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汉祚高门 > 0382 鼎仍未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是陶侃的心情算不上好,反是复杂无比,五味杂陈,甚至有一股淡淡的失落和悲伤。其实早在月前那一场决战时,他有足够的手段留下苏峻,因为苏峻战败后逃窜的方向就有他的侄子陶臻率部埋伏在那里。可是在权衡诸多后,陶侃还是放弃了一战而竟全功的想法,放走了苏峻。

    诚然通过一场决战彻底解决叛乱,功勋必然更加卓著,但这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如今他已经是外臣之首,进无可进,再大的功勋、再大的名望,不过是让时人对他更加忌惮而已。一场大胜是他应尽的职责,让他可无愧于朝廷的托付。但若是一场全胜,可能会直接将他送入台城中去,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三公高位。

    早先历阳叛乱方兴,陶侃的反应有些迟钝,态度有些摇摆,这不免会让旁人觉得他心机叵测,潜怀异志。此一类传言哪怕在荆州内部,某一段时间都颇多人宣扬,以致人心都有所动荡。

    陶侃对此并没有过多申辩,甚至连愤怒都没有多少。他之所以会有那种表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看不清形势。早先苏峻遣使力劝他相约从事,老实说,陶侃一点此类念头都没有。他已经忠义了大半生,垂垂老矣之际,更不可能再为这种恶事。虽然最近这几年台中待他颇为刻薄,但这也不足以让陶侃生出什么叛逆之心。

    在这样一个年代,从一介寒素成长为分陕之重,抛开那些因缘际会的际遇,陶侃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深知付出未必会有回报的道理,尤其这世道对他这样出身的人而言更加不公,时时刻刻将自己摆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已经深入到骨子里,成为他的一个本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退缩和软弱,到了这个年纪,总结大半生的历事智慧,陶侃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想要让自己安全,那就要让自己变得有用。他没有那些旧姓人家的强大人脉,也没有祖辈遗泽的名望,每一点进步都是自己拼搏出来,归根到底一句话,恪尽职守,不望非分。

    对于苏峻,陶侃是不乏欣赏的,因为他在这个北地悍将的身上看到许多自己年轻时的特质,而且苏峻所遇到的机遇也比他年轻时候要优越得多。早先之所以那么吊着苏峻,既不回绝,也不响应,是因为陶侃心内也在纠结。

    大半生的起伏奋斗让陶侃不敢进望非分,因而他绝不会起兵从乱以响应苏峻。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却又渴望苏峻这个比自己年轻时还要有优势的悍将能够对时局造成一些改变。说到底,他舍不得自己奋斗一生的功业随着他的老去戛然而止。

    如果背叛朝廷,是对他过往功业的全盘否定。但如果时局仍是如此沉寂下去,待他百年之后,儿孙仍是堪忧。他渴望改变,但又畏惧改变,这反应在行动上,便是迟疑不决,首尾两顾。

    某种意义上而言,苏峻可以说是陶侃的一个希望所在。他也不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够遇到这种能够撬动时局的大变,能够让自己获得足够大的自主权,针对日后做出一些安排。

    正是因为在这样复杂的心理下,陶侃放走了苏峻。因为他很清楚,到达了他这个位置,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功勋大小,而是他在时局中的不可替代性。

    可是时局终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该当结束的,终究要结束。可是这一场战事究竟将时局撬动到几分,陶侃仍是不能确定。

    接到战报后,他自己在营中枯坐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才让人将陶弘传来。

    陶弘行入大帐中,心情不免有些忐忑,偷眼看看坐在堂上的陶侃,小心翼翼行上前去施礼道:“大父。”

    “坐吧。”

    陶侃摆摆手,示意陶弘坐在自己的下方,看到陶弘颇有几分战战兢兢的神色,陶侃心中不免一叹。他儿孙虽多,但大概是位高权重的缘故,亲情反而有些淡薄。诚然他自己的考量不会在儿孙们面前过多谈及,儿孙们各自的谋划也少有对他直言。

    比如此前陶弘前来请援,直接言道沈哲子已经破城,但真正破城的时机,当陶侃击败苏峻之后,两下对照已经不成秘密。老实说一开始陶侃得知详情的时候,心内不乏气愤。陶弘这一次传信他信之不疑,是因为觉得孙子既不敢也没有必要欺骗自己,加上当时的环境也迫使他不得不那么做。

    可是事过后再回想,假使沈哲子没有破城,荆州军发动总攻,很有可能陷入僵持之中,与历阳军主力长久对峙,这有悖于陶侃最初的设想。所以,他是被自己的孙子给坑了一次,因而前次沈哲子前来拜见时,陶侃兀自忿怨难消,根本不见陶弘。

    不过到了这个年纪,许多事情也都看淡。陶侃虽然对陶弘有些不满,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嫡亲孙子,而且事情的发展也没有转向最坏,所以陶侃不避讳自己的身份,在沈哲子面前直接为孙子请功。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总是在祖孙之间埋下一些芥蒂。

    “沈家那小貉子今次遣你来,又有什么事情?”

