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南明崛起 > 第14章 纪律很重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早上的鱼情来看,鱼获应该不会少。”老赵一边点头,一边赞同的说道。

    在山顶上望风的尖刀班队员,突然传来了警戒的信号。

    “什么情况?”李奇让警卫排的排长吴峰上去看看。

    一会儿工夫,吴峰就从山顶上下来,说“山长,很奇怪下游驶上来一艘船。”

    “船?”李奇望着老赵奇怪的说道。

    “船?”老赵也是很奇怪,按他们多年来对这片水域的了解,好像上游的经济并不发达,也不存在会有货船会从这里通航的可能。

    至于附近的渔民,这附近的民众大多是以种田为生,就算有少数会打鱼,那也不过是撑个小的竹排,小艇都不多见。

    也不存在会有出海的船,毕竟现在名义上来说,朝廷还是禁海的,虽然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有能力出海的,要不是海盗走私团伙。要不就是权力极大的贵族财阀,但不管是哪一种人,都不会在乎朝廷的禁令,何况这禁令是早很多年前的,已不合时宜。

    当然,他们走海船的,一般不会出现在这已经算是内河的地方,除非要躲避台风,他们才会往内河航进。

    “走,上去看看。”李奇提议说道。

    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一阵风吹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里视野果然极为开阔,可以极目望远,了无遮挡。

    远方,果然是一片白帆逐渐的出现在海空一线的江面上,李奇道:“有船,证明这河果然可以通航到大海,而且看那船所用的船帆数量,这船也并不算小了。”

    古代中国所用的船帆多为硬帆,操纵起来对人员的技术需求较高,好处是在微风,逆风时也能获得不错的前进动力,但对强风的抵御力较差。

    远望看那船有几片帆,那就不会是小船,因为小船不可能会有复帆,只需要一片帆就行了。

    也只有船大到一定程度,一片帆不足以提供动力,才会使用复帆设计,那这样需要的人员也就多了,而且对人员的协作要求也提高。

    警卫排的人员都高度警戒起来,都在排长的安排下,纷纷进入战斗位置。

    那船也在江面上慢慢的行驶着,却无法看清船上的情况,那船也不会发现这边的异常。

    后来,那船顺着其中一条支流驶了过去,消失在河岸竹林的掩映之中。

    有船,那证明这附近还有一股李奇也不了解的势力,但也证明了在这里造船是可行的,造出了船,可以顺流而下直达大海。

    可是船厂的安全要求却是提高了。

    刚开始李奇还以为先造的是小船,有个一百几十人在这驻扎就可以了,慢慢发展到需要的时候,才顺理成章的增加人手,可现在看来,人数太少,安全都不能保障。

    毕竟这里已经远离山寨,按这时的条件,走陆路来到这里,就算不怕埋伏,急行军没个一两天也是不行的,怕一点点人放在这里,会被人一窝端了。

    而走水路,更不行,自己船都没有,划个竹排,那只能是送菜的份。

    看来要回去仔细商量,从长计议。

    但不管如何,这船,是一定要造的。鱼米之乡,这没船怎么打鱼?没米可以开荒,这荒一直在开,也只差鱼了,总要多管齐下,这才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临近傍晚,李奇才按计划顺着原来的航线,出现在梁家富的视线之中。

    自从李奇带着队伍超过打鱼队前出考察,梁家富就一直担心着,一边指挥着打鱼队围网,一边不时的望着前出的方向。

    梁家富就是常年在水上讨生活的,太了解这水面上的风险了。

    古人常说:“行船跑马三分命。”可见这水上的风险之高。

    虽然鱼获满满,但梁家富却还是高兴不起来,一颗心一直吊着,只要山长不安全回来,他就不放心,这山寨的幸福全系在山长一人身上,他才刚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可不想这么快就回到过去那饥寒交迫的日子。

    现在看到李奇安全归来,一颗心总算是放下了,脸上那不自然的严肃表情也轻松了下来。

    “不错啊,看来山寨以后的鱼,是吃不完了。”李奇看着所有的竹排都装满了一筐筐的鱼,因为承重,整个竹排都没入水中,站在竹排中的人,那江水都没到脚面了。

    “山长,都送了好几轮鱼获回去了。”队员们光着上身,一边用力撑着竹排,一边自豪的说着。

    “家富,今天到此为止吧,让大伙都收队回去,今晚来个全鱼宴。”李奇对着梁家富说道。

    “好。”

    “收队。”梁家富对着远方的队员大声的下着命令。传令兵敲响了集合的锣声,收拢着队伍,清点着各班的人数。

    “一班到齐。”

    “二班到齐。”

