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我在明朝赚大钱 > 第733章 风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臣,张信,叩请万岁圣安。”

    躺在床上的朱棣微微的摆了摆手,有气无力的说道:“朕早就说过,这满朝文武当中,唯有你可以不必行叩拜之礼。来人呐,给恩张赐座。”

    旁边那个白白胖胖的孙太监赶紧搬来了一张铺着软垫的绣墩,小声说道:“隆平侯请坐。”

    “微臣不敢逾礼。”

    “坐吧,坐吧,这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你有资格坐在朕的面前了。”

    “微臣惶恐。”

    朱棣有些费力的撑起了上半身,看着隆平侯张信鬓边的片片斑白,拉着他的手动容的说道:“恩张与朕同龄,怎么老的这般厉害?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朕记得你是英武旧部出身吧?”

    “微臣确是英武旧部。”

    在永乐一朝,英武旧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早在朱棣的少年时期,为了“体验生活”,朱元璋特意委派他到凤阳老家去历练一番,当时聚集在朱棣身边的那些军士因为属于英武卫,是朱棣最初的直属嫡系,所以才被称为英武旧部。

    孙成岩就是出自英武旧部,所以才会受到重用,就算是所有人都知道孙成岩贪财,朱棣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出自英武旧部的这一批人,有一个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忠诚。

    同为当年的英武旧部中人,这个张信的忠诚度绝对是最高的,也是最可以信赖的。

    在建文朝的时候,这个张信曾经被朱允?扇蚊??逼街富邮顾镜亩?咽郑?谥煸?勺急附?扉δ孟碌氖焙颍?飧稣判啪褪亲钪苯拥闹葱姓咧?弧

    当时朝廷的大军已经把燕王府团团包围,朱棣已经岌岌可危了。在最关键的时刻,就是这个张信连续三次冒险求见朱棣。

    但朱棣却顾虑他是朱允?傻娜耍?贾兆安〔患?W詈笫翟诿挥斜鸬陌旆ǎ?判鸥纱嗑突?背闪艘桓雠?耍?磕ㄖ?鄞┐魅棺盎旖?搜嗤醺???搅苏?谧安〉闹扉Γ?唤鏊得髁说笔币丫??蚧鸺钡淖纯觯??仪资职阎煸?傻那詹钇?私?吹背≌渡保?缓舐柿焓窒鹿フ汲敲牛?弥扉Χ裙?俗钗O盏囊淮谓倌选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殊功,朱棣才对他恩宠备至,靖难成功以后加封隆平侯,赐免死金牌,并且从来不会直呼他的本名,而是以“恩张”相称,表示没有忘记当年的那份救命之恩。

    朱棣生性多疑,如果说还有哪个臣子是可以让他绝对信赖的,这个张信绝对是其中之一。

    “外面的情形怎么样了?”

    当朱棣问起之时,张信马上答道:“微臣已遵照陛下旨意,调集兴、营各卫总计两万四千人马,屯于通州之西。同时将昌平、延庆四卫两万六千人马,调到了西山营……”

    在张信的安排之下,总共有五万大军,拱卫在北平的东西两侧。

    有了这五万大军,朱棣终于可以放心了:“汉王那边有没有什么动静啊?”

    “据臣所知,山、陕等地的军兵,已经奉汉王殿下之命西出马水隘口,最迟不超过四日,就应该进入山西地界了……”

    汉王竟然正在遣散北伐大军,让从各地抽调出来的那些军队返回驻地,这是朱棣没有想到的事情。

    汉王手握几十万大军,原本以为他会拥兵自重,甚至有可能做出“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所以朱棣才处处小心,秘密调集张信的兵马。

    想不到汉王朱高煦竟然主动遣散了一部分北伐大军,并且让张信接管了通县大营和西大营!

    看来,真的是自己太多疑了,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

    作为朱棣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张信最关心的还是朱棣本人的病情:“陛下龙体……如何?”

