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六年后的公元927年,徐温突然感觉自己大限之日将近。此前的一个几乎没有任何争议的问题这时候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自己的接班人问题。这几年来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一直被外界视为他的铁定接班人,可他的谋士徐?却说徐知诰毕竟非血亲。快到临终之时徐温似乎才突然想明白这事,于是他派自己的次子徐知询前去广陵接替徐知诰的摄政大权。
徐知诰会乖乖地交出手中的权力吗?这个还真的很难说,但他做好了跟自己的养父翻脸的准备了吗?这个同样很难说。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唯有把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权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反之,他就只能听天由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眼看一场围绕着争权夺利而展开的大乱似乎就要来临,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上天再次向徐知诰伸出了援手——奉命前来接管吴国摄政大权的徐知询刚走到半路上就听到自己老爹已经挂了的消息,他只好随即返身为徐温奔丧。
再后来的事就简单了。徐知诰摆平了所有的试图跟他抢夺最高权力的人以及不服他的人,他就此成了吴国的另一个徐温。他在还是在这一年,徐知诰把杨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自己自然是捞了一大堆显赫的头衔。
在广陵当了好几年的土皇帝之后,徐知诰学起了他的养父徐温,他跑到此时已经改名为金陵的升州去遥控朝政,他的儿子则留在广陵当他的代理人。后面的剧情就很熟悉了,徐知诰成了曹丕,他甚至还跟曹操当了一回学生,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傀儡皇帝杨溥的儿子。不过,相比曹丕代父称王之后就猴急地让汉献帝禅位于己,徐知诰的吃相要稍微优雅了一些。
公元935年,当杨溥称帝八年之后,徐知诰这才让皇帝给自己封了一个齐王的爵位。同时,他还被授封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但或许是出于脸皮不够厚的原因,他把大丞相和尚父的尊号都给推辞了。
两年后的公元937年,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徐知诰从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大恩人杨行密的儿子手中接过了象征至高权力的玉玺,他正式受禅登基成为了皇帝,国号大齐,国都定为金陵。
也不知道当徐知诰与杨行密的儿子交换身位的瞬间他是否还会记得当年濠州城下的那个小乞丐以及那个坐在马背上对小乞丐心生怜悯的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呢?四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初的那个小乞丐如今终于成为了万人膜拜的帝王。
又是两年之后,徐知诰恢复本姓李并称自己是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他由此改名为李?c,改国号为大唐,以示自己为李氏大唐之正统和继统。为了区别于唐朝以及李存勖建立的后唐且地处长江以南,后世将其称之为南唐。关于其唐朝皇帝后裔的身份,李?c在这件事情上面有没有扯淡不知道,但估计这世上也只有他自己才会强迫自己相信这一点。
给一个时间的参照点,李?c称帝的这时候石敬瑭正毫不知耻地端坐在后晋皇帝宝座上称呼耶律德光为干爹。中原大地此时正值大乱之时,而南唐却一步步地在稳定和安宁中走向繁荣富强。
李?c在位七年,除了与石敬瑭发生过一次小冲突外,这几年里他一直休兵免战致力于发展民生积累财富和实力。放眼整个南中国,他的国家无论是财富还是军事实力都是首屈一指,可他没有四处征伐统一南方,以至于他因此而被手下大臣在私底下讥讽为一守财之农夫耳。可是,李?c自有他的战略打算,他的策略是与南方诸国睦邻友好,暗中积蓄实力,然后等待中原大变之时以举国之力入主中原继而定鼎天下,而非把自己的力量消耗在与南方诸国的缠斗中,那样的话无论胜败南唐的国力都势必受损,到时候中原王朝如果在他们的背后捅上一刀就难说不会惨遭灭亡。
临死之前,李?c叫儿子李?把手指伸到他的嘴里,李?不明所以但只能照办,李?c用尽力气咬破了儿子的手指,然后说道:“儿砸,疼吗?记住我说的话,别对我们南边的邻居们大打出手,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便进取中原才是王道。”
历史证明每一个天选之子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对未来做出的每一个预言几乎都是对的,这些人可能真的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使者。不过,遗憾的是,天选之子的儿子们并非也都是天选之子,当李?c死后,新的天选之子另有其人,而那个人的名字叫做赵匡胤。
我这里有一堆的假设和如果,如果李从珂不叫自己的妹夫石敬瑭搬家可能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后晋,燕云十六州就不会落入辽国人之手;如果石重贵知道一点天高地厚也就不会以卵击石去跟辽国决裂以至国破家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后汉;如果刘承佑不那么热血和暴力,郭威和柴荣的子嗣就不会被杀个一干二净,郭威最后很有可能就不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柴荣,而柴荣英年早逝之后也就不会出现幼子当国的局面。然而,上述的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而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似乎就是为了给未来的大宋开国之主做铺垫,所谓天选之子真的不是白叫的。
李?c走了,留下的是一个富强繁荣且甲兵数十万的南唐,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儿子尽管被他咬破了手指却还是不知道疼。明白一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要领悟一个道理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时候这代价甚至是惨烈的。
历史可以佐证,五代十国时期帝王家里的那些二世祖们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更不是能够安下心来的主儿。生于乱世但又成长于富贵之中的他们志向高远,他们热血冲动,他们立志要建立更大的功业,李存勖如此,石重贵如此,刘承佑如此,就连南汉的刘晟也是如此。既然有这么多个如此,那么坐拥当时南中国第一国力的李?为何就不能如此呢?
