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啧,怎么没有?你们想想穆七郎可是十二岁就考了童生的,怎么会突然被学中赶回家。”
“对啊,穆元孝的儿子穆修丞不就和穆七郎一同在学中读书的吗,莫不是穆元孝看不得七郎挡了自己儿子的路才......”
“八成就是这样,你没见当初穆家父子那丧事办得,不成样子。穆家留的田地可都是上田,别说两场丧事,就是二三十场,也能办得风风光光。”
“谁说不是呢,穆元孝还是穆氏的族长,和穆七郎又是堂亲,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几个农人叽叽喳喳,把情况交流了个七七八八。
穆七郎要奉养寡母,又要照顾寡嫂和两个侄女,科举已是无望,又没有一技之长,投军,哪怕只是去边塞屯田,好歹也是条活路。
八卦在任何年代都是人们的共同爱好。
一则流言,往往只需要经过三五人的口,就能不断地发酵扩散。
在各种人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之下,穆元孝的名声果然如同穆李氏担心的那样,越来越差,穆李氏一出门就被人指指点点。
更要命的是,自己的儿子——在学中读书的穆修丞也被此事波及到,同窗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虽然没有在明面上给他难堪,却也多次问及此事。
出人意料的是穆修丞好似完全不受影响,整日埋头做学问,全心全意为几个月后的院试做准备。
这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姿态,倒真是唬住了不少人,不仅流言蜚语渐渐减少,还阴差阳错地得了县学训导的青眼。
县学训导直言此子处乱不惊,镇定自若,这份气度实属难得,他日必成大器。由此反而对素昧平生的穆修泽生了几分厌恶。
“流言无根无据,一个被学中赶走的童生,品行可见一斑。”
得知县学训导的评价,穆修泽完全不在意。别说只是一个县学训导,就是县学教谕、州学学正、府学教授批评自己,也对自己没啥大影响。
他内心倒是暗搓搓地希望穆修丞能加倍努力,考中朝廷的秀才,那么等燕王发动靖难的时候,当真就是非常精彩有趣的画面了。
————
日子对穆修泽来说,过得还不赖。
流言蜚语一天天的像炮弹一样,二十四小时不间歇地问候穆家屯,炸得被穆修泽投军牵连的人灰头土脸。
穆修泽镇定自若,其他无关的人也仅仅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穆元孝急的火烧眉毛。
当然,但凡和穆修泽有一点亲戚关系的穆家人都坐不住,可这最急的还当属穆元孝。
穆七郎要投军,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他成了军户,和他沾亲带故的穆家人一个都跑不脱。
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奇葩制度。
那时的人们的职业都是被分配好的,且时代相袭。
比如一旦入了军户,就世世代代都是军户。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除非一家死绝,不然这事儿没完。
更加坑人的是,只要有军户死绝或是逃逸,空出来的位置必须由亲戚补上,亲戚没了,原籍同姓的人再上,总之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坑必填,填满为止。
说得通俗点,如果这一家没儿子,那么亲戚家有男丁也要顶上。亲戚家也没有的话,就算你去大街上坑蒙拐骗拉个人,也得找到人来干军户。
想要除籍,除非皇帝开恩朝廷下令,或者家中子弟发奋图强,官至兵部尚书,以大无畏的精神横扫一切科班出身的同僚,成为大明王朝的国防部长。
可想而知,对于草根来说,除籍的困难程度难于登天。
穆七郎要卖田卖房都没问题,可若是打定主意要投军可就不好了。
穆元孝想想手无缚鸡之力的穆七郎,就觉得脑袋一阵阵发晕,这身体条件还上什么战场,腰刀都举不起来。去了军中,估计连一年都活不过。
当然,穆元孝才没有那份怜悯来操心穆修泽的死活。他真正担心的是穆修泽死后的事。
穆修泽死了不要紧,可穆元智这一支就再没有男丁了,穆修广留下的是两个丫头,勾补军籍铁定会找到自己家大儿子头上。
一旦差人上门,就算是穆修丞已经考中了秀才也是白搭,还是得老老实实去补穆修泽军户的缺。
到了这个时候,穆元孝才真是急了。他不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名声,可自己儿子的前途却不得不考虑。
穆修泽前脚成了军户,自己一家后脚跟着倒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