    朱棣是脸上闪过一抹狡黠的笑容:“此时此刻,便如彼时彼刻。”

    这句话,也就只有张信一个人能听的懂。

    想当年,在朱棣造反之前那个最危险的时刻,为了蒙蔽朱允?傻那詹睿?扉Σ坏貌蛔龀鲆桓辈∪敫嚯恋难?印5笔钡恼判啪驮??使?澳闶遣皇钦娴牟×恕钡幕坝铮?笔钡闹扉?苤苯拥乃底约涸谧安

    张信顿时心领神会。

    他很清楚的知道朱棣为什么会装病,不过是在防着汉王而已。

    现如今汉王已经表现的非常恭顺了,不仅遣散了部分北伐大军,还把两个最重要的拱卫北平的咽喉要地交给了张信接管,足以证明他是没有“异心”的:“汉王殿下纯孝,接管几十万北伐大军虽有逾制的嫌疑,终究是事急从权……”

    “朕明白老二的心思,当时朕确实昏死过去,他也应该那么做。”

    “微臣知晓陛下所忧所虑之事,但这事关国本,陛下还是早做定夺,才能安天下臣民之心呀。”

    太子和汉王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对于这种情况,身为大明天子的朱棣能不知道吗?

    兄弟相争,国之大忌,这个道理朱棣不是不明白,但却一直没有着手处理此事……其实,说到底,朱棣本人才是这事儿的第一责任人。

    朱棣更加喜欢汉王,而不是太子,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汉王朱高煦这个人雄武勇略,无论性格脾胃还是做事风格,都像极了朱棣。按照皇帝本人的说法,就是“汉王类己”。

    皇帝说汉王很象自己,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一个极高的评价,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会被立为太子的,但他终究只是朱棣的次子而不长子。

    想当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之所以立了长子作为燕王世子而没有立自己最稀罕的次子,就是因为长子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

    说的更准确一点,长子被立为世子,完全就是朱元璋的决定,朱棣不得不服从。

    那个时候的朱棣,还没有想过要造反呢,更想不到自己会登基称帝,所以也没有太把这个事情当一回事儿。

    后来靖难起兵,开始的时候打的很不顺利,朱棣曾经几次遭遇凶险,每次都是次子朱高煦奋勇作战帮他解围,于是朱棣就愈发的喜欢上自己的二儿子。

    有一次,在大战至于,朱棣曾经亲口说过“世子多病,汝自勉之”的话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大体弱多病,我不看好他,你好好干以后这个位子就是你的。

    当时的朱高煦确确实实把这句话当成了一句承诺,所以他非常的卖力,在长达几年的靖难过程中有着非常抢眼的表现,并且收拢了一大批军中悍将,逐渐组成了汉王的班底……

    后来靖难成功,朱棣顺利登基称帝,按说当时就应该立太子了。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社稷根本,立太子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朝局的稳定,但是却过了一年多,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纷争之后,最终出于稳定各方势力的需求,才立了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

    虽然已经立了太子,但朱棣依旧对汉王朱高煦非常的隆宠,虽然有很多朝臣都提出不应该如此,应该进一步确立太子的地位,同时削弱汉王的势力和影响,却惹的朱棣“龙颜震怒”,狠狠的处理了一批大臣……

    由此可见,朱棣内心当中还是对汉王有所希望的……

    在已经过去这些年里头,朱棣曾经几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

    张信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你要是想换太子,那就赶紧换。若是不想换太子的话,就应该削除汉王的权力,让他赶紧到封地去就藩。只有这样才能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免得兄弟二人继续争斗下去。

    “恩张啊,你觉得太子应不应该换呢?”

    “此乃陛下家事,微臣不敢胡乱置喙。”自古以来,谁做太子都是一件极其要紧的事情。张信本就已经荣宠之极了,当然不会傻乎乎的随便发表意见,更不会?这样的浑水,而是很明智的置身事外不支持任何一方,这就是典型的明哲保身之道:“微臣只知忠于万岁,没有别的想法。”

    张信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了:不管你换不换太子,我都永远忠诚,永远执行你的命令。

    到了这个时候,连朱棣都有些拿不准主意了:虽然他对太子并不是很满意,但太子素来稳重,又有一大批文臣的支持,在太子没有犯什么大错的情况下,贸然换掉太子必然引发剧烈动荡。

    如果汉王在这次执掌军权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或者是做出了什么,朱棣必然会狠狠的敲打他一番,让汉王彻底绝了和太子竞争的心思。

    但汉王的表现非常的中规中矩,同样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

    这就不好说了呀。

    朱棣准备再观察观察,就看哪个儿子最先犯错了……

    不知不觉之间,南方天空的那一片阴云已经慢慢的席卷过来,北方的天空渐渐变得阴暗起来,满眼都是黑不溜秋的云朵,低低的压在头顶,视野范围之内顿时就黯淡了下去,就好像是拉上了窗帘一样。

    冷风一阵接着一阵的吹拂着,很快就吹散了燥热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的凉意。

    朱棣小声的嘟囔了一句:“起风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