那是没话说。

    “您要是没事赶紧回宫吧!案子不查了吗?”王清晨不爽,但又无法发作。

    “不在乎这一时,刑部正在调阅卷宗呢?你不是当初做过刑部主事吗?我过来取取经”梁朝也不显摆了,连忙说出正事。

    “刑部保留至今的卷宗,我全都看过,其中没有关于镇北王的任何记载,

    不过镇北王身故的第二年,宗正寺和兵部同一时间死了数位官员,全都死因不详”王清晨回忆道,当时他还特意标注了不少疑点,现在回想起来值得回味。

    “你是说不对劲?可有发现哪里不对?”梁朝没想到还真有收获,顿时站起身来。

    “确实不太对,首先死法出奇的一致,时间相差无几,并且都是衙门的要员,并且案件最后都无人追查,

    一般牵扯官员的案子朝廷都会下大力气追查,但是这几个案子最后都石沉大海了,

    至于相关疑点,我均已在卷宗之中标明,你现在去找的话应该挺好找的,建隆二十四年,十七号卷”王清晨说道。

    王清晨当初翻看的时候便做了并案处理。

    “那便不打扰了”有此收获梁朝便着急忙慌的离开了。

    看来这家伙也是对于那个位置有所期待了。

    “青娘,准备咱们两个的饭就行了,那家伙走了”

    这些日子,源冰带着家里人都在收拾上次陛下赏赐给他的那个宅子。

    所以每到吃饭时间,便只有青娘在家给他做饭。

    “知道了,少爷”青娘来家里时间也不短了,算是家里的老人,如今却也生活圆满。

    “青娘,准备何时给墨涤和云霞成亲?”闲来无事王清晨便随口问道。

    “少爷,我已经和老夫人商量过了,等到中秋前后便让他们结成连理,幸亏遇到了少爷要不然这两个苦命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样呢?”青娘说着便想起她们母女三人当初的身世。

    “回头我和冰儿说说,让她多上些心思,毕竟也算府里的一桩喜事”王清晨说道。

    “不敢劳烦少夫人,云霞那丫头有如此福分便是她的造化了”青娘有些受宠若惊。

    “对了,她如今在四海梨园如何了?”说起来王清晨也有段时间没见了,并他天天忙着上值,梨园又整日不歇。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