    ……

    水库下的深潭,今天是热闹了一整天,一筐又一筐的又大又肥的鱼,被运了回来。

    因为鱼实在太多了,在深潭的旁边,用鱼网围了好几个大大的鱼池,把一些活蹦乱跳的鱼先养在这里。

    这样,水库里的鱼苗当然也就解决了,只需挑选一些活力好的,比较小的鱼,放进去养就行了,暂时解决了鱼苗紧缺的问题。

    晚上,整个山寨都加菜了,当然是全鱼宴,现在最不缺的是鱼。

    后勤队的厨房,把鱼简单的去鳞去内脏,剁成大块大块的,加上调料,就这么直接煮的浓香扑鼻,这也是农家最常见的煮鱼方法。

    当整个山寨都飘着鱼肉香味的时候,就是开饭时间了。对于山寨的旧人,这几个月都已经适应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倒是不觉的什么,但那些新加入的新兵,却是感慨不已。

    早一段时间还到处漂流,忍饥挨饿的,自从加入了绿水书院,一下就衣食无忧了,这日子是从前做梦都想不到的。

    随着书院的发展,现在绿水寨的周边已经到处都是寨民们的营房,各营分别驻扎在绿水寨的周边。

    又按照工作地点的远近,或是防守的要求而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驻扎着,就像是大大小小的村落。

    李奇还是忍受着交通的不便,住在原来的绿水寨山上,当然,现在叫绿水书院了,但山上还是交通不便。

    但山上更安全,也更凉爽。相对于安全来说,这一点点的交通问题,也就可以忽略了。

    但随着实力的增长,李奇也有了搬下山的打算。

    晚上,议事大厅门前的空地上,点了一堆篝火,侍卫人员正把一串串的烤鱼片装在盘子里。

    李奇与参谋部的人员,都围在桌子旁边,正热烈的讨论着建立船厂的事情。

    “这船厂都是重活,而且孤军在外,重中之重是安全问题。”张汉说道。只能抽调精兵强将,作为先头部队,让他们打硬仗,作开荒牛,等打下基础了,再作常规管理。

    “一营、三营各抽一个连队,作为先头部队,先去勘测地形,搭建营房。”李奇下着命令

    “是。”

    “是。”一营长和三营长分别站起来回答。

    安排好建船厂的人选问题。

    “二营抽出一个连队,往上游堪选大树,准备伐木。”张汉继续安排着。

    “是。”二营长也站起来回答着。

    “梁连长。”张汉对着一边正默默的坐着思考的梁家富说道。

    “到”梁家富听到参谋长的点名,连忙站了起来答应着。

    “你们水军要准备分出人手,把伐下的木材运到船厂。”张汉说道。

    “是。参谋长。”梁家富摸了摸头,挤出一点难看的笑容。“只是这样一来,打鱼的人数就不够了。”

    水军成立不久,都是从各营抽出的水性不错的人手,但也就那么一百几十人,到时要分兵放山放排,还要打鱼,可能人手是紧张了一些,但也没办法。

    一听到水军在那喊穷,一下子又激发了各营长想要招人的欲望。

    所有人都望着李奇,没有说话。

    李奇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已经否决了他们很多次的要招人的提议,兵贵精而不在于多。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人手确实不够,默许了他们自己扩招,但后来粮食不够了,就收紧了这个口子,各营不再允许自行招收人手了。

    但现在条件改善了,是时候要扩招了,但不能再象以前那样野蛮生长了。

    要是各自为政,会不会尾大不掉?会不会成为一窝土匪?走上流寇的道路?李奇也不敢肯定。

    如果失去掌控,那所有的理想,都成为一句空话。现在他们对自己忠心,那是因为自己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得益,还有大大小小的领导,很大部分是山寨的老人,这些人轻易不会背叛自己,但随着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那只能用制度来管人。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萌芽没有出来之前,就把这土壤给消灭掉。制度,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还有理想的教育,只有心中存有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才是坚定的战士。

    “现在粮食的问题,看来短时间内是不会短缺,秋收即将开始,也需要人手。”李奇缓缓的说出来。

    大家听了李奇的话,都是松了一口气,看来山长是要放开招人的口子了。

    “不过书院也成立这么久了,是时候成立招生部门了。以后的招人事宜,统一由招生部负责。”

    “那个梁世豪是预备队的吧?”李奇对着张大就问道。

    “是的。”张大就赶紧回答。

    “让他去招生部负责吧。”李奇说道。

    “是。”张大就大喜,这是山长看中了他们营的人,要让他们营的人去负责招生,那到时……,想到这里,他的头就有点微微上扬。

    张大就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从新招的人中,优先选些精壮的人员充实自己的预备队。

    李奇又对着王洋说道,“你们营的张伟,让他来辅助参谋长练兵吧,他们连的兵练的不错。”

    “是,山长。”王洋也得意起来,自己的部下都要独挡一面了,自己脸上当然有光。山长说是辅助参谋长练兵,但参谋长事务多,哪有时间精力管那么多事情啊,还不是让张伟全权负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