这时候的中原王朝也是刚刚换了主人,辽国的好儿子石敬瑭终于死了,这个给宋朝给汉民族挖了一个超级天坑的人终于是死了。他的这个天坑完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在当时以及北宋一朝,他的这个天坑不但让后来的柴荣、赵匡胤和赵光义抓狂,更是让北宋直到灭亡之时都被辽国人死死地掐住了脖子,时刻感觉呼吸困难。燕云十六州,那不仅仅只是意味着一块土地,那是一道大门,是一道由无数关隘和险口以及坚城所组成的铁闸,而石敬瑭慷慨地一挥手把这一切都给葬送了。
再来说南唐的这位二世祖李?。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看到这句诗你会作何感想?没错,这就是李?同志的大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他那个名气比他大得多的儿子以及他那个儿子的诗词,他确实在这方面比不了,可在军事上他绝对甩他儿子李煜十八条街。
面对着御座之下由他老爹留给他的这个国富民强且又兵强马壮的国家,再面对着自己这满腔的热血和豪情壮志,然后再看看北边军阀割据和民众苦不堪言的后晋以及周边这些纷纷称王称帝的小国,李?觉得自己如果这时候不干点啥简直就是在犯罪。可是,北边的那帮凶悍的军阀是不能去主动招惹的,况且后晋又与辽国是父子之国,所以李?就只能委屈一下身边的这帮邻居。
公元944年,登基不久的李?急不可耐地挥舞起了他手中的大棒子,他对准的目标则是南边因为争权而发生内乱的南闽国。一年之后,南唐军队凭借其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很快就灭亡了整个南闽国。牛刀初试且灭掉一国,李?随即信心大涨。然而,南唐东面的吴越国显然不会看着南唐进一步坐大,况且南闽又与吴越接壤,于是南唐军队就此在闽地卷入了与吴越以及南闽反抗势力的战争泥潭里无法自拔。
公元947年,中原剧变,后晋为辽国所灭,耶律德光妄图成为中原之主,但因为不懂得爱惜民力且辽军在中原大地肆意烧杀抢掠,一时间中原大地遍地烽火,耶律德光只能放弃经营中原的梦想退回辽国,中原大地就此陷入权力真空时期。李?c生前的那个“伺机可进取中原”的预言成为了现实,可这时候的南唐主力大军陷在南闽根本无力北进中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知远就跟郊游似的直接带兵进入开封成为了中原之主。不过,面对这么大一块肥肉李?也不是啥也没做啥也没得到,他在淮河流域收编了一些地方武装,招了一些民众,也得了一些地盘,可这与他老爹生前所设计的战略蓝图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公元951年,南唐西边的南楚发生内乱,李?看准时机对南楚用兵并一举攻灭南楚。由此,南唐进入了军事上的鼎盛时期,其疆域更是空前的广阔,可是这辉煌无比的强盛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
南楚虽然是打下来了但却没守住,一年后李?就全部吐了出去。南唐南边的南汉也是个刺头,趁着南楚大乱之际硬是强行地啃下了桂、连、昭、贺四州之地,而且南汉的皇帝刘晟还曾在郴州这个地方把御驾亲征的李?给狠狠地暴揍了一顿。南闽就别说了,那地方打下来之后就从来没有安生过,至于东边的吴越,这更是世仇。还有更糟糕的,后汉的节度使李守贞反叛之时李?还曾派兵策应,最后李守贞被郭威给灭了,这让南唐又开罪于北边的中原王朝。
李?一时间陷入了焦头烂额之中,当初四处出击的结果竟是现在的四面受敌,这些年的战争让国力和军力都严重耗损,打来打去发现居然什么便宜都没得到。有句话叫做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一看原地杵,李?的遭遇比这还要悲催,他不是原地杵,而是开了倒车。直到这时候李?才发现自己老爹的英明之处,而且一统天下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面对几乎是血本无归的现实,李?就此心气不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