    陶侃对沈哲子真的是没有什么好感,除了这小子的作为让他们祖孙生隙之外,更有一些不足言道的厌恶。

    在面对大父时,陶弘确有几分犯怵,不只是因为前次他谎报军情,更源于长久的积威。在他记忆中,甚少见到大父温情和善的一面,难于亲近。此时听到问话,便忙不迭道出今次的使命。

    “张家子为其父伸冤?”

    陶侃听完事情原由之后,不禁一乐。他所在的白石距离石头城本就不甚远,发生什么事情彼此之间也难有秘密可言。甚至对于沈哲子在曲阿的作为,陶侃也都了如指掌。

    久经宦海沉浮,陶侃略一思忖,便明白了这件事背后的意味。他能够理解王导那种迫切想要稳定京畿形势的心情,不过让他略感诧异的则是沈哲子居然会帮助王导。

    张?这一件事表面上是沈哲子要摆脱逼辱台臣的嫌疑,但这件事最终要做到哪一步,对王导也会有或好或坏的影响。王导让沈哲子处理这一件事,表面上似乎在偏帮沈哲子,但其实不乏有将沈哲子当刀来使的意图,此公终究改不了爱惜羽毛的毛病。

    陶侃不相信沈家那个奸诈如老鬼的小貉子不会看不出这当中的深意,居然还点头答应下来,这便让他有些诧异了。

    而且沈哲子居然还主动派孙子来通知自己这一件事,并且来询问他的意见,这不免让陶侃有所深思。虽然张?担任过自己的长史,但那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任命,当张?脱离了他的部属,这一份主从关系自然也就结束,以正常的规矩而言,达到张?这种级别的台臣究竟是忠是奸、是赏是罚,陶侃是没有什么置喙余地的。

    对方如果真要将张?置于死地,最聪明的做法自然是快刀斩乱麻,张?可不是什么籍籍无名之辈,他家祖上张昭那也曾是东吴首屈一指的人物,门生故旧无数,一旦有所拖延,必然会生变数。

    这么一想,陶侃便意识到张?论罪如何在对方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他们重视的乃是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或者说,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表态,将直接影响到那位驸马乃至于其背后的王导来日对自己的态度。

    略加沉吟后,陶侃便对坐在下首仍有几分心悸的陶弘说道:“我与张尚书共事日浅,如今又是内外有别,于此也实在没有什么可说。不过沈家驸马舍命戮力而战,我信他是忠义之人,不会存私。至于张尚书究竟有罪无罪,还是要台中自决。如今乱事已定,我是不喜再添变数以坏江东安宁。”

    限于阅历和眼界,陶弘是不知大父这一番表态的深意,但也从其语气中听出一丝以和为贵的意味,闻言后脸色已是大喜,连忙说道:“孙儿稍后归都,必将大父所言不漏一字转告驸马,请驸马回禀太保。”

    顿了一顿后,他才又低语道:“孙儿来时,驸马曾有私话要我转告大父。京畿安则江东稳,早先克复京畿大半侥幸,驸马不敢因此自美,专任京畿军务也是迫于时势不得不勉力为之。如今大父近在都外,驸马更加不敢窃位而居,只盼大父能早履京畿,驸马才好功成身退。”

    陶侃听到这话后便有几分不悦,拉下脸来冷哼道:“老子何时入都,还不须这小貉子提醒!早先不入,那是皇帝未召,也不是忌惮他老子传信!”

    陶弘听到这话,头颅垂得更低,大气都不敢喘,他也不清楚怎么大父突然就翻脸了。

    见到孙子这幅模样,陶侃心中一动,有心提点几句,当即便开口道:“你道台中那个老伧子和石头城里那小貉子鼓动老子入城是好心?他们那是自己分量不足,要找老子镇场!大江沸汤,虽然薪止,鼎仍未冷,他们是怕烧到了自己!”

    “老子到了这个年纪,要做什么也不必再听别人聒噪,可惜欠了太多儿孙债,不能自主!”

    讲到这里,陶侃望向孙子的眼神罕有的掠过一丝温情,继而放缓了语调:“那小貉子指使你倒是顺手,那也不必跟他客气。你回去告诉他,稍后让你率部前往行台迎驾,这是我的意